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看懂明朝商人如何下南洋

2020-11-19 騰訊網

編者按

有些中國人都會感嘆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與西方一樣的「大殖民時代」,也有很多人都會感嘆,當初鄭和下西洋,怎麼沒有搶佔一些海外領土,那中國日後會成為一個海上強國。其實仔細回想一下,中國歷史上的「下南洋」其實不正是一種中國式的殖民時代嗎?海外華僑是中國經濟史上重要的一支力量,他們遠渡重洋,到東南亞與印度洋去尋找財富,有的作為商人前往,有的作為勞工前往。要是沒有鄭和這樣官方的航海探索,就不會有日後閩粵移民的大量跟進,可以說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大量的移居南洋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殖民與人口流動事件,對今天的世界還擁有深遠的影響。在西方人來到印度洋與東南亞海域之前,華人一直是這些海域商貿的核心力量之一,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給民間的商業海運打下了結構基礎,而日後活躍在這些地區的都是民間的華商,他們用自己的才智與勇氣開拓完善了東南亞與印度洋上的亞洲海上商業網絡。中華先民披荊斬棘、艱苦樸素,靠自己的勞動在南洋諸國站穩了腳跟,輸送了大量財富回到中國本土,是中國古代一直到近代重要的外匯來源之一。南洋華僑們在東南亞的開拓,至今都能看到明顯的印記,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龐大的華裔人口與華裔血統就能看出端倪,華裔在東南亞的政經結構中處於較為優越的位置也是不爭的事實。相比於西方國家靠武力的殖民,南洋移民的方式更加溫和,更加有建設性。武力往往反而適得其反破壞了南洋的商業貿易生態,而華僑們的方式,反而給當地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繼而促進了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歷史。本篇圖文雖然名為大明貿易寶典,但是獻給中國曆朝歷代所有在南洋揮灑過汗水的華夏子孫。

【完】

歡迎收看漫腹經綸!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你是不是已經被海量的信息衝的暈頭轉向?你是不是每次拿起書本想要學習,卻瞬間就被枯燥的文字狠狠的打臉從而喪失動力?如果是這樣,那你遇到我們就找對人了,我們用漫畫解讀枯燥的知識,我們用風趣幽默的小故事、段子解釋枯燥艱澀的信息與知識,我們更有好玩的視頻透徹的幫助觀眾「看見」知識。常言道,一圖抵千言,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堅信,浮躁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沒有一種符合現代人學習與求知的良好方式,我們想到了漫畫,想到了圖像,或許當我們遙遠的祖先,那些猿人開始畫壁畫的時候,已經決定了圖像是人類最輕鬆與充滿樂趣的交流方式。但願我們使用漫畫來解讀百科知識,解讀財經新聞,能在最少的時間內幫助到你,讓我們一起探究這個奇妙的世界,有太多知識與觀點值得我們去了解,讓我們啟程吧。

相關焦點

  • 為何遠道而來的西方殖民者能順利佔據南洋各國,而明朝卻沒做到
    明朝早期曾有過非常輝煌的遠航記錄,鄭和統領的無敵艦隊不僅耀武於南洋,其航跡甚至遠達東非海岸,不過仁宣之後的大明王朝迅速走向封閉,對海外情形漠不關心,一些曾經依附於大明的南洋藩屬國也日漸脫離了掌控。而到了明朝中期,跨海而來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殖民者卻開始在南洋各島國活躍起來,他們先是在這些島嶼上設寨立堡,建立基地,然後開始強迫當地土邦部族繳納貢賦,甚至直接劫掠民間商人擁有的香料財物,經過數十年的時間,就在南洋圈佔了不小的土地,實現了比較牢固的統治。
  • 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清朝末期的人口流動你知道哪些
    不過有時候也有大規模的,比如戰爭、政治因素的影響下。不過也有特殊,比如清朝末期的人口流動。這並不是政治因素,都是民間自願的。當時的人口流動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等。我們看一下大致狀況。先看一下走西口。走西口和一個地方有關,這個地方就是殺胡口。這個地方是長城的要塞之一,主要是明朝和遊牧民族的貿易口之一。
  • 《下南洋》:南洋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這次《下南洋》完全是張曉卿個人的投資」,周兵說,「他完全是因為對南洋歷史負責任,有情懷。」也是因此,製作團隊不必考慮商業成本與回收的問題。    張曉卿是一位頗具文化氣質的企業家,「《下南洋》雖然充滿了血淚,卻也孕育了獨特、多元、豐富、包容的東西方文明兼收並全的文化生態和社會面貌,」張曉卿希望「中華民族血淚、苦難不再,強盛、振興可期」。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為了區分上下尊卑,服飾禮儀應運而生,從周朝時期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已趨於完善,到了明朝,冠服制度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一、明代冠服制度下的服飾有哪些呢?按等級分,可分為以下幾種;1)皇帝服飾我們都知道,龍袍是皇帝獨有的服飾,其他人若是亂穿,那可是要招來殺身之禍的。
  • 5本明朝錦衣衛小說推薦
    內容簡介: 一個好勇鬥狠的現代人,穿越到了明朝嘉靖五年,附身在一個窩囊的小錦衣衛身上。 作為錦衣衛,他有了囂張的本錢,而作為現代猛男,他又習慣於以暴制暴。 沒有約束的暴烈,他將會如何釋放自己?他會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勢的巔峰,笑傲大明?  4、錦衣為王   作者/淡墨青衫 字數/201萬  狀態/已完結
  • 「西洋」「東洋」「南洋」「北洋」到底在哪裡?
    那麼,這「四洋」到底是如何劃定的?  一般來說,「洋」指的是自然地理中海洋,如世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國歷史上也有「四洋」,分別是東洋、西洋、南洋、北洋。那麼,它們究竟在哪裡?  最早出現的是西洋  西洋一詞產生於宋,據《西山雜記》記載:五代時泉州蒲有良到佔城,出任西洋轉運使。
  • 中國公司下南洋
    儘管對中國商人來說下南洋已經不再陌生,但如何在下南洋的浪潮裡站上潮頭,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 近年來,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政策東風的加持下,去東南亞的中國公司力量正不斷壯大,不僅風險投資機構向東南亞源源不斷投注資金,還有「出海」開拓業務的各類公司,既包括基建等傳統行業,也有電商、遊戲、金融科技、深科技等新興科技產業。
  • 為何孔子學院受挫,四百年前下南洋卻能成功?
    電視劇《下南洋》劇照 一、農作物種植技術的傳播 16另一方面,南洋各地政府也見識到了中國人的勤勞與技術的先進,希望本國農民可以向中國人學習如何更好地耕種土地。
  • 拾味劇場No.5期|新加坡&馬來西亞×南洋叻沙
    >本期料理人Vincent.Ren清香的椰漿味在鮮甜的湯底和濃鬱的酸辣咖喱味中絲毫沒有讓步的意思,橙紅色的咖喱湯汁和白色的米粉在色調的搭配之中也顯得相得益彰,這是一碗叫做laksa(叻沙)的南洋料理娘惹是早期的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生下的後代。女孩就叫做娘惹,男孩則被稱為峇峇,他們也被稱為土生華人。娘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據說是當時鄭和下西洋留下的部分隨行人員和當地的馬來族通婚生下的後裔。中華文化和馬來文化碰撞融合 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娘惹文化。
  • 不忘初心下南洋 《小娘惹》現文化追遠內涵
    戰火的錘鍊,時代的更迭讓南洋華人經歷了離散。隨著劇情的發展,戰後陳黃兩家的回歸,以及月娘等新一代主角人物上線,也使得南洋三個華人家族的糾葛也更加複雜深刻。南洋華人「闖」「守」兼得文化傳承篆刻於心娘惹是明朝「下南洋」大遷徙下衍生的結晶。
  • 下南洋,是我國唯一對外人口大遷徙,主要是福建人,廣東人
    下南洋,是我國唯一對外人口大遷徙,主要是福建人,廣東人。俗話說外面有金山銀山,都不如家裡狗窩。所以下南洋背後是一個個血淚史,不是萬不得已,誰也不想遠赴他鄉。下南洋分為三個階段;始源於明朝鄭和下西洋,已在福建播下去海外的種子。第一次是明清朝更迭時期,閩人為躲避戰亂,成群往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
  • 華人下南洋不忘初心 《小娘惹》現文化追遠內涵
    華人下南洋不忘初心 《小娘惹》現文化追遠內涵 2020年07月08日 13:23   來源:北青網   參與互動
  • 梅州藏著一個千年古鎮,這裡曾經是明末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
    廣東梅州有一個1200年歷史的古鎮,這裡曾經商業貿易繁榮,這裡曾經是客家人下南洋的起點。 明朝末年時期,很多客家人選擇到南洋謀生,位於粵閩贛三省交匯處的鬆口是必經之處,這裡也成為客家人下南洋的起點
  • 大佬下南洋
    三年後,這種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打法收穫奇效,「邵氏兄弟公司」成功掛牌在南洋站穩腳跟,最大規模時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遍及星馬、印尼、泰國和越南。晚年功成名就已被親切稱作「六叔」的邵逸夫感慨,如果沒有當年那一次被迫下南洋,後來邵氏電影帝國的發展未必會如此順利。
  • 第五屆南洋文化節開幕 在家門口就能購買南洋商品
    歷史上華人下南洋,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南洋;今天,這種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觀眾雖然身在廈門,卻感受到了濃厚的南洋風情氛圍。­  【相關】­  十國美食聚廈舌尖暢遊南洋­  南洋美食節今日拉開帷幕,活動將持續到5月上旬­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記者白若雪)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願與君把盞,共品肉骨茶。
  • 「下南洋」|血淚 新生 文化記憶
    整個紀錄片分為十集,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比較完整的展現了「下南洋」的線性脈絡,講史的同時把很是觸動人的真實故事貫穿其中,加上壯觀的視聽體驗,真的會把你拉入到彼時彼地的場景中去。「下南洋」與「走西口」、「闖關東」一併構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三次人口遷徙。
  • 明朝人是如何看待日本武士刀
    當時的中國人又是如何看待日本刀呢? 之後在高溫下反覆摺疊鍛打,令刀身渾然一體。鍛打成型後,在刀胚上塗抹薄厚不均的專用黏土,進行行淬火,由於受熱不均,刀體形成弧度,又應經過溫差處理,彈性韌性大大增強。最後,還要經過研磨師研磨,銀師、鞘師裝飾,一把武士刀才最終成型。
  • 媽祖下南洋 重走海絲路
    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在儀式現場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媽祖文化書法家李西超親筆題寫的 「媽祖流芳福佑南洋」,「大愛媽祖恩施四海」書法捲軸贈予吉隆坡天后宮和湄州祖廟。當地各大媒體爭相拍下這歷史性的時刻。   在吉隆坡天后宮,「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 暨中馬媽祖文化交流會吉隆坡啟動儀式隆重舉行。
  • 循跡奇聞:神秘的南洋降頭術(下)
    循跡奇聞:1960年盤錦龍三太子(上)循跡奇聞:1960年盤錦龍三太子(下)循跡奇聞:全國八大兇宅之首,廣州荔灣廣場循跡奇聞:北京朝內81號循跡奇聞:神秘的南洋降頭術(上)神秘的南陽降頭術(下)18:27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其實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倭寇並不全部都是日本人,尤其是明朝時期的倭寇。早期的倭寇大多是由日本下層的武士和浪人組成的海盜集團,他們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劫掠來往的商船。可是,到了明朝後,倭寇的成分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朝從立國之初就實施「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寸板不許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