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裡,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強調「古運河要重生。」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5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布。2019年9月,《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至此,大運河從「文化遺產」躍升為「國家戰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大運河高質量發展,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2020年11月28日上午由中國商業史學會為領導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為指導單位,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安徽省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組、當代安徽研究所、安徽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會、北京運河文明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發展高端論壇」成功舉行,本次論壇主會場設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時舉辦線上論壇。來自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所、上海交通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南大學、揚州大學、淮北師範大學、安徽省考古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大運河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和發展戰略、安徽大運河保護和發展戰略、運河文化與商貿漕運、大運河文化與旅遊融合、大運河人文精神與當代傳承、大運河高質量發展路徑」等議題,從歷史、文化、經濟、生態、軍事、航運等視角在線交流討論。
在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昊,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王茹芹,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江淮論壇》主編沈躍春分别致辭。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王曉靜作2021年度工作計劃匯報。會議宣讀了《中國商業史學會關於成立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的決定》,並聘請大運河沿線城市的43位專家學者擔任首批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昊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大運河城市與文化研究的機構之一。早在2006年,即出版了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國臍帶——大運河城市群敘事》,為推進運河世界遺產申報發揮了積極作用。近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重大項目《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全年實施情況評估和分地區實施績效評估》等課題,形成了以運河城市文化的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研究特色和理論風格。成立「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為進一步服務國家戰略搭建了重要平臺。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研究和規劃的知名智庫,為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交大力量。
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王茹芹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和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國商業史學會以大運河商貿功能開展了「大運河商路」研究,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為豐富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做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7月26日,經我會研究同意成立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把繼承和弘揚商貿文化優良傳統、商貿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作為重要研究領域,多出高水平學術成果,多出有助於國家和政府決策的諮詢研究成果,廣泛聚集研究資源,不斷提升研究水平,爭取儘早打造成為中國商業史學會一個新的重要學術文化品牌。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江淮論壇》主編沈躍春在致辭中指出:開展大運河文化研究。一要夯實大運河文化研究理論厚度,加強大運河文化基礎性研究,通過理論創新指導實踐發展,防止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盲目性開發;二要擴展研究學科向度,從歷史、文化學科拓展到生態、經濟、社會、交通、地理、信息等多學科,甚至是交叉學科,減少學術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要提升研究成果諮政高度,圍繞各地各級黨委中心工作,堅持生產、生態和生活三者融合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不局限於研究一地、一城、一池、一點、一線,圍繞大運河一體化發展協同開展系統研究,做到特色性與整體性的統一,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智慧共融,以學術思想引領政策創新。寫好講好傳播好新時代大運河故事,著力將大運河打造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在主題報告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士林教授發布了題為《江南運河的發展現狀和對策建議》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從長三角與大運河文化帶的關係看,大運河流經長三角15座城市近百座古鎮,融匯了吳越、淮揚、皖江、淮河、徽州等地域文化。江南運河是大運河上色彩最為繽紛、故事最為動聽和景色最令人留戀的「文化線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是沿線8省(市)和眾多名城古鎮的共同責任。報告認為,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江南運河城市與文化不僅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同時依託長三角發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具有最好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有力的經濟基礎支撐,有望率先建成大運河文化帶示範區。報告強調,在大運河文化帶的總體戰略框架下,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為重點目標,深入開展運河江南文化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積極探索江南文化資源的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研究,找出協調解決各種歷史和現實矛盾的有效辦法,提出相關各城市和各方面能接受和認可的發展戰略思路,探索構建促進江南運河城市協調發展的內在機制,為運河沿岸江南文化的傳承創新及由此帶動大運河文化帶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為打造千年運河品牌作出示範和樣板。
在主旨發言環節,與會專家深入切磋,各擅勝場。安徽省社科院邢軍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曉歡副研究員等認為,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是一條集經濟、貿易、交通、文化、生態、信息和交流為一身的「國運之河」,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治理智慧的表現,是世界江河文化融合發展的典範。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深入挖掘好、傳承好、保護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和「古運河還要重生」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力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活起來,是沿線八省市共同的歷史責任,也是學界的時代擔當。要積極探索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雙創」的理論先行、政策創新、三生融合、區域協同、人才支撐、法治保障等六條路徑。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馮奎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姜曉雲研究員、合肥工業大學康武剛博士、安徽省社科院許為等認為,大運河保護傳承要圍繞「區域協調怎麼看、怎麼辦、怎麼幹」,做好地方規劃與國家戰略的無縫對接,逐步建立完善政府間、行業間、企業間、社會組織間以及學術界的多層次合作機制,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維護大運河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構建大運河國家記憶體系。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通過規劃引領,堅持「融入大局、區域合作、部門聯動、規劃銜接、古今並重」的原則,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從「一遺址」出發,從「一體化」入手,從「一盤棋」規劃,推動大運河從「地理空間」邁向「文化空間」,在空間上實現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黃河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互聯互通,在時間上實現歷史與當下古今聯通,在發展內涵和結構上實現文化與經濟融合貫通。
中國傳媒大學耿波教授、安徽省社科院段金萍副研究員等認為,要加大政府財政投入,鼓勵各地設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基金。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大運河+」發展,加快遺產信息化與數位化建設,建立健全文化遺產資料庫、數字資源庫和監測預警平臺。注重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藉助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創、新業態,打造世界級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帶。堅持以大運河文化引領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應專注於「運河遺蹟」的發掘,而關注「運河沿岸城市的文化蘊蓄與運河至今仍存的互動關係」,活化千年運河文化資源,讓大運河文化擁有一張「網際網路化、年輕態、輕悅化」的現代面孔,賦予古運河新的生命力,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效益的經濟長廊、高水平的科技長廊,讓古老大運河重生,展現大運河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內涵。
浙江大學劉朝暉教授、清華大學眭謙研究員、淮北師範大學餘敏輝教授、安徽省考古所宮希成研究員、宿州學院陳豔副教授等認為,要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的理念,充分發揮中國大運河在文化、生態、經濟、協作等方面的新使命,注重各地大運河的特色研究,比如要研究大運河在徽商興盛中的作用、大運河安徽段出土越窯瓷器、大運河考古挖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研究。要注重場景理論運用和特色文化營造,在中國語境下建構和創新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理論體系和話語實踐體系。堅持開展大運河文化與世界優秀文化互鑑交流,主動組織參與世界性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把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人民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想信念,推動大運河成為展示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金名片。
(作者分別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
編輯:劉一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