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專家學者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建言

2020-11-30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專家學者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建言

  11月28日上午,「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發展高端論壇」舉行。此次論壇主會場設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時舉辦線上論壇。來自多家科研單位的學者圍繞「大運河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和發展戰略、安徽大運河保護和發展戰略、運河文化與商貿漕運、大運河文化與旅遊融合、大運河人文精神與當代傳承、大運河高質量發展路徑」等議題,進行了在線交流。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裡,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相繼出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成為國家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昊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大運河城市與文化研究的機構之一,形成了以運河城市文化的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研究特色和理論風格。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研究和規劃的知名智庫,為大運河文化研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交大力量。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江淮論壇》主編沈躍春致辭指出,要夯實大運河文化研究理論厚度,通過理論創新指導實踐發展,防止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盲目性開發。同時要擴展研究學科向度,從歷史、文化學科拓展到生態、經濟、社會、交通、地理、信息等多學科,甚至是交叉學科,減少學術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此外,不局限於研究一地、一城、一池、一點、一線,圍繞大運河一體化發展協同開展系統研究。

  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王茹芹教授致辭指出,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以繼承和弘揚商貿文化優良傳統、商貿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為重要研究領域,力爭多出高水平學術成果,多出有助於國家和政府決策的諮詢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士林教授在會上做了主題報告。報告提出,江南運河是大運河上色彩最為繽紛、故事最為動聽和景色最令人留戀的「文化線路」。依託長三角的經濟社會基礎,江南運河有望率先建成大運河文化帶示範區。

  在主旨發言環節,十餘位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專家提出大運河保護傳承要圍繞「區域協調怎麼看、怎麼辦、怎麼幹」, 做好地方規劃與國家戰略的無縫對接,逐步建立政、企、研、社(社會組織)合作機制,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專家建議,加快遺產信息化與數位化建設,建立健全文化遺產資料庫、數字資源庫和監測預警平臺。有專家強調,不應專注於「運河遺蹟」的發掘,而應關注「運河沿岸城市的文化蘊蓄與運河至今仍存的互動關係」,活化千年運河文化資源,讓大運河文化擁有一張「網際網路化、年輕態、輕悅化」的面孔。(楊子華)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

(責任編輯:DF532)

相關焦點

  • 【地評線】荔枝網評:做好保護傳承利用大文章,打造大運河千年文脈...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首要前提。大運河生態環境是大運河價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運河文化帶存在的基礎。為此,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的綜合管理機制,理順區域間、部門間、產業間的關係,夯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基礎;要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合理規劃岸線使用,加大生態修復治理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要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管控和治理農業面源汙染,著力營造優良生態與悠久文化交相輝映的運河景觀帶。
  •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5-06     來源:攀枝花日報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國家發展改革委就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配套規劃有關情況舉行...
    其中,四個專項規劃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專項領域工作的全局性、支撐性指引。   一是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靈魂,明確了大運河文化遺產全面系統保護的目標,堅持以文化和生態保護為引領,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能力建設,提出了強化文化遺產依法保護、加大文物監督管理力度、改善文物保存保護狀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增強遺產傳承弘揚能力、加強國際國內宣傳推廣等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 專家學者探討西北民歌「花兒」傳承和保護(圖)
    專家學者探討西北民歌「花兒」傳承和保護(圖) 2016-10-30 23:09: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南潯致力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讓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善璉鎮內水系發達,石砌河岸,盡顯江南水鄉風韻,是中國湖筆文化和蠶文化的發祥地,擁有「湖筆製作技藝」和「含山軋蠶花」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該鎮深入挖掘推廣蠶桑文化,不斷探索湖筆文化與書畫藝術、研學研修、大眾旅遊相融合的發展新路徑,為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空間,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 積極搶抓重大歷史機遇 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擔當
    作為與運河同生共長的原點城市、中國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和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揚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搶抓重大歷史機遇,將感恩運河、守護運河、反哺運河的綿綿情懷融入城市血液和基因,以責無旁貸的使命與擔當,努力譜寫新時代揚州運河發展的嶄新篇章。
  • 院士專家為內蒙古山地生態保護修復建言支招
    12月5日,由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辦,自治區林草局承辦的內蒙古山地生態保護修復院士專家諮詢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科院、北京林業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1位專家學者共同為促進內蒙古山地生態保護修復建言獻策。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強調「古運河要重生。」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5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布。2019年9月,《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至此,大運河從「文化遺產」躍升為「國家戰略」。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 在保護好長江運河中展現「揚州作為」
    ,屬於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先導段與示範區工程,也是中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標誌性工程、起源地工程。   在中國,很少有哪一座城市像揚州這樣與長江、運河高度相關:揚州是萬裡長江與千年大運河的交匯點,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大運河文化帶的原點城市,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城市,是江淮生態大走廊保護的率先倡導與行動的城市,也是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的牽頭城市、大運河沿線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和全國唯一全域納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核心區的地級市、是運河文化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的城市
  • 2020大運河文化保護志願者日系列活動啟動
    金山網訊 (郭濤 徐蕾 繼業)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
  • 長江環保集團彭丹霖: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實踐
    2020年9月17日,以「面向未來的汙水處理行業系統升級」為主題的「2020(第十二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在滬召開,三峽集團所屬單位、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江環保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彭丹霖分享了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實踐。
  • 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在這裡新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露真容,造型宛如一艘乘風破浪的巨船,112.3米高的大運塔依河臨江,雄姿巍然。11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沿著運河三灣段岸邊步行,察看運河生態廊道建設情況,了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在碼頭,總書記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
  • 承載華人鄉情、見證海絲文化 專家學者研究送王船保護傳承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12月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送王船』不僅承載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情,更見證了『海絲』文化的傳承。」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鄭筱筠表示,「送王船」儀式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也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12月5日,福建廈門市鍾宅畲族社區舉行「送王船 做好事」傳統民俗活動。
  • 大運河立法保護向全國輸出「杭州經驗」
    其實,積極推進運河法治化進程,杭州是全國最早進行探索並積極踐行的城市——2010年,杭州率先開展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調研,並完成了立法調研報告;2017年,杭州出臺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成為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產城市中率先頒布保護條例的城市。「杭州《條例》的出臺,為更有效開展運河遺產保護提供法律保障,開啟了杭州運河保護管理的新篇章。」
  • 讓千年運河文脈奔流不息,《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來...
    流淌的、動態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浙江人大一直在行動。今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光君帶隊赴杭州調研,法制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先後到紹興、南潯、海寧等地調研,併到天津考察學習。   這次通過的《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大運河遺產綜合保護協調機制、根據需要明確或者設立監測專業機構。
  • 「專家共話大保護」 | 危起偉:生命長江未來可期
    「專家共話大保護」 | 危起偉:生命長江未來可期2021-01-12 09:4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民日報        瀏覽量: 471 次 我要評論 共抓長江大保護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水生生物,其獨特的生態系統對維持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 《龍泉青瓷》紀錄片首映 聽大咖共論非遺保護傳承的出路與未來
    龍泉青瓷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既是學校特色辦學的天然資源,也是歷史賦予麗水學院的使命。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各種傳統手工技藝,通過現代高等教育得以傳承性的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為此,學院在原青瓷專業人才培養和青瓷文化研究基礎上成立了中國青瓷學院,以更好地服務龍泉青瓷保護傳承和發展。
  • 專家學者為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建言獻策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6月2日專家學者座談會講話精神,就如何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特別是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建言獻策。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把中醫藥放在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來謀劃部署,緊緊圍繞怎麼看中醫藥、發展什麼樣的中醫藥、怎樣發展中醫藥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精闢闡釋了中醫藥的歷史地位、獨特優勢、科學內涵、文化內核和時代價值,深刻闡明了中醫藥的發展方向
  • 大運河保護與申遺丨重返大運河,為了那段並不遙遠的往事
    如文物專家謝辰生、羅哲文,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等已年逾八旬,但都不避河堤陡坡,頻頻涉足泥濘之地尋根問底;考察團在天津考察時,考察團成員董良翬不慎腳踝骨折,但執意不脫離考察團,她一路或坐輪椅或架雙拐,堅持完成了考察……當年的考察團副團長劉楓如今已是82歲的老人。2019年4月,他在杭州寓所向我們回顧了這次難忘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