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帶 八省市如何謀劃?

2020-11-30 網易新聞

  中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徵調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邗溝」,成為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包括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元明清時期以北京、杭州為起始的京杭大運河和從寧波入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的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有1100多公裡在正常通航的運河,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功能,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蹟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空間布局

  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申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按下「快進鍵」。

  緊隨其後,沿線8省也將發展規劃聚焦在了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上。

  北京:「一河、兩道、三區」發展格局

  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裡,橫跨昌平、海澱、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沿線文物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既是明清北京城連接西北部園林的紐帶,也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方的大動脈,如今還是連接北京中心城與副中心的樞紐。

  

  京杭大運河通州段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2019年12月5日

  《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正式發布。

  以時間為軸的「三階段」中長期發展目標被提上日程。

  2025年,大運河文化帶生態環境整體改善,水系水質全面改善,周邊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濱水空間可達性、趣味性明顯提升。

  2026至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大運河濱河生態文化廊道全線建成。

  2050年,魅力運河、美麗運河、多彩運河、協同運河全面建成。

  同時,北京也開始著手建設以大運河為軸線的「一河、兩道、三區」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

  「一河」即以大運河北京段為軸線,組織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兩道」即全線濱河綠道和重點遊船通航河道。重點推進南長河、玉河、通惠河、潮白河、北運河等綠道建設升級;同時,開發重點遊船通航河道,確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運河通州段實現遊船通航。

  「三區」即運河文化展示區、運河生態景觀區和疏解整治提升區建設。

  天津:一條流動的文化旅遊帶

  北運河天津段是我國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獻記載的北運河修建於金泰和五年,目的是南糧北運,保障首都供給,此後元、明、清三代延續使用。

  天津境內大運河全長約190千米,列入申遺河段的運河長度71千米,遺產區面積975公頃。其中,北運河部分自武清區筐兒港減河與北運河連接處至三岔河口獅子林橋,長48千米;南運河部分自三岔河口獅子林橋至西青區楊柳青鎮鎮區,長23千米。

  該段運河是北方城區運河典型段落之一,南運河與北運河的交匯處,是元代海漕轉運節點的重要歷史見證。

  

  航拍夜幕下的大運河 新華網劉豐源/攝

  #2019年

  天津市編制出臺《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進一步整合天津市大運河沿線資源,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導向,構建享譽全國的北方運河繽紛旅遊帶。

  其外,天津還建立起了大運河文化遺產及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

  2020年4月,在進一步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帶發展的過程中,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了調整後成立的「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名單,以助進一步統籌推進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北:運河風韻 串珠成鏈

  大運河河北段全長530公裡,包括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

  大運河2014年成功申遺,河北省南運河滄州-衡水段、連鎮謝家壩、華家口險工「兩點一段」列入其中。

  

  航拍大運河景縣段一角 新華網張潤貞/攝

  #2019年

  《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完成,啟動了邢臺段、邯鄲段以及大清河文物資源調查,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管理;並規劃開展隋唐運河、大清河流域考古調查,開展有關河道、堤防、碼頭、設施等遺址考古。

  大運河流經的河北境內的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市,也由此開啟了「大運河文化」聚焦發展模式。

  其中,滄州市推進大運河沿線綠化工程,構建「林水相依、綠廊相連、綠塊相嵌」的大運河綠色長廊,眾多的森林公園、家庭林場、採摘園、生態休閒園隨種植體量的增大「破土而出」。

  邢臺市則開展油坊碼頭及險工維修保護,恢復了明清時期油坊碼頭面貌,還積極推進著貝州古鎮和運河水鎮項目。

  衡水市通過「記住鄉愁、農耕記憶、漕運印象、非遺表演、碼頭名人」等主題活動,充分挖掘運河漕運文化、民俗文化。

  邯鄲市摸排141.8公裡的河道文化遺產,梳理出大運河歷史概況及沿線文物遺存、名村名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成語典故、詩詞歌賦等基本情況,整理編印《邯鄲大運河》資料彙編。

  山東:講好千年運河的齊魯故事

  大運河山東段南起山東與江蘇兩省交界處的大王廟閘,北到德州德城區第三店,流經山東省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市16個縣(市、區),全長643公裡。

  申遺點段包括南運河德州段、會通河臨清段(元運河、小運河)、會通河陽穀段、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小汶河、會通河微山段、中河臺兒莊段等8段運河15處遺產點,總長186公裡,遺產區面積為16603公頃,緩衝區面積29501公頃。

  

  山東省東平縣的京杭大運河戴村壩 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2020年3月25日

  《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印發,對山東境內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域範圍進行規範。

  其中,規劃核心區為運河主河道流經的18個縣(市、區);拓展區為沿運5個市,由北向南依次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濟寧市、棗莊市。

  與北京大運河發展相關規劃展望相同的是,山東省也將大運河文化發展視線延伸至2050年,同樣分為「三階段」,其中,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傳承的核心被作為階段性聚焦發展的重點。

  2020至2025年,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遺產實現全面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顯著改善,現場標識、展示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成一批闡釋水平高的大運河專題遺址博物館、陳列館或展示館

  核心區範圍內現有文化遺產梳理甄別全部完成,各類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實現全覆蓋,分級分類展示體系基本建立,重大遺產保護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2026至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整體系統保護,現代化展示體系全面建成,大運河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態傳承。

  江蘇:「運河牌」已經成為「先手牌」

  大運河江蘇段縱貫江蘇全境,全長約700公裡,流經徐州、揚州、蘇州等8個城市,聯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太湖、高郵湖、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等五大湖泊,將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文化等地域文化有機串聯起來。

  

  江蘇省淮安市白馬湖畔 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2019年12月

  《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出爐,在全國率先構築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四梁八柱」。

  成立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編纂出版全國首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設立全國首隻、初始規模200億元的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用於資助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

  近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主體大運塔和博物館建築已基本建設完成,其地點就位於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緊鄰大運河河道,整個博物館建築群呈長方形,造型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預計將在2021年7月1日前開館迎客。

  浙江:「1+5」打造「華彩段」

  中國大運河浙江段包括江南運河(嘉興-杭州段)和浙東運河。

  江南運河為京杭大運河的南段,北起江蘇鎮江,南至浙江杭州。

  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西起杭州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裡。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亮燈工程線長度達22公裡 新華網祝立銘/攝

  #2020年4月14日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發布《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明確,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範圍,覆蓋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五市沿大運河的25個縣(市、區)。

  《規劃》提出分階段發展目標:

  近期為2025年之前,是強化保護和科學利用階段;中遠期為2026年至2035年,是深化鞏固和全面提升階段;遠景展望至2050年,力爭將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為文化浙江的「亮麗名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標誌性品牌。

  此外,「1+5」戰略定位成為了浙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依託。

  「1」是總體定位:即將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為國際影響最廣泛、遺產保護最有效、功能價值最突出、生態環境最優越的中國大運河華彩段。

  「5」是著力打造五條帶

  一是推進大運河遺產保護由區域性保護向全面性保護發展,打造樹立國際標杆的文化遺產展示帶;

  二是推進大運河沿線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打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態文明示範帶;

  三是貫通全省運河及沿線的歷史文化長廊和休閒遊憩長廊,打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文化旅遊精品帶;

  四是暢通大運河航運通道,加快推進運河航運轉型升級,打造重現通江達海的千年古道水運帶;

  五是立足浙江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大運河連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紐帶作用,打造承接國家戰略的沿河開放利用帶。

  河南:「兩軸三極七片區」空間布局

  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和永濟渠。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開鑿於隋代。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全長2700多公裡,成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大運河沿線省市夜景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2020年1月

  《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發布。

  《實施規劃》劃分了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核心區指大運河主河道流經的40個縣(市、區),拓展區指主河道流經的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9個省轄市除核心區之外的地域範圍,輻射區包含除核心區和拓展區之外的省域範圍。

  其中,河南謀劃「兩軸三極七片區」的空間布局。

  「兩軸」是指依託隋唐大運河南北兩段運河,根據沿線城鎮歷史地位、文化資源等,打造沿通濟渠古都發展軸、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

  「三極」是指發揮洛陽、開封、鄭州三大古都歷史資源富集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運河示範城市。

  「七片區」是指發揮沿線文化地理特徵突出的優勢,推動形成資源要素分類集聚、錯位互補、特色鮮明、聯動發展的區域空間布局,通過打造通濟渠洛陽片區、通濟渠鄭州片區、通濟渠開封片區、通濟渠商丘片區、永濟渠焦新片區、永濟渠安鶴片區、大運河濮陽片區,構築大運河實體與地域文化伴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

  安徽:皖北文旅煥發新生機

  隋唐大運河在安徽省境內屬於通濟渠,溝通黃河和淮河,流經淮北和宿州兩市,全長180公裡。

  其中,通濟渠淮北段主要在濉溪縣境內,全長41.5公裡,均為廢棄河道,部分河床為地下遺址。

  泗縣境內則留有隋唐運河故道,這也是隋唐大運河現存唯一一段「活運河」。在「中國大運河」中,安徽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兩個申遺點入選。

  

  航拍鏡頭下的隋唐大運河泗縣段 新華網陳揚/攝

  #2019年12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大運河安徽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進而編制《大運河安徽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大運河安徽段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專項規劃》3個專項規劃,按照「運河為線、城鎮為珠、串珠成鏈、以鏈帶面、擴面促聯」的思路,構建「一軸、雙核、多點」空間格局。

  淮北市、宿州市先後編制了《柳孜運河遺址景區旅遊規劃》《柳孜運河特色旅遊小鎮規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三年行動方案》等。

  如今,精心謀劃的藍圖正在一步步實現。

  安徽省發揮境內大運河段9項音樂類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資源優勢,將泗州戲、漁鼓道情、花鼓戲、梆子戲、嗩吶等表演與流動的運河相融合,讓觀眾有了美妙的沉浸式視聽享受。

  宿州泗縣投入建成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展館內共設置「隋唐氣象」「人工開河」「水路繁花」「南北餘韻」「又見運河」5個固定展廳,多角度還原人工開鑿運河縮微場景,展示糧船、人物、工具、隋唐大運河水系圖、古運河漕運等場景,再現歷史上運河繁忙的水運狀況。

  淮北市隋唐運河古鎮位於淮北市相山區,根據規劃設計,古鎮將結合隋唐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打造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體,如今已經初具規模。

  其外,淮北隋唐運河古鎮和泗縣運河小鎮項目皆入選安徽首批「512」旅遊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40億元。泗縣大運河文化公園和新汴河景區綜合提升創建項目也被納入安徽省第二批「512」旅遊重點項目推薦名單,計劃總投資70億元。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安徽8個省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重點側向上各有千秋,聚焦自身區域發展特點,將大運河文化歷史傳承與省域內部發展相聯繫,謀求更廣泛的區域發展可能性與協調性。

  - END -

  

  

  

  

  

  

相關焦點

  • 大運河規劃,8個省市在行動
    在此《綱要》統領下,近兩年來,大運河所流經的8省市、25個城市都在忙於規劃。其規劃重在「融合」二字,包括沿線省市之間統籌協調融合、自然與人文融合、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融合、城鄉一體化融合,傳承保護與創新利用融合、多規合一融合,等等。那麼,大運河文化帶的融合內容、方向和路徑是什麼?
  • 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舉行
    12月16日,「建設最精彩一段大運河」——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在美麗的蘇州大運河畔召開。各界來賓圍繞蘇州段大運河文化帶的規劃、水生態保護、文旅融合、品牌傳播等多維度,集思廣益,獻言獻策,共議大運河的建設與保護,共商生態大運河文化帶打造與復興。
  • 尋覓大運河的千年意蘊 8省市攝影家創作完成《千年大運河 美好新...
    2019年2月,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和繽紛旅遊帶。
  •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如何激蕩下一個千年?
    2015年7月,江蘇省政府在淮安召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座談會,統籌謀劃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升級和文化旅遊發展,並首度明確提出,要以遺產資源為支撐,以沿線城市為節點,「在大運河江蘇段全線率先建成具有江蘇特色的大運河文化帶的工作目標」。  此後兩年中,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都建立了大運河專題展館,從而增加了大運河遺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提升了城市形象。
  • 大運河文化帶 | 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繁華的江蘇名片
    2018年6月,在省委中心組學習會議暨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這樣闡釋江蘇的使命擔當;    江蘇是大運河的生長原點,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裡,滋養了千年繁華富庶,塑造了「吳韻漢風」「水韻書香」的人文特色,今天運河沿線仍然是江蘇的經濟重心、美麗中軸、創新高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
  •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最精彩的一段」,少不了相城這一段!
    >11月5日,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許昆林主持召開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專題會。他強調,要加強「活保護」,努力把蘇州段建設成為大運河文化帶中「最精彩的一段」。打造好標誌項目,加強運河「活保護」,11月19日,蘇州還召開「運河十景」建設工作專題會議。
  • 大運河文化帶9處遺址點考古成果發布
    2020-11-07 14:00:56 來源: 北京商報 舉報   原標題:大運河文化帶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即將在京開幕,活動亮點搶先看
    時至今日,京杭大運河在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發揮重要作用,有關大運河的故事被世代傳頌,故事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仍在繼續。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將於9月23日在北京開幕。
  • 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暨第二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
    6月10日,2020年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暨第二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南湖文化街區改造提升項目現場舉行。市委書記楊慧宣布項目開工,市長梅世彤講話,省委第八督查組組長左曉龍、市委副書記宋仁堂等出席儀式,副市長劉強主持儀式。
  • 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有關情況舉行...
    二是沿線八省市文化產業位居全國前列,日益成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以融合發展為導向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資源疊加、優勢互補,有利於提升大運河旅遊獨特內涵,彰顯大運河獨特魅力,使文化繁榮和旅遊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大運河重點項目投融資對接會在常州舉行
    來自大運河沿線北京、河南、江蘇、浙江等8省市共發布了71個大運河重點項目投融資需求。   我省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堅持政府主導、省市聯動、市場運作、多元投入,設立了全國首隻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首批母子基金規模已超
  • 張寶娟在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開幕式暨主論壇上作主題演講
    本報訊 (記者 吳濤) 昨天上午,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京開幕。市委副書記、市長、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主席張寶娟應邀出席開幕式,並在主論壇上作主題演講。她指出,揚州和WCCO將與所有運河城市一道,齊心協力、共建共享世界運河城市命運共同體,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 北京公布大運河文化帶最新考古成果--山西青年報2020年11月09日08...
    北京公布大運河文化帶最新考古成果   11月7日,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開幕。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發布了大運河文化帶最新考古成果。   他說,大運河北京段沿線的考古成果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是祖先留下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近年來,北京不斷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先後在白浮泉、玉河故道等9處遺址點取得重要考古成果,遺址類型包括閘、堤、橋等運河水工遺存和城址等。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大運河高質量發展,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研究和規劃的知名智庫,為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交大力量。
  • 這就是大運河——一場雅集背後的「煙火氣」
    24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重要活動之一的「京杭風韻」運河雅集活動,在北京通州舉行。  當日,來自北京、浙江、杭州、揚州四地的藝術家紛紛獻藝。運河雅集現場。而雅集之「雅」背後,南北風韻展示之間,這些源自生活的藝術形式,也讓中國大運河(下稱大運河)的「煙火氣」自然彰顯,直抵人心。  地跨8省市、通達五大水系的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時至今日,有關大運河的故事被世代傳頌,故事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仍在繼續。
  • 運博會|揚州:以大運河文旅融合推進「美麗揚州」建設
    今日刊發系列第五篇文章《揚州:以大運河文旅融合推進「美麗揚州」建設》,講述運河如何滋養揚州人民、催生揚州的繁榮,以及新時代揚州如何彰顯「運河長子」的時代擔當。揚州學派、揚州八怪、揚州戲曲、揚州工藝等文化獨樹一幟,揚州雕版印刷、古琴和剪紙是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玉器、漆器、木偶、評話等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爭奇鬥豔。
  • 積極搶抓重大歷史機遇 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擔當
    動工於去年5月,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大運河博物館,主體由大運塔和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巨型船隻造型、加以風帆元素的博物館,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這是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建設中的精彩落筆。
  • 著力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精品之作
    昨天下午,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傳達學習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有關會議和規劃綱要及方案等,研究部署我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
  • 「行走運河,賦能小康」——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來了!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傑群發布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總體情況:北京的秋天,恰是老舍筆下的天堂。我們將在這最好季節舉辦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為北京的秋天更賦意蘊,為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更添色彩,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更增氣象。
  • 江蘇揚州:牽頭申遺成功六周年,千年大運河真正「活」起來了
    現場,由揚州市文旅局、揚州大學、大運河申遺保護管理辦公室共同編撰完成的《2019年度大運河遺產保護利用研究報告》正式發布,全面、深度展現了2019年度大運河的狀況,並對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