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日,臺灣和美國進行了商貿經濟對話,主要以實體會議以及網絡視訊的方式進行,民進黨當局如獲至寶,將這次經濟對話誇張成臺美關係的重要進展。然而這一經濟對話宣布召開,是在臺灣宣布開放美國「瘦肉精豬肉」進口之後,明顯可以看出,美國是因為民進黨當局允許「萊豬」進入臺灣才應允了這次對話。
「經濟對話」的開啟與臺灣開放「萊豬」必定有關,因為臺美之間許久未進行經濟上的對話,就連TIFA(投資暨貿易架構協定)平臺也在此前有三年停開,如今美國罕見與臺灣重啟「經濟對話」,其中緣由必定包含民進黨當局允許對美國開放「萊豬」。
然而這次所謂的「經濟對話」並不像民進黨當局所說的那樣,足以起到裡程碑式的作用,川普團隊即將卸任,不僅對臺灣經濟沒有長遠的幫助,而且民進黨當局迫切加入的區域經濟合作項目也不能提供相關助力。
雙方在涉及的5G、能源等話題對臺灣雖然也會有一定作用,但是並不是臺灣急需的,臺灣這次得不償失,被美國作為遏制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棋子」。
這次「經濟對話」還聚焦了一個要點——供應鏈。這是美國所重視的。美國一直以來就在不斷努力,使自身對中國供應鏈不再過於依賴。在與臺灣的「經濟對話」中,美國優先與臺灣在半導體領域展開合作。
而島內有專業人士認為,半導體對美國是重要的領域,而臺灣在半導體的多個項目的優勢對美國有利,合作時可以讓美國享受到臺灣的優勢。這也是美國願意與臺灣展開「經濟對話」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半導體供應鏈方面,美國想要圍堵中國,就需要從日韓周邊國家的供應鏈入手,而臺灣也在考慮的地區之內,所以和臺灣才會展開這樣的交流,實際上仍是將臺灣作為圍堵中國大陸、遏制中國大陸發展的工具。
能夠得到美國的支持,民進黨當局自然是喜上眉梢,與美國也必然全力配合。但是美國希望借供應鏈圍堵中國,遏制中國的發展,則是與世界市場規律相悖的。這樣即使對中國有所影響,牽動世界市場與經濟的變化,美國自身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而臺灣與大陸經濟聯繫緊密,牽一髮而動全身,屆時臺灣也要被影響,受到衝擊。
所以民進黨當局應該尊重客觀事實,看清大陸與臺灣之間緊密的經濟聯繫,切不可以政治利益而不顧臺灣利益,否則必將自討苦吃。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