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口味是非常捉摸不定的事,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不時在這上面吵起來。最常見的情況是,普通觀眾不喜歡影評人推薦的某些「佳片」,又怪罪影評人惡評大眾喜聞樂見的影片。於是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把影評人和普通觀眾作為兩個群體,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觀影口味上的明確差異呢?
儘管這兩個群體所包含的對象非常不確定,但我相信口味差異是存在的。雙方最明顯的一個差異,是影評人對待一部電影通常更加嚴厲,即使是面對所有人都喜歡的電影,影評人也不太容易激動。這可以用 IMDb 和 Metacritic 這兩個網站上的評分數據來說明,前者是普通網友為電影打分的地方,後者統計美國各大媒體上的影評人評價,絕大部分影片的影評人評分都低於觀眾評分。除此之外,影評人和觀眾的口味差異還體現在影片類型、投資成本、出品年代這幾個方面。
有幾種類型明顯是觀眾非常偏愛的,但卻得不到影評人的喜歡。關於這個問題,英國研究者史蒂芬·佛羅斯做過一個統計,他發現普通觀眾和影評人在浪漫喜劇、恐怖片、驚悚片這幾種類型上的評價差異最大,也就是說,影評人非常容易對以上類型給出差評。這種現象的出現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為這幾種類型恰好是「優質電影」的反面,製作水準經常在平均以下,依靠簡單直接的感官刺激來吸引觀眾。反過來,在黑色喜劇、劇情片上,影評人和觀眾的評價就更為接近,因為這些類型一般更加成熟老練,更符合影評人的口味。
如果以影片投資成本來衡量。影評人和觀眾在一點上或許可以達成一致——6000 萬美元左右的中等投資影片通常是最糟的。然後隨著成本的升高,普通觀眾喜歡程度的上升要超過影評人喜歡程度的上升,原因無它——普通觀眾更愛大片。但並不是投資越高人們越喜歡,事實上當成本超過一定限度(大約是 2 億美元)後,影評人和觀眾的喜歡程度都會突然下降,這是因為,如果一部影片投資達到這個級別,其實是暗示它的製作已經失控,那麼質量不佳是可以預期的。反過來,若成本越來越低,在幾百萬投資的小成本影片裡面,影評人的喜歡程度可能會超過觀眾,因為許多質量不錯的獨立電影或藝術電影往往集中在這一端。
比起普通觀眾,影評人更愛看老電影,這明白無誤地體現在各種排行榜上。例如前兩年迷影網舉辦的華語影評人影史十大電影評選,《公民凱恩》《教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001 太空漫遊》《東京物語》《八部半》《迷魂記》《七武士》《大都會》《小城之春》入圍,其中年代最近的是 1991 年出品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其餘的分布在從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範圍內。若是對比網友評選的豆瓣排行榜前十,它們是《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阿甘正傳》《霸王別姬》《美麗人生》《海上鋼琴師》《辛德勒的名單》《千與千尋》《機器人總動員》《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會發現前七名聚集在 1993-1998 年,後三名是較晚進的新片,並無一部九十年代之前的影片。產生這種區別的原因是影評人十分強調影史參照系,而在普通觀眾心目中,最美好的永遠是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比自己稍微早一點的那個時代,那是懷舊的上限,而更早的歷史基本是等於不存在的。
鑑於影評人和普通觀眾口味存在的差異在某些領域幾乎已不可調和,我一向懷疑在影評人的幾大職能中,引導觀影消費到底能佔多大比重。網絡時代的大眾評分,作為消費指南實在比影評人靠譜得多。因此,影評人真的應該考慮轉換自身的定位了。
關於作者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