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於教授聊長笛。
早上起來,突然想到了跟尾巴有關的詞兒——「虎頭蛇尾」、「兔子的尾巴」、「搖頭擺尾」、汕頭汕尾。上面這些描述的各種尾巴還真都跟吹長笛有關係。大家在學習長笛時,花很多的時間去練吸氣和吹氣。比如持笛的姿勢怎樣(吸氣前和吹氣中),比如口型如何(吸氣前和吹氣中),如氣應該吸在哪裡?(吸氣前),又比如吹長笛時要如何懂得放鬆(吹氣中),這些注意點都很重要,可大家有多少人特別注意尾音呢?(吹氣中後段)
我們老祖宗做事在注重開頭時,也特別強調結尾的重要性,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跟尾巴有關的成語。「尾」的最重要處是在於它能否善終。在涉及聲音的藝術中,音頭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驚鴻一瞥,而音尾才是使你與眾不同的千裡尋她。
尾音的處理在所有樂器(也包括人聲)的演奏中都是極為重要的,每個樂器根據其構造發音原理所面臨的尾音問題也不盡相同,於教授在這裡為大家總結了關於長笛尾音的三個點。
請注意:以下三點為三個修煉階段,(一)菜鳥級、(二)肉鳥級、(三)駿鳥級。
一、尾音的音高
這個在長笛菜鳥中是數不盡的傷,掉尾,掉尾,還是掉尾。所以於教授也在不同場合均表示過,用聲音來描繪「哭」,樂器裡長笛要排第一號。
很多同學不想句句都哭,嘗試了很多次,結果卻依然是無助的——乾打雷不下雨。我們該如何不哭呢?想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根本上明白掉尾的原理。
長笛之所以發音是因為氣流以相對快的速度跟管體(吹口、管身和管尾)產生摩擦而振動發聲。氣流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強而產生的振動頻率越高,所以音高;反之則音低。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得出掉尾是因為在發音的最後階段,氣的流速無法繼續支持音高所需要的振動頻率,從而尾音的音高隨氣流速度衰減而降低。
怎麼樣?於教授這段話說得還算明了吧。知道了這個道理,其實從理論上就有答案了。也就是要始終保持氣的流速來維持聲音的振動頻率。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不對吧。不是說到了音尾階段要把氣拽住嗎?拽住不等於讓氣出得少嗎?
這個不矛盾啊。把氣拽住是對人體體內狀態的一種描述或者感受,類似的詞語還有支撐、撐住等等。(順便提一句,儘管語言的發明已經可以表述絕大部分概念的含義,可每人對同一詞語的準確描述卻依然無法相同,甚至有時會相左。比如,做個實驗:下面我會問個問題,請不要思考,在第一時間內回答你的直覺反應。我的問題是,
「白色」 >>>>
>>>>
>>>>
請告訴我你看到想到的是什麼?
這個例子會讓大家明白即便面對指向性極為明確的詞,我們的領會也還是有差別的,順便說一下,我看到的是雪山的峰頂)。
好大一個括號啊! 回到原來的話。把氣拽住或者感覺氣變慢了,可能只是體內的感受(實際上是加強了體內的氣壓),而事實上,嘴外這段兒氣的流速是沒有減少的。因為減了,振動頻率一定會降下來,從而產生掉尾。
想明白了嗎?現在解決方法也就出來了。為了讓嘴外的氣速不減少,我們需要
a、讓體內氣壓變強 (橫膈膜、肚子、下水,不管你用什麼詞來表述它的支撐)
b、讓風口變小(捏水管子加快水速的道理)。可以通過拉嘴角(微笑)、噘嘴(生氣)等各種折磨手段來完成。
c. 讓氣流同唇片發音點的接觸距離變近(笛頭外翻、調整氣流角度向上、抬頭等72變)
二、尾音的長短
當較好解決尾音的高低時,你就進入了肉鳥的級別。需要考慮更多的是尾音的長短問題了。
這個涉及的是音樂表述類的概念。於教授認為尾音可分短尾音和長尾音。由於時間的原因和版權的自我保護,今天只在這裡跟大家聊聊長尾音的注意事項。
長尾音(尾音時值較長的音)是很多人不大注重的。一般表現形式是,吹的時值都不夠,會產生禿尾巴,楞尾巴和傻尾巴。這些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對於拍子的錯誤認知造成的。比如一拍的長度。一拍的長度到底有多長?完全正確的理解是從拍頭到拍尾的每一部分都屬於這一拍。換句話講,在下一拍到來之前的所有部分都屬於第一拍。但很多人注重拍頭,卻在沒到拍尾時便放棄了演奏。這個至關重要。
在慢速樂曲裡,尤其是後面帶休止符的音符,這個長尾音的演奏不僅把音符時值吹滿,甚至有可能要佔用後面休止符時值的一點點長度才有可能更好表現出音樂的延續性。
三、尾音的精氣神
這是尾音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你是菜肉通吃的駿鳥。它依然是建立在尾音長度正確演奏的基礎上的。其實,即使你把尾音的長度處理好了,這個音依然可能會是傻呆孽。為什麼?因為精氣神不夠。這個精氣神其實就是建立在音準(高低)和節奏(長短)上通過氣流的轉速來體現出來的。它的核心就一句話,要認真考慮Vibrato(氣顫音)的介入和使用。
至少在尾音的修飾上,我們是要運用Vibrato的。也只有Vibrato才能把我們的尾巴修剪的整齊,修飾得豐滿靚麗。但在這裡請不要誤會,Vibrato不僅僅指大幅度和長時間的顫動,只要有音的頻率就會有波動,就是Vibrato。在理論上,我們是吹不出直音(沒有Vibrato)的,這道理就像再乾淨的水在顯微鏡下也會是遍布細菌的。所以Vibrato是無處不在的,在尾音的處理上我們就是要特別考慮怎麼恰當運用的問題。顫幅和顫頻的結合是否完美,取決於音響的效果。
今天的講話方式稍稍有點接近於論文(也就是於教授平常最不喜歡的表達方式),不過不用較為嚴謹晦澀的話語確實不容易講準確。最後我想說的是,尾音的質量代表音樂的完美演奏是否能全身而退並錦上添花。在管樂演奏中,音頭是氣量最足的時候,而音尾則是氣量最枯竭之際,所以在氣息處於捉襟見肘時刻,我們更要打起百倍精神。
像狐狸一樣始終藏好自己的尾巴;像鳥兒一樣精心梳理自己的羽毛;狐狸還是鳥兒,關於長笛尾音的那點兒事兒,你想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