影評人的口味

2021-01-08 好奇心日報

觀影口味是非常捉摸不定的事,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不時在這上面吵起來。最常見的情況是,普通觀眾不喜歡影評人推薦的某些「佳片」,又怪罪影評人惡評大眾喜聞樂見的影片。於是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作為兩個群體,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觀影口味上的明確差異呢?

儘管這兩個群體所包含的對象非常不確定,但我相信口味差異是存在的。雙方最明顯的一個差異,是影評人對待一部電影通常更加嚴厲,即使是面對所有人都喜歡的電影,影評人也不太容易激動。這可以用 IMDb 和 Metacritic 這兩個網站上的評分數據來說明,前者是普通網友為電影打分的地方,後者統計美國各大媒體上的影評人評價,絕大部分影片的影評人評分都低於觀眾評分。除此之外,影評人和觀眾的口味差異還體現在影片類型、投資成本、出品年代這幾個方面。

有幾種類型明顯是觀眾非常偏愛的,但卻得不到影評人的喜歡。關於這個問題,英國研究者史蒂芬·佛羅斯做過一個統計,他發現普通觀眾和影評人在浪漫喜劇、恐怖片、驚悚片這幾種類型上的評價差異最大,也就是說,影評人非常容易對以上類型給出差評。這種現象的出現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為這幾種類型恰好是「優質電影」的反面,製作水準經常在平均以下,依靠簡單直接的感官刺激來吸引觀眾。反過來,在黑色喜劇、劇情片上,影評人和觀眾的評價就更為接近,因為這些類型一般更加成熟老練,更符合影評人的口味。

如果以影片投資成本來衡量。影評人和觀眾在一點上或許可以達成一致——6000 萬美元左右的中等投資影片通常是最糟的。然後隨著成本的升高,普通觀眾喜歡程度的上升要超過影評人喜歡程度的上升,原因無它——普通觀眾更愛大片。但並不是投資越高人們越喜歡,事實上當成本超過一定限度(大約是 2 億美元)後,影評人和觀眾的喜歡程度都會突然下降,這是因為,如果一部影片投資達到這個級別,其實是暗示它的製作已經失控,那麼質量不佳是可以預期的。反過來,若成本越來越低,在幾百萬投資的小成本影片裡面,影評人的喜歡程度可能會超過觀眾,因為許多質量不錯的獨立電影或藝術電影往往集中在這一端。

比起普通觀眾,影評人更愛看老電影,這明白無誤地體現在各種排行榜上。例如前兩年迷影網舉辦的華語影評人影史十大電影評選,《公民凱恩》《教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001 太空漫遊》《東京物語》《八部半》《迷魂記》《七武士》《大都會》《小城之春》入圍,其中年代最近的是 1991 年出品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其餘的分布在從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範圍內。若是對比網友評選的豆瓣排行榜前十,它們是《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阿甘正傳》《霸王別姬》《美麗人生》《海上鋼琴師》《辛德勒的名單》《千與千尋》《機器人總動員》《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會發現前七名聚集在 1993-1998 年,後三名是較晚進的新片,並無一部九十年代之前的影片。產生這種區別的原因是影評人十分強調影史參照系,而在普通觀眾心目中,最美好的永遠是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比自己稍微早一點的那個時代,那是懷舊的上限,而更早的歷史基本是等於不存在的。

鑑於影評人和普通觀眾口味存在的差異在某些領域幾乎已不可調和,我一向懷疑在影評人的幾大職能中,引導觀影消費到底能佔多大比重。網絡時代的大眾評分,作為消費指南實在比影評人靠譜得多。因此,影評人真的應該考慮轉換自身的定位了。

關於作者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

相關焦點

  • 大報影評人
    克羅瑟是紐約影評人協會的主席,代表那種四平八穩的中產階級中庸口味,謹守《時報》所標榜的社會責任感。1967 年老邁的克羅瑟接連對《邦妮與克萊德》等青年電影判斷失誤,儼然被視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黯然謝幕。但歷史應當記住,克羅瑟是五十年代歐洲電影進入美國的主要吶喊者,費裡尼、伯格曼、羅西裡尼都獲益於他的大力推薦。
  • 侯孝賢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頒事業成就獎
    雖然明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延到4月下旬才舉辦,美國四大影評人協會的紐約、洛杉磯近日都開出今年的得獎名單。在代表美國西岸、好萊塢口味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年度名單中,最值得臺灣觀眾開心的應是侯孝賢獲得事業成就獎,與演歌雙棲黑人資深紅星哈利貝勒方提(Harry Belafonte)一起受到肯定。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從45年前開始宣布各項電影獎得主以來,每年都會選出事業成就獎得主、向他們在電影界的輝煌成績致敬,過去亞洲曾獲此獎的包括黑澤明與宮崎駿,侯孝賢是第一位華人。
  • 中國影評人現狀調查:誰在為影評人蓋章
    從15年影評人文白「批」《夏洛特煩惱》抄襲到去年年末褻瀆電影宣稱「張藝謀已死」,從馮小剛連環炮轟影評人「大尾巴狼」到如今肆虐的「惡意」影評損害電影生態,從紅包影評人到營銷公眾號,影評人這一「群體」日漸受到關注。本期關注中國影評人當下,從被漠視,被「恐嚇」,被恥笑,到被「貼金」,這個群體的現狀究竟如何?他們是怎樣一群人?應該在行業內扮演起怎樣的角色?
  • 影評人從哪冒出來的
    但錢報記者認為,中國的影評和影評人其實都在起步階段。  記者多年參加坎城電影節,發現參加電影節的三分之一是影評人。他們是每場電影放映的觀眾中年紀最大的,好多白髮蒼蒼,甚至是拄著拐杖來的年逾古稀的老人。  這些都是歐洲和北美的著名職業影評人,大都任職於電影雜誌如《電影手冊》,或《綜藝》、《好萊塢報導》等,或某報紙電影專欄,一般以平面媒體居多。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出爐 瑪麗昂歌迪亞雙片稱後
    瑪麗昂-歌迪亞以《兩天一夜》和《移民》兩部作品的絕對優勢奪下影后桂冠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美國當地時間12月7日,2014年美國波士頓影評人協會(Bosto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 夏爾·泰松談「從影」四十年:從《電影手冊》到坎城影評人周
    澎湃新聞:想到你剛剛所說的,其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當然是(你們的)口味引導著你們的「寫作」,但其實你們(需要)寫的,也反過來影響到了(你們的)口味。我覺得這是影評人工作中不太為他人所知的一個細節,當然這完全又不局限於影評人...CT:後面一種情況(我們需要寫的)也在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口味,無形中的奠基工作。
  • 封殺與沒落,影評人在美國
    依託報紙雜誌的影評人資源,以及自由開放的輿論場特點,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影評人行業形成了體系龐大、分工明確的特點,同時因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環境制約程度較深,而更具產業化色彩。在美國,影評人是一種職業,一些影評人在好萊塢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優秀的影評人意見在行業內有導向作用。
  • 第4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獲獎名單揭曉,他成為獲獎的首位華人
    第46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AFCA)獲獎名單揭曉。 在代表美國西岸、好萊塢口味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年度名單中,最值得臺灣觀眾開心的應是侯孝賢獲得事業成就獎,與演歌雙棲黑人資深紅星哈利貝勒方提一起受到肯定。
  • 《死侍2》媒體口碑解禁:爛番茄新鮮度91%,影評人大力點讚
    影評人羅傑·摩爾老師的評價非常醒目:「和第一部平起平坐,比《黑豹》和《復聯3》有趣多了。」之前他給《復聯3》的影評是:「也許《死侍2》會比這片子有趣。」死侍肯定對影評人口味,倒是婦聯這種估計影評人都看不上 Chicago Tribune:《死侍2》最出彩的一點是:非常有趣,有時候可能不夠嚴肅,但在一種太過於嚴肅對待的題材裡,這簡直是一股清流。
  • 抱歉,我不是影評人
    實際上,很久之前我就把微博上的認證改掉了,之前是考慮去掉影評人這個稱呼,改為自媒體從業者,結果每次改完新浪都不通過,後來還是要給我加上影評人這個稱呼
  • diss影評人,姜文比前輩們差遠了
    影評人談電影,就像太監談做愛「影評人談電影,就像太監談做愛」,這是姜文評價影評人的名言。諷刺影評人這件事,姜文這個純爺們不僅說到了,他還做到了。看過《邪不壓正》的都知道,著名編劇、影評人史航老師在其中飾演了一位自稱北平「第一影評人」的公公潘悅然。
  • 唐棣:影評人 X 的獻身(修訂版)
    持 意 見 的 人—— 影評人 X 的獻身(修訂版)作者:唐棣公號:看電影看到死 最牛的影評人對我來說,就是保持異見的人。當然,基本上能做到持意見就不錯了。意見,就是看法,看法就不一定都是好話。好影評人的標準在於他對電影人的啟迪與觀眾的引導。
  • 褒貶不一,影評人是如何評價,克里斯多福·諾蘭《信條》?
    有趣的是,即使許多影評人在看完了這部電影後,也承認他們很難解釋這部電影究竟發生了什麼。《好萊塢報導》的影評人,在讚揚了這部電影獨創的同時,也承認這部電影的高概念,讓他也很糊塗。對於很多人來說,當下去影院是很困難的,然而一位名叫「Mashable」的影評人,認為這是值得的。
  • 當影評人轉型拍電影|觀察
    那麼,當影評人轉變「評論員」的身份,以「實踐者」參與到電影製作環節,他們的成績如何?尤其是「影評人」和「導演」在大眾輿論的推波助瀾之下,似乎擺脫不了身份的某種對立,又該如何應對轉變之後的身份立場?在此,拍sir也對簡單對部分跨界的影評人表現進行梳理。
  • 《電影手冊》時代終結,是誰殺死了影評人?
    《電影手冊》前主編讓-米歇爾·傅東跟中國學者、影評人、記者有過諸多交流,他在任時的2005年有一期雜誌是專門介紹中國電影的,當時還年輕的王兵、賈樟柯都是被介紹對象。後來傅東寫過一本法語版的《賈樟柯的世界》,2018年還來平遙影展跟幾位國內影評人做了對談。
  • 澳淶塢影評人協會在澳門成立
    來源:海外網8月25日,澳淶塢影評人協會成立暨就職典禮在澳門舉行,本次活動以線上線下形式結合的形式舉辦,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眾多資深影評人共同參與活動。澳淶塢影評人協會會長周黎明表示,電影評論是電影生態鏈中的重要環節,協會將充分發揮澳門「一國兩制」的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以國產優秀電影在海外得到客觀公允的評價為使命,助力國產電影在海外的傳播和推廣,為中國電影在國際話語權、審美標準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積極發聲,為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
  • 安東尼霍普金斯新片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稱帝
    安東尼霍普金斯安東尼霍普金斯領銜主演新片《父親》,便一舉奪下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獎」肯定。本年度第一個影評人協會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便在臺灣時間今(14)日上午公布得獎名單。由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領銜主演、被視為奧斯卡影帝熱門人選的新片《父親》(The Father),便一舉奪下「最佳男主角獎」肯定;導演弗洛裡安澤勒(Florian Zeller)也同時奪下「最佳新導演獎」榮耀。
  • 《最美表演》首映 導演影評人犀利對話
    在今年的電影大事件裡,影評人群體意外地有了充分的存在感。影評人現場犀利點評:關注表演本身 而非明星形象導演VS影評人關係探討:方向不同 應互不幹涉今年很多大的電影事件都因影評人而起,如小成本電影《心迷宮》因口碑優異而走進院線並獲得可觀票房成績,《夏洛特煩惱》向指責其抄襲的影評人索賠221萬天價名譽損失費等等。今日論壇難得將導演和影評人面對面集合到了一起,因此在本次活動的第二部分裡,三位導演和五位影評人共同探討了創作者和評論者應保持怎樣關係的話題。
  •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開獎 《伯德小姐》大獲全勝
    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開獎 《伯德小姐》大獲全勝 時間:2018.01.0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2015年電影十佳榜單:世界影評人的觀看之道(組圖)
    《紐約時報》影評人Manohald Dargis兼顧大眾評價與個人口味的盤點就是這樣一份發人深省的榜單。在《火星救援》、《間諜之橋》、《大空頭》等好萊塢大片之後,我們驚喜地發現了諸如《在傑克遜高地》、《教師》這樣受眾並不廣泛的紀錄片或獨立影片。作者頗為貪心卻又不無道理地在第十一位一口氣寫上了另外26部電影的名字,並心滿意足地聲稱,「這些電影也許明天就可以晉升我的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