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京劇旦角的尾音

2021-01-09 荷露團珠

梅蘭芳演《貴妃醉酒》

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是相通的,文章講起承轉合,繪畫構圖亦是如此,書法也是如此。比如楷書的橫畫,入鋒、行筆、回鋒。其實,我們如果即學習書法,又學習京劇的演唱,你就會發現,其實京劇的唱腔也是這樣的。

梅派藝術的主旨與中國儒家思想是相攜相融的。梅先生的唱更是如同書法中的楷書筆畫一樣,比較接近於趙體的自然天成,優雅大氣。每字如此,每句亦是。他的落音如同楷書的頓筆回鋒一樣,有放有收,但絕不刻意和做作。

對於京劇旦角的行腔落音,各大流派唱法不同,處理方法也很不同。梅派唱腔「中和大氣」,在尾音的唱法上怎樣體現呢?我覺得首先要自然,不能讓人家覺的尾音生硬,象另加上去的一樣,並且要大氣。個人體會「悠揚」是它應該體現的感覺。梅派的尾音收尾要「悠揚頓下」,如同楷書的收筆,不能重了,重就拙了;笨了,也不能輕了,輕就漂了;浮了。尾音的腔不能長了,長了就把腔攪了;也不能短了,短了如同沒有收尾,有始無終。

「恰到好處」是很難做到,但就是這個標準,我們學習者也要以這個標準去修正和要求自己。梅派好象初學入門簡單,可他的尺寸非常嚴密,差一點也不是那麼回事。姜先生說:「梅派唱是『官中腔,私房唱』。」說得很中肯。

那麼我們再說說程派的尾音。程的尾音是有力度的頓下,如同楷書中顏真卿的橫畫收尾,我們講程派的尾音,其實,程派對收音是有好多說法和講究的,不能死板的認為是固定下來的那樣的方式。並且,大的收音,以及尾音怎麼樣處理,程派全部都有獨到之處和很多細節上的說道。

程硯秋演《三擊掌》

程硯秋先生有一段講解唱段的珍貴錄音,他在講解時特別強調收音的重要性,他說:「有人唱我這個腔吧,主要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在最後,這個腔完了之後,那個氣呀還要拖著它,好像那個氣不讓它掉下來,因為你前邊哪,好像唱了很多了,繞了好多的彎啊,結果是最後那一點是最要緊的,那個地方你要託不住它,這個氣呀,好像不充實了,好像這個後音尾音塌下來了,唱我這腔就不好了(沒唱好的意思)」。這個講話程先生強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演唱時候收音的原則,那就是,唱到尾部氣息要充足,收音要到位,並且有力度,音不能掉下來,可見尾音的收法,在唱腔所佔的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我們談論梅程兩位大師唱腔的收音,尾音,他們的收音尾音如同他們的唱腔一樣各具特點,如春蘭秋菊,爭奇鬥豔,各具風採。

梅程的東西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梅講「平和中庸」象儒家,程講「陰陽相悖,統一和諧」象道家;那麼另外一位旦角大師,張君秋先生的唱就如同行書,收尾音的時候,往往不特別強調,也有很輕的頓一下的,有些學張派的人像砍砸一樣的收音,是沒有理解和學習好張先生的唱腔藝術。他的唱起伏靈動,很像行書的寫法,尾音的收音行腔方式也和其他大家都不同,別具個人特色。

張君秋演《龍鳳呈祥

相關焦點

  • 盤點:京劇旦角的八大流派
    正在進行關注,即可參加,全球票友,在等您亮嗓子摘要:旦角,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類別。在京劇表演藝術上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很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發展了大量優秀劇目,改革與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國內觀眾對其十分歡迎和喜愛,「梅派」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經典劇目:《貴妃醉酒》楊貴妃▌傳人:著名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閣、李勝素等。
  • 京劇中旦角的化妝方法
    一、旦角的臉部基本化妝步驟  京劇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據劇中所扮演的人物特點進行面部和頭部的化妝與裝飾。旦角的化妝分為拍底色、拍腮紅、定妝、塗胭脂、畫眼圈、畫眉毛、畫嘴唇、勒頭、貼片子、梳扎、插戴頭面等程序。1、拍底色:底色由紅、白色的化妝油彩調配成嫩肉色。
  • 京劇旦角的三種叫頭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孫毓敏老師講:旦角在劇中的叫頭 1、 呼叫式的叫頭:如:「玉堂春會審」時,劉大人對蘇三喊「掌嘴」時,蘇三又怕又急地驚呼「哎呀!
  • 【國粹瑰寶】傳統戲曲旦角知多少?
    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屬陰,故反名為「旦」。在戲曲表演行當中,指女角色之統稱。老旦:戲曲中旦角的一種,指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元曲謂之卜兒,漢劇稱為夫。《紅樓夢》第五八回:「尤氏便討了老旦茄官去。」清.李鬥《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老旦、正旦、小旦、貼旦四人,謂之女腳色。」
  • 【名家教誨】趙燕俠:「京劇旦角的唱念,要使觀眾一字一句都聽清楚」
    趙燕俠 京劇一向講究唱念,前輩藝術家們在京劇旦角的唱念上有很多創造和發展
  • 他是張派創始人,15歲登臺、16歲成名,是京劇旦角藝術的集大成者
    今年適值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張君秋先生是京劇旦角藝術最後一個主要流派——張派的創始人,也是繼民國京劇旦角藝術四大流派梅、尚、程、荀之後的一位集大成者。張君秋先生生於1920年,因家境貧困,在13歲時被「寫給」京劇旦角演員李凌楓。
  • 燕小六還會唱京劇啊!唱的還是旦角,來看燕小六的《新貴妃醉酒》
    這肖劍直接在舞臺上唱起了京劇,而且一表演就出演了旦角!是不是完全出乎你的預料呢?而且人家在舞臺上真的實力還非常強,唱腔婉轉動聽,甚至京劇的調子很有專業水平,京劇的手勢也一板一眼的。和《武林外傳》裡的燕小六真的差距特別大!哈哈,看了這個晚會中的《新貴妃醉酒》還真的挺出人意料的,不一樣的燕小六,你們看了嗎?
  • 人生如戲女是旦,你得學會各種旦角的隨時轉換
    有京劇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整個京劇表演行當中,出演不同時期女性角色的表演者,是被稱之為旦角的。而這個旦角還因飾演不同年齡階段或特殊技藝方面再分正旦青衣、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及老旦等等。為此在京劇歷史上還湧現出了像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及荀慧生這樣的旦角表演名家。
  • 【京劇知識】京劇怎麼練聲
    京劇的練聲方法  (一)京劇中旦角的咬字、吐字技巧  如果說吐字既要清楚又要悅耳,那麼就要在口腔裡找到每一個字的特定發音部位。首先要把一個字固定在一定的部位而這個部位又要能使嗓音既寬且亮;其次由於唱腔有抑揚頓挫,用氣就要迂迴曲折,要有運轉吐納的技巧,說得簡單些,就是要有收有放。咬字的清楚與否,是發音與嘴型的問題。
  • 【京劇知識】程派資深票友張繼安《淺談唱好程派的體會》
    以前藝術流派的出現是藝術昌盛的標誌,也是京劇發展之必然,流派的形成正是由精到通,由通到變進而創新。流派產生如是,學習流派也如是,掌握要領是根本。走江湖的三、四流演員,往往誇大流派的缺點,譁眾取寵。如尾音砸夯是梅派,悶著嗓子唱是程派,扭腰擺胯是荀派、露胳膊挽袖子是尚派,即使舉動惟妙惟肖,只有外在形態,缺乏內有創造,也是沒有角色氣質的。
  • 愛藝招募 | 共賞曲苑芬芳,領略京昆旦角藝術之美
    時隔兩年,京劇《青衣》重返江蘇大劇院戲劇廳舞臺,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得主李奕潔領銜主演,可謂「鳳還巢」。除了舞臺「青衣」的藝術形象,其背後似乎還有一種文化、一段時代、一個夢想,值得我們慢慢地探尋、品味。演出前,一場愛藝活動邀您參與。
  • 資訊|愛藝招募:共賞曲苑芬芳,領略京昆旦角藝術之美
    一個盤腕,一個轉身,幾步圓場,到水袖的輕顫,眼神的流轉,亦真亦夢……2020年12月26-27日江蘇大劇院原創京劇現代戲——《青衣》即將載譽歸來!時隔兩年,京劇《青衣》重返江蘇大劇院戲劇廳舞臺,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得主李奕潔領銜主演,可謂「鳳還巢」。除了舞臺「青衣」的藝術形象,其背後似乎還有一種文化、一段時代、一個夢想,值得我們慢慢地探尋、品味。演出前,一場愛藝活動邀您參與。
  • 京劇唱腔的基本知識
    如南梆子從梆子演變而來,僅旦角、小生唱,曲調委婉綺麗,適於表達細膩、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導板、原板。娃娃調(西皮、二黃都有),主要由小生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鑼及其他雜腔、小調,為丑角、花旦專用。(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
  • 【戲曲課堂】旦角的手勢和臺步
    旦角常用的五十中手勢: 天 地 口 月 夜 , 風 雲 雷 雨 雪。 山 水 石 魚 浪 , 草 木 鳥 花 香。掩袖:將袖抬臉部,前手往裡彎,胳肘要圓形遮臉,後退一步再將袖往下,眼往外看重複三次,表示又想看又害羞(多用旦角)。擺袖:右手扯著左袖尖往左面、右面身後反覆擺動,次數不定。表示飄灑自如(多用旦角)。
  • 劉錚-「男旦的邊緣化是京劇的一種悲哀」
    京劇著名旦角 劉錚今年5月,中央戲劇學院院長徐翔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曾放話說永遠不招地方戲和男旦,在業內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梅蘭芳先生為代表的男性旦角藝術是其最具魅力的欣賞特色之一。於是,我們採訪了當今中國國家京劇院的著名男性旦角演員——劉錚。對於當今男旦被邊緣化的現狀,劉錚顯得也很是無奈,他說旦角其實是沒有性別區分的,那只是約定成俗的叫法,而對於被邊緣化的原因,劉錚也幾度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他只說男旦的邊緣化是京劇的一種悲哀,只有把答案一切交給時間。
  • 京劇男旦都像《霸王別姬》中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那樣嗎?
    京劇是國寶,是世界公認的輝煌燦爛的戲劇,特別是它的表演藝術,更是精彩絕倫,蔚為大觀的,這當然包括旦角表演藝術。然而,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卻是一代接一代的男演員創造出來的。梅蘭芳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對京劇旦角藝術,從文學到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進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創造,把它發展到巔峰,並帶動了整個京劇藝術的發展。《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鳳還巢》等梅派劇目和雍容華貴的梅派表演風格,至今還是京劇的最高典範。
  • 民國梨園盛世之十三位頂尖京劇名角兒
    1、梅蘭芳梅蘭芳(1894.10.22-1961.8.8),一代宗師,梅派創始人,民國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無疑是名聲最響的一位名角兒,如今更是成為了京劇的代名詞。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更是旦、生、武三大賢之旦角代表!
  • 【唱念做打】京劇唱腔知識(經典35條,留著看看)
    如南梆子從梆子演變而來,僅旦角、小生唱,曲調委婉綺麗,適於表達細膩、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導板、原板。娃娃調(西皮、二黃都有),主要由小生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鑼及其他雜腔、小調,為丑角、花旦專用。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
  • 郵票上的國粹——京劇「生旦淨醜」齊聚方寸
    而在中國內地及臺、港、澳發行的郵票中,曾多次出現過京劇生角的圖案。《京劇生角》特種郵票,分別由《將相和》中的老生藺相如、《四進士》中的宋士傑、《群英會》中的周瑜、《白蛇傳》中的許仙、《挑滑車》中的高寵、《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六個表現人物組成。京劇是我國的國粹,為全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京劇先後融合了徽劇、漢調等,因其形成於北京,故名京劇。
  • 《國色天香》:當京劇與流行歌曲「兩下鍋」
    歌手學京劇「受盡了顛連」  霍尊通透空靈的嗓音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霍尊學習京劇的時間也不過才幾個月。「對我來說,學京劇到處都是難點。」霍尊說,「最難的就是身段了,尤其是男人演旦角,很難抓住一舉手、一投足的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