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專家學者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建言
11月28日上午,「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發展高端論壇」舉行。此次論壇主會場設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時舉辦線上論壇。來自多家科研單位的學者圍繞「大運河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和發展戰略、安徽大運河保護和發展戰略、運河文化與商貿漕運、大運河文化與旅遊融合、大運河人文精神與當代傳承、大運河高質量發展路徑」等議題,進行了在線交流。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裡,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相繼出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成為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昊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大運河城市與文化研究的機構之一,形成了以運河城市文化的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研究特色和理論風格。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研究和規劃的知名智庫,為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交大力量。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江淮論壇》主編沈躍春致辭指出,要夯實大運河文化研究理論厚度,通過理論創新指導實踐發展,防止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盲目性開發。同時要擴展研究學科向度,從歷史、文化學科拓展到生態、經濟、社會、交通、地理、信息等多學科,甚至是交叉學科,減少學術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此外,不局限於研究一地、一城、一池、一點、一線,圍繞大運河一體化發展協同開展系統研究。
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王茹芹教授致辭指出,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以繼承和弘揚商貿文化優良傳統、商貿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為重要研究領域,力爭多出高水平學術成果,多出有助於國家和政府決策的諮詢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士林教授在會上做了主題報告。報告提出,江南運河是大運河上色彩最為繽紛、故事最為動聽和景色最令人留戀的「文化線路」。依託長三角的經濟社會基礎,江南運河有望率先建成大運河文化帶示範區。
在主旨發言環節,十餘位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專家提出大運河保護傳承要圍繞「區域協調怎麼看、怎麼辦、怎麼幹」, 做好地方規劃與國家戰略的無縫對接,逐步建立政、企、研、社(社會組織)合作機制,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專家建議,加快遺產信息化與數位化建設,建立健全文化遺產資料庫、數字資源庫和監測預警平臺。有專家強調,不應專注於「運河遺蹟」的發掘,而應關注「運河沿岸城市的文化蘊蓄與運河至今仍存的互動關係」,活化千年運河文化資源,讓大運河文化擁有一張「網際網路化、年輕態、輕悅化」的面孔。(楊子華)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責任編輯:DF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