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都是相通的,文章講起承轉合,繪畫構圖亦是如此,書法也是如此。比如楷書的橫畫,入鋒、行筆、回鋒。其實,我們如果即學習書法,又學習京劇的演唱,你就會發現,其實京劇的唱腔也是這樣的。
梅派藝術的主旨與中國儒家思想是相攜相融的。梅先生的唱更是如同書法中的楷書筆畫一樣,比較接近於趙體的自然天成,優雅大氣。每字如此,每句亦是。他的落音如同楷書的頓筆回鋒一樣,有放有收,但絕不刻意和做作。
對於京劇旦角的行腔落音,各大流派唱法不同,處理方法也很不同。梅派唱腔「中和大氣」,在尾音的唱法上怎樣體現呢?我覺得首先要自然,不能讓人家覺的尾音生硬,象另加上去的一樣,並且要大氣。個人體會「悠揚」是它應該體現的感覺。梅派的尾音收尾要「悠揚頓下」,如同楷書的收筆,不能重了,重就拙了;笨了,也不能輕了,輕就漂了;浮了。尾音的腔不能長了,長了就把腔攪了;也不能短了,短了如同沒有收尾,有始無終。
「恰到好處」是很難做到,但就是這個標準,我們學習者也要以這個標準去修正和要求自己。梅派好象初學入門簡單,可他的尺寸非常嚴密,差一點也不是那麼回事。姜先生說:「梅派唱是『官中腔,私房唱』。」說得很中肯。
那麼我們再說說程派的尾音。程的尾音是有力度的頓下,如同楷書中顏真卿的橫畫收尾,我們講程派的尾音,其實,程派對收音是有好多說法和講究的,不能死板的認為是固定下來的那樣的方式。並且,大的收音,以及尾音怎麼樣處理,程派全部都有獨到之處和很多細節上的說道。
程硯秋先生有一段講解唱段的珍貴錄音,他在講解時特別強調收音的重要性,他說:「有人唱我這個腔吧,主要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在最後,這個腔完了之後,那個氣呀還要拖著它,好像那個氣不讓它掉下來,因為你前邊哪,好像唱了很多了,繞了好多的彎啊,結果是最後那一點是最要緊的,那個地方你要託不住它,這個氣呀,好像不充實了,好像這個後音尾音塌下來了,唱我這腔就不好了(沒唱好的意思)」。這個講話程先生強調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演唱時候收音的原則,那就是,唱到尾部氣息要充足,收音要到位,並且有力度,音不能掉下來,可見尾音的收法,在唱腔所佔的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我們談論梅程兩位大師唱腔的收音,尾音,他們的收音尾音如同他們的唱腔一樣各具特點,如春蘭秋菊,爭奇鬥豔,各具風採。
梅程的東西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梅講「平和中庸」象儒家,程講「陰陽相悖,統一和諧」象道家;那麼另外一位旦角大師,張君秋先生的唱就如同行書,收尾音的時候,往往不特別強調,也有很輕的頓一下的,有些學張派的人像砍砸一樣的收音,是沒有理解和學習好張先生的唱腔藝術。他的唱起伏靈動,很像行書的寫法,尾音的收音行腔方式也和其他大家都不同,別具個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