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網際網路」時代,日報影評在各類媒體中的影響力最高,日報中又要首推《紐約時報》。如果做一番美國影評史的考古工作,會發現歷史上第一篇「影評」——對電影首次在美國公開放映的報導——也是出現在《紐約時報》。
美國影評史上有個著名的「反面人物」——波斯利·克洛瑟(BosleyCrowther),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持《紐約時報》的影評欄目,號召力無人能及。在他的黃金時代,沒有登上他私人年度十佳榜的影片不可能贏得奧斯卡,沒有獲得他讚譽的外語片也難以在北美取得票房成功。克羅瑟是紐約影評人協會的主席,代表那種四平八穩的中產階級中庸口味,謹守《時報》所標榜的社會責任感。1967 年老邁的克羅瑟接連對《邦妮與克萊德》等青年電影判斷失誤,儼然被視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黯然謝幕。但歷史應當記住,克羅瑟是五十年代歐洲電影進入美國的主要吶喊者,費裡尼、伯格曼、羅西裡尼都獲益於他的大力推薦。
克羅瑟在《紐約時報》的接班人是文森特·坎比(Vincent Canby),坎比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允許他再擁有克羅瑟那樣的產業影響力了。好萊塢片廠開始極度看重首周末的票房數字,電影越來越像快速消費品,市場生命周期縮短(不包含次級市場),這樣口碑的意義就下降了,影評對觀眾的影響力也就縮水。不過《紐約時報》的影評對獨立電影、藝術電影仍然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小城市電影院只有看到《紐約時報》登出好評後才敢引進影片。坎比的電影口味溫和、清淡,這一點很快為人掌握,有的片商害怕自己發行的影片為他不喜,就特地把試映場安排在坎比外出度假時,他的威力可見一斑。
現如今《紐約時報》的首席影評人是 A.O.斯科特(A.O. Scott)和瑪諾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他們接替的是文森特·坎比和詹妮特·麥斯林(Janet Maslin)這對搭檔。斯科特和達吉斯都帶有強烈的知識分子趣味,對普通讀者的想法並不那麼在意,因此《時報》影評的大眾影響力肯定是今不如昔了。
斯科特於 2000 年加入《紐約時報》,之前他是《Slate》、《紐約書評》等刊物的書評人,並未寫過影評。因為那時《紐約時報》影評人職位出現空缺,報紙向斯科特發出邀請。連斯科特自己也感到詫異,但他還是接受了這個工作機會。
說來斯科特是老牌明星伊萊·瓦拉赫(Eli Wallach,《黃金三鏢客》中醜鬼圖科的扮演者)的侄孫,但他作為影評人,至少在最開始那段時期,電影專業知識方面的積累的確不如那些老牌影評人,不過斯科特對文藝批評的路數一點不陌生,畢竟書評影評的很多批評方法是相通的,他尤其對時代和文化的變遷很敏銳,所以很快在競爭激烈的紐約影評圈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如果說過去的《紐約時報》影評人都給人老氣莊重的印象,那斯科特的風格就是詼諧幽默了,這可能和他年紀不大也有關,剛接任時他才三十多歲。
瑪諾拉·達吉斯是正宗紐約人,小時候最喜歡的電影是特呂弗的《朱爾與吉姆》,以及讓·考可多的《奧菲斯》,幾乎沒看過迪士尼動畫。從這裡我們大約可以了解她未來的口味傾向了。
達吉斯後來一直生活在洛杉磯,即使在她 2004 年加入《紐約時報》之後也未遷居,按她的話說,洛城雖然是電影之都,但非常缺乏藝術電影的環境,唯一的優點是離產業核心比較近。達吉斯早年曾為紐約前衛文藝刊物《村聲》(Village Voice)寫作,深受導師J.霍伯曼(J. Hoberman)的影響,非常關注獨立電影和先鋒電影。
達吉斯是個很難取悅的評論家,她的文章充滿挑釁,毫不留情。在《洛杉磯周報》(LAWeekly)工作期間,她大量收到來自讀者的攻擊信件,據說創下該報的記錄。但達吉斯非常堅持自己的主見,她對年輕人不愛讀影評這件事很看得開,畢竟每個人小時候都不愛聽大人嘮叨,電影觀眾大多是十幾歲、二十歲的小青年,他們怎麼會願意聽和父母(甚至祖父母)一樣年紀的影評人的意見呢?
那麼,今天的青少年還需要觀影指南嗎?達吉斯認為,青少年更容易、更願意接觸的是各種關於名人的瑣碎八卦,以及對影片好壞毫無指示意義的周末票房數字,對他們來說,電影只是一種用來消費明星的載體,並不習慣將其作為一種值得認真對待的文化來談論。
好萊塢圈內的人不喜歡達吉斯,因為她的批評總是十分尖銳,而且具備說服力。每年奧斯卡評獎季時,片廠公關會打電話給她供職的媒體,問你們這次是誰來評某某片?千萬不要是達吉斯!對評論家來說,這種恐懼是一種最大的恭維吧。
曾有一家獨立片廠的主管對達吉斯的評論很生氣,決定封殺她,別人勸她說,你這樣做只會讓她成為影評人中的英雄,並增加她的殺傷力。哈維·韋恩斯坦在主政米拉麥克斯時也想請達吉斯吃飯,以為可以趁機懷柔公關一下,結果被達吉斯婉拒。
斯科特和達吉斯在一起搭檔有十年了,這段時間也許就是紙媒影評最後的美好歲月。如今電影評論的主要陣地早已轉移到網際網路上,權威媒體影評人,即使是來自《紐約時報》,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對一部影片的生死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影評人的職業地位在走向衰落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影評本身會嗎?
關於作者
magasa,影評人,電影史研究者,《虹膜》電影雜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