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中國測繪學會 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測繪》2020年第9期
直至上世紀末,我國只有少數一線城市開通地鐵。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地鐵建設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據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內地累計有40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運營線路6730.27千米。
勘測是地鐵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創建於1958年的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城勘院」),是全國第一家從事地下鐵道勘察、測繪的企業。伴隨著我國地鐵建設的發展,北京城勘院現已成為我國現代軌道交通領域具有強大競爭實力的大型綜合勘測設計企業。
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院長 王思鍇
2016年,年僅38歲的王思鍇掛帥北京城勘院院長。2018年,在北京城勘院60歲生日之際,王思鍇充滿信心地表示:「我們還年輕!」僅四年時間,全院上下一心,北京城勘院實現產值翻番,衝進10億大門。
把將近20年歲月揮灑在北京城勘院的王思鍇,並不滿足現有成績。如何緊跟時代的腳步,傳承北京城勘院的精神,再創輝煌,他一直思考並行動著。
恰逢其時:在項目一線歷練與積累
2000年,由全民所有制改為有限責任公司的北京城勘院開始了一段新徵程,先後承接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40幾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勘測項目,同時承接了大量的市政工程與奧運項目。王思鍇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夠趕上這樣的好時機,加入北京城勘院,並且入職即參與了諸多大項目的他,在地鐵工程測量和大型民生工程精密測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實戰經驗,迅速成長為地鐵工程測量的好手。
200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與國土信息工程系的王思鍇,面前擺著幾個選擇:留在上海,或去德國留學,或入職北京城勘院。出於多方面考慮,王思鍇最終選擇了北京城勘院。彈指一揮間,將近20年的時光已經過去。
「
「對企業和個人來說,我們都趕上了好時期。地鐵建設迎來高峰期,企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以北京地鐵為例,十三號線、五號線、四號線、十號線陸續開建。2000年後,北京地鐵項目中將近90%的勘測工作都是由北京城勘院承接完成的。」王思鍇自豪道。
入職後的王思鍇直接到北京地鐵的試驗段項目歷練了半年,隨後參與到廣州地鐵二號線建設項目裡。項目中的很多技術、設備都是國內勘測設計院的首次嘗試,對於剛入職的王思鍇來說,項目中存在不少挑戰。「項目使用的盾構隧道掘進機(簡稱盾構機)由國外引進,國內沒什麼人有實踐經驗。」跟著項目聘請的專家,王思鍇和同事抓緊時間一點點學習,終於摸透了盾構機的工作原理。
完成廣州地鐵二號線的工作後,2002年10月,王思鍇回到北京,隨後馬不停蹄地加入到北京地鐵八通線項目中,緊接著又投身國家大劇院、鳥巢等項目中去。在國家大劇院項目中,面對大劇院複雜的建築結構,常用的測量與放樣方法並不適用。「解決這個問題,當時也花了一點時間。首先編程建立控制網的骨架模型,再採用自由設站的方式進行測量,把常用的已知點設置在通視較好的位置,進而保證了工程的精度要求與效率要求。」能用編程建立控制網模型的方法解決不規則建築的測量問題,得益於王思鍇大學期間輔修了計算機專業。同時,管理、協調眾多施工單位進行規範性測量,也是王思鍇在這些項目中得到的歷練之一。
從2001年參加工作至今,王思鍇先後主持完成了包括國家大劇院施工測量、國家體育場精密施工測量、北京地鐵五號線工程測量、北京地鐵十號線工程測量、北京地鐵四號線工程測量、廣州地鐵二號線赤崗至客村區間盾構施工測量等軌道交通和奧運工程項目建設,先後有30多項成果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特大異型工程精密測量與重構技術」榮獲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家體育場精密施工測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榮獲2010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金獎,「國家大劇院施工測量技術研究與實踐」榮獲2010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銅獎。
當被問及「在眾多項目中,哪個對他影響最為深刻」時,王思鍇略作思考——還是廣州地鐵二號線項目。回憶起來,領導的關心,難題的攻克,一切歷歷在目。
在這個項目中,王思鍇還負責地鐵的導線測量,而這項工作一做就是十個月。夏天的廣州,室外溫度常常接近40℃,潮溼悶熱,王思鍇等要在位於地下的盾構機前做測量,高溫天氣加上機器運行產生的溫度,其溫度之高可想而知。工作不一會,全身就能被汗水「澆」個透。為了保證工作做到位,剛入職的王思鍇和同事還給自己「加碼」,原本每段只要進行兩三次的導線測量,他們硬是完成了每段四五次的測量。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貫通精度之高也超出預期。「院領導對這個項目高度重視,多次組織業內重要專家到廣州實地考察、研討。」這給了工作中的王思鍇很大的鼓勵與動力。
廣州地鐵二號線建設項目時期使用的盾構機,導向系統還要移動,因為一些設置原因,在經常會出現看不到標靶的情況。當這個問題出現時,有關專家已經離開項目地,問題只能自己解決。為此,王思鍇和同事們吃了很多苦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每隔30米就用全站儀進行一次測量,找到標靶、確定位置後,施工隊再繼續推進項目。」那個時候,王思鍇經常會在半夜被叫醒去往項目現場解決問題。回憶起種種過往,從他放緩的語調中,似乎還能感受到當時條件的艱辛與他們所面臨的壓力。
「
「能夠參與這樣的項目,是一種幸運。」王思鍇再一次表示。自己的親身經歷讓王思鍇意識到一線經驗在勘測工作中的重要性,為此他特別鼓勵新入職員工到項目一線磨鍊。
2016年5月20日,王思鍇被任命為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院長。「說實話,那時初生牛犢不怕虎。尤其當時整個市場處於繁榮向上與擴張的形勢階段,所以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逐浪二十年:在變化中發展與前進
加入北京城勘院以來,王思鍇歷任測繪工程主持人、測繪工程公司經理、測試專業院院長兼黨支部書記、北京城勘院院長助理及至院長等職務。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王思鍇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兢兢業業,與北京城勘院一同在巨變中向前邁進。
2005年至2011年,王思鍇擔任北京城勘院測繪工程公司經理,6年期間,他團結和帶領公司全體員工積極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生產措施和管理制度,「以科技促生產,以技術創效益」,實現人均產值在同行業名列前茅。2007年,在北京地鐵五條新線測量投標中,測繪工程公司成功中標三條線,總裡程長達83千米,中標金額達到1.2億元。
在此期間,北京城勘院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第三方監測上做出了突出貢獻。2008年,北京城勘院成功中標北京地鐵九號線第三方監測業務,開展了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監測工作。此後,北京城勘院還牽頭編寫了國家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監測技術規範》(下簡稱「《規範》」),王思鍇也參與其中。《規範》讓第三方監測工作有據可依,在第三方監測行業的日漸規範和成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後4年,王思鍇任測試專業院院長。在2014年,測試專業院大力推行科研創新,成功申請多項專利,利用遠程自動化監測技術,牢牢掌控了既有的軌道交通監測市場,既有線路營銷額首破5000萬元,其中部分項目單體合同額近千萬元,創歷史新高。通過為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編制企業技術標準《穿越排水設施檢測及監測技術規程》,王思鍇還為北京城勘院開拓了一個新的市場領域。
王思鍇出任北京城勘院院長,得到的是全院上下的信任。「董事長馬海志曾經評價他,思鍇年富力強,業務熟悉,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相信他一定能勝任院長崗位。」
「
出任院長後,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同時,王思鍇也將目光投向了未來,他堅信:「正視改變,擁抱變化,在改變的過程中揚長避短,才能在未來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雖然現在地鐵的裡程還在增加,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會放緩並更加嚴格。」面對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的智慧建造與智慧運維勢在必行。王思鍇認為打造智慧地鐵的全生命周期產業鏈,是企業抓住機遇並再上一層樓的關鍵。
要推進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地鐵落地,不能一蹴而就,現實中還存在許多困難。為此,針對地鐵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北京城勘院一一突破。前期,北京城勘院可為地鐵規劃設計提供三維影像等勘測服務,而在建設階段,則進行安全風險的管控,在運維階段,則通過物聯網整合地鐵的各階段、各類型數據,協助地鐵公司進行智慧管理。「既然整個過程落地有難度,我們就局部突破,之後再將各節點拼接起來。」王思鍇認為智慧地鐵的落地可以由以上方法推進。
同時,王思鍇認為北京城勘院要發揮在勘測中的優勢,利用地鐵各類大數據實現智慧運維。「我們現在搭建的地鐵大資料庫,包括了地鐵前期的施工數據、BIM數據以及周邊環境的三維數據。我們以軌道交通大數據為引領的智慧管理平臺,能夠助力地鐵的智慧化管理。」目前,該平臺已在天津地鐵建設中落地。
對於智慧地鐵的未來,王思鍇充滿信心。「經過兩三年快速提升,大約五年時間,會取得一定成效。」在著力實現地鐵智慧建造、智慧運營目標的同時,北京城勘院在地鐵勘測的標準、設備、技術上也進行了許多探索。
「
「這些年來,我們的測量標準、技術都在不斷發展。比如原來地鐵鋪軌前的勘測是按照運行速度60千米/小時或者80千米/小時的標準進行,而在大興機場的地鐵勘測中,則按照160千米/小時的速度標準進行。傳統的測量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所以我們借鑑高鐵勘測中的CPⅢ標準,再根據地鐵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標準滿足地鐵的速度與施工要求。」王思鍇介紹。
在勘測設備上,北京城勘院也一直在突破與創新。讓王思鍇比較滿意的是北京城勘院與武漢大學精密工程測量實驗室合作研發的移動測量設備,該設備可對地鐵隧道的裂縫滲水進行精密檢測。「在軌檢小車上架設慣導、三維掃描、移動掃描設備,使用時借鑑CPⅢ標準,一個晚上能夠完成七八千米的檢測,地鐵隧道頂部以及周圍大於0.3毫米的裂縫,都能被檢查出來。這樣的速度與精度,只靠人眼很難實現。」地鐵建成並開始運營後,只需每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檢測即可減少安全隱患。該設備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許多用戶單位的歡迎,現在包括哈爾濱、蘇州在內的七八個城市已經在實踐中採用該設備並形成了固定的檢測機制。
對於地鐵的創新性工作,王思鍇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地鐵裡程體量非常大,尤其針對我國實際情況進行的自發創新,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努力的地方。」
10億產值之後:業務多元與市場開拓
北京城勘院的「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勘測業務的規模化發展,王思鍇認為,現在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掛帥四年,在全院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年產值實現了由5億元到了10億元的跨越。採訪中,王思鍇直言,「5億院長好做,10億院長不好做。」如何再上一個臺階?
為此,北京城勘院提出了「四個思想」轉變。一要以新技術為抓手,打造全產業鏈產品,實現軌道交通建設向全生命周期服務轉變;二要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實現勘測多元化發展,從軌道交通特色勘測院向全國性綜合勘測院轉變;三是加強國際業務戰略部署,做大海外板塊,實現北京企業向全國企業,乃至國際企業的轉變;四要借力智慧城市發展浪潮,加快智慧化產品培育,實現傳統勘測企業向智慧企業的轉變,真正從地鐵勘測大院轉變為全國勘測強院。
在接下來的「十四五規劃」中,王思鍇認為要理清思路,將工作放在兩個重點方向。「地鐵的運營是百年運營,在地鐵市場的維護與轉變上,我們還大有可為。其次是業務的拓展與多元化,在地鐵勘測之外,還有廣闊的市場可以開拓。」
「
「近幾年,我們承接了一些地質災害、環境治理項目。現在,北京城勘院具備了在地災的勘察、評估、設計、施工四個方面的甲級資質,業務已經比較成熟,同時還配備了微波幹涉等較為先進的設備。」在業務的多元化發展上,北京城勘院已經找準時機,一展身手。
在城市的安全勘測、運營監測上,北京城勘院也找到了突破點,承接了某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健康普查等項目,結合北鬥監測試點,監測精度達到毫米級。「一些處在沉降區的城市,具有很大的地災風險隱患。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平臺,實現對整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維的監測,規避因為沉降等風險引發的危害。」這項業務的開展,是從此前北京城勘院在我國西部、西南部地區的地鐵隧道安全運維工作中獲得的啟發。
對於國外市場的開拓,北京城勘院也一直在摸索。和項目的進程相比,王思鍇格外重視海外員工的安全,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他幾乎每天都在關注在海外工作的員工身體健康情況。可喜的是,截至目前,北京城勘院2020年的海外市場計劃產值已基本完成,這得益於此前籤訂的一些機場等大型項目建設的延續。
「
要擁抱變化就要把準方向,同時要充分發揮「人」的力量和企業文化的力量。北京城勘院的領導班子和王思鍇推行了許多政策,為員工提供充分成長與發展的舞臺。部分領導幹部要承受業績指標的壓力,就在其他方面給予一定的寬鬆政策。「北京城勘院是『部隊出身』,企業文化裡有著濃厚的軍旅色彩,員工敢拼搏能吃苦,執行力特別強。所有人在市場中的拼勁十足,和企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王思鍇表示。
王思鍇懷抱著對北京城勘院同樣深厚的感情,「40年後的百年院慶,那一年正好是我80歲,希望我還可以參加慶典。」在北京城勘院60周年的慶典上,王思鍇接受採訪時說。
在變化中追尋發展,技術、業務都會變化,但初心與信念不變。此前一位同行老大哥發給王思鍇一段話,王思鍇和很多同事分享過:要做到三不,不詆毀對手、不貶低同行、不辜負客戶;要做到三讓,讓對手欽佩、讓同行認可、讓客戶滿意;要做到三營,經營良心、經營人品、經營生產。「我們要秉承『誠信共進』,與業主單位一同發展、一同進步。」王思鍇指著辦公室外刻有「誠信共進」的石碑說。
「北京城勘院是第一家從事地下鐵道勘察、測繪的企業,無數的輝煌與成績是前人努力的成果。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把它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在北京城勘院這艘前行的巨輪上,王思鍇希期待每一個人都能乘風破浪,誠信共進。
文 / 本刊記者 公海燕 圖 / 受訪者提供
聲明:本文為《中國測繪》原創文章,授權合作請在本公眾號留言,或致電:010-63881401。
《中國測繪》期待您的來稿
《中國測繪》
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變遷的
記錄者、思考者、傳播者
自然資源部主管
中國測繪學會主辦
面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的全國性綜合刊物
投稿信箱(只接受電子投稿):
letters@sino-survey.com
《中國測繪》全年徵訂中,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可在線訂閱
原標題:《乘風破浪二十年——訪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院長王思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