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市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考察,了解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特約評論員/羅建華
習近平總書記13日在江蘇省揚州市考察調研。他先後來到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建設和江都水利樞紐運行等情況。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全長近3200公裡的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為古代中國的統一與持續發展,中華文明和諧進步與長期繁榮,以及近代以來國家發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揮了獨特作用。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首要前提。大運河生態環境是大運河價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運河文化帶存在的基礎。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運河沿線地區汙染物排放量增加、航運農業面源汙染問題、部分河段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等一些突出性複雜性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為此,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的綜合管理機制,理順區域間、部門間、產業間的關係,夯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基礎;要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合理規劃岸線使用,加大生態修復治理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要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管控和治理農業面源汙染,著力營造優良生態與悠久文化交相輝映的運河景觀帶。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內在要求。大運河文化融合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區性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據統計,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產、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餘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00餘項,這些都是大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是大運河文化的獨特標識,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深厚根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強大運河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挖掘和闡釋,將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重要支撐。為此,要著力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運河旅遊景觀條件;著力豐富產品供給,為遊客提供更加多元和個性的旅遊服務;著力強化品牌體系建設,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著力推進融合拓展上下功夫,推動文化旅遊與地方特色產業融合。
千年大運河,錦繡貫古今。在見證過時代變遷、人事代謝之後,這條古老的河流又迎來了新的歷史節點。繼去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印發之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文旅部等部門近期共同編制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並指導沿線8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專項規劃,此舉標誌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形成。展望未來,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必將打造出一張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