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紀錄片首映式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現場
11月6日下午,由同濟大學、浙江麗水學院、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出品,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意學院聯合製作的《龍泉青瓷》紀錄片首映式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
本次論壇由同濟大學、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共同主辦,義大利駐滬總領館、中共龍泉市委市府、浙江麗水學院大力支持。同濟大學常務黨委副書記方守恩,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義大利駐滬總領館及文化處代表Roberto Pagani,浙江省麗水學院校長肖剛,中共龍泉市委書記王小榮,中共龍泉市副市長劉婷婷,同濟大學出版社、藝術與傳媒學院、中意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等政府政要、高校領導、文化企業家及國內外著名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學者、高校師生約300人出席了活動。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於2009年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中國唯一入選世界非遺的陶瓷類項目。紀錄片《龍泉青瓷》(中、意、英三語種)在上海市教委同濟大學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浙江省教育廳2011龍泉青瓷協同創新中心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採訪龍泉青瓷傳承人、龍泉青瓷博物館專家、相關歷史學家、藝術史專家及義大利、法國的漢學家等,採集相關視頻素材,講述了龍泉青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歐洲各國的史實及所產生的歷史文化影響。
該紀錄片還得到了中共龍泉市委市政府、義大利駐滬總領館、同濟大學佛羅倫斯校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同濟大學)、同濟大學中法工程與管理學院、義大利法恩莎國際陶瓷博物館、羅馬東方藝術博物館、羅馬第一大學、法國巴黎語言文化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的大力支持與協作。
同濟大學常務黨委副書記方守恩致辭
方守恩:積極整合多方資源共同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播
同濟大學常務黨委副書記方守恩教授在致辭中表示,龍泉青瓷的傳統燒制技藝是中國目前唯一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陶瓷類項目。龍泉窯的歷史是半部中國陶瓷史,值得後人細細品鑑、感受和探究。而青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也早已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名揚海外。
他介紹說,同濟大學推出《龍泉青瓷》這部片子,不僅是向傳統手工藝人和非遺傳承人致敬,也從學術的角度對青瓷技藝和歷史脈絡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並且通過採訪與記錄的形式,與義大利、法國相關學者交流,講述了龍泉青瓷的國際化傳播及其歷史文化影響,從而演繹了絲綢之路的嶄新篇章。
他說,今年是同濟大學中意學院成立十周年。十年來,逐漸形成了以中意卓越人才培養為基礎,設計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主線的同濟對意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特色平臺。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是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和主軸,以人文交流為重要支撐。我們一直致力於在學術和文化領域推動中意交流,並且與義大利駐滬總領館文化處共同成立了中意文化中心。
去年,也是藝術與傳媒學院、中意學院聯合製作的《雙城問道》,這一關於上海與佛羅倫斯文化遺產保護的紀錄片在這裡發布,並參加了佛羅倫斯大學孔子學院的紀錄片論壇,取得了熱烈的反響。今年的紀錄片不只是對上一部遺產保護主題的延續,也是對搭建中意、中歐文化交流橋梁,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的新的嘗試。
他希望希望通過探討,展示同濟大學在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傳播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思考,也意在藉助此次多元化的文化溝通橋梁,藉助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這一平臺,整合中意雙方資源,促成更多合作項目和新的課題。
義大利駐滬總領館及文化處代表Roberto Pagani致辭
Roberto Pagani:發掘中意古老絲路文化遺產,學習互鑑兩國非遺保護經驗
義大利駐滬總領館及文化處代表Roberto Pagani在致辭中表示,世界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很多國家、小鎮以及非常邊遠的這些地方,至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無法確認並對其進行保護以及推廣。對於這些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當地的傳承人都有著非常強的使命感,通過祖祖輩輩,一代代得以傳承。義大利是這樣做的,中國也應該是這樣做的。
他說,義大利法恩莎陶瓷博物館,就是在義大利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上生活和藝術結合在一起,文化遺產繼承者與新興的藝術家之間,古老技藝和新興的創作之間,新舊經濟之間等一系列的碰撞,使得這個小鎮的歷史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並不斷延續,擁有未來。
他表示,十年來義大利駐滬總領館文化處與同濟大學中意學院合作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教育文化活動。今年正值第十六屆世界義大利語周和同濟大學中意學院十周年院慶,該紀錄片及系列活動的推出,是義大利了解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觀眾了解歐洲,發掘古老絲路文化遺產的有益渠道。經濟的發展需要文化來延續,希望以此激發人們對中意文化的熱愛,全方位帶動絲路新發展。
浙江省麗水學院校長肖剛致
肖剛:龍泉青瓷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浙江省麗水學院校長肖剛致辭時表示,《龍泉青瓷》紀錄片出自綠水青山間的浙江麗水龍泉古鎮,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是一份珍貴的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在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廳、龍泉市政府支持下,成為目前陶瓷類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一步凸現了龍泉青瓷在人類陶瓷文化中的特殊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在當前「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龍泉青瓷作為重要的絲綢文化遺產,將發揮巨大和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肖剛還介紹,麗水學院於1907年創辦,目前有民族學院、中國青瓷學院、生態學院、醫學與健康學院、農村與電商學院、華僑學院等。龍泉青瓷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既是學校特色辦學的天然資源,也是歷史賦予麗水學院的使命。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各種傳統手工技藝,通過現代高等教育得以傳承性的發展,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為此,學院在原青瓷專業人才培養和青瓷文化研究基礎上成立了中國青瓷學院,以更好地服務龍泉青瓷保護傳承和發展。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經理助理齊劼人致辭
齊劼人:讓陸家嘴金融高地和文化殿堂比翼齊飛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經理助理齊劼人表示,在金融集聚區創設融入受眾的文化項目,是上海文化建設的全新嘗試。陸家嘴金融城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承載區,在未來的日子裡,也將成為上海全新的文化地標。隨著「文化陸家嘴」戰略的推出,一系列文化藝術主題項目以政府推動和各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形式不斷推進,公益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給陸家嘴金融城帶來全新的文化活力和正能量。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性平臺和陸家嘴金融城的標誌性建築有幸參與其中。本次《龍泉青瓷》首映式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就是我們策劃的「陸家嘴文藝品鑑會」的系列活動之一。
齊劼人說,我們的設想是在陸家嘴金融城引入文化元素, 營造文化氛圍,提高金融從業者的人文素養與創新能力,滿足金融從業者的高端文化需求,將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打造為一個有溫度、講情懷,融合文化、藝術、金融的多元化、國際化平臺,讓陸家嘴金融高地與文化殿堂比翼齊飛、相得益彰。
據他介紹,陸家嘴文藝品鑑會,是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浦東新區宣傳部指導,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與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管委會聯合主辦的高端文化系列活動。品鑑會將邀請文學、哲學、歷史、藝術、時尚領域的文化名流,將東西方文化藝術、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藝術嫁接到一方舞臺和講壇上,搭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平臺,打造服務職場精英的精神家園。
部分致辭嘉賓與紀錄片主創團隊合影
在致辭之後,進入圓桌論壇環節。圓桌論壇由本片導演、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王荔教授主持。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中共龍泉市委書記王小榮,龍泉青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朝興,中國青瓷小鎮披雲青瓷文化園董事長季鑑真,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董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等嘉賓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發揚、創新以及對進一步弘揚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利用悠久的青瓷文化傳承力,在「新一帶一路」的國政與外交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國際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等話題進行熱烈討論。(以下按發言順序)
龍泉青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朝興
徐朝興:一刻不閒為年輕人搭建平臺傳續龍泉青瓷
73歲的龍泉青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朝興,從13歲開始當學徒,到今年已經從藝60周年。他說,自從2009年國家非遺傳承人的稱號落在自己身上之後,深感任重而道遠,一刻也閒不下來。「我昨天參加麗水的活動,今天趕到上海,明天又要上北京,還擔任省協會的會長,每年搞創新設計評比。」為什麼在這個年齡還這麼奔波呢?他表示,要為年輕人搭建平臺,把龍泉青瓷越做越好,代代傳續下去,這是自己最大的心願。
中共龍泉市委書記王小榮
王小榮:作為當地政府有責任挑起傳承弘揚的擔子
中共龍泉市委書記王小榮在發言中表示,龍泉青瓷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龍泉人民的自豪,增強了當地人民的自信心。作為當地政府有責任挑起擔子,把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弘揚好。
怎麼樣來傳承和弘揚?他表示,政府作為主導,市場作為主體,所有的青瓷燒造從業者、大師作為主人翁以及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為龍泉青瓷的發揚注入活力和幫助。他說,自2009年以來申遺成功以後,龍泉市將龍泉青瓷作為一個文化大牌進行了謀劃和發展。
首先,對以徐朝興為代表的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培養和支持,給予一系列優越條件,比如建設產業園區、成立大師工作室,為他們申請獲得省一級、國家級大師,並給予一定保障。
第二,把龍泉青瓷作為文化、旅遊、社區為一體的新型經濟產業形態來打造,如創建中國青瓷小鎮。周總理曾經做過批示龍泉要建設青瓷小鎮,如今國家級、省級等各級大師聚集在中國青瓷小鎮,成立了十多個工作室,旅遊人口和收入不斷增加,成效明顯,已成為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示範小鎮、中國特色小鎮建設十大示範小鎮之一。
第三,將龍泉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國家遺蹟的申報點。全國有29個點,浙江省就有兩個,包括寧波和龍泉窯。作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打造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有利於保護和傳承龍泉青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推動龍泉青瓷的產業加快發展。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
伍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背後是生態環境的保護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教授在發言中表示,自己不是以校長和專家的身份,而是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戰士」的身份在此發言。他認為,當下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勢非常嚴峻,需要更多「戰士」。他認為,龍泉青瓷能夠獨樹一幟,作為中華民族瓷器裡面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持續千年一直到今天,這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他說,青瓷這樣的歷史文化遺產,離不開自然環境,離不開那裡的水,那裡的土,當然最重要的是離不開人,離不開像徐朝興大師這樣的人。但如果光有徐大師這樣的人,但是那裡的水不對了,土不對了,也燒不出來好瓷器來。所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看起來是一個技藝,是一個產品,背後是整個自然環境。所以要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維護千萬年以來一直在那個地方的綠水青山,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裡讓它變質。否則,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就成了無根之木,就沒有了土壤。
此外,他認為,當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走向世界的時候,也面對著極大的誘惑,那就是市場。他認為,將歷史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產品化,成為世界關注的對象是好事,但過度的市場化也會影響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他希望面對強大的市場化的誘惑,怎麼能夠在其中把握好度,既能依靠市場力量的推動,讓歷史文化遺產有機會得到保護、得以發揚光大,但同時也不要因為過度市場化,讓保護對象最後毀在我們自己的手裡。
中國青瓷小鎮披雲青瓷文化園董事長季鑑真
季鑑真:青瓷寄託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信仰和生活方式
中國青瓷小鎮披雲青瓷文化園董事長季鑑真在發言中表示,中國傳統文化與瓷器有很多內在的一種關聯,某種意義上在瓷器寄託了中國人的一種精神追求,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方式。
他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感謝同濟大學的教授專家,多次來到龍泉調研拍攝,使得我們龍泉人對青瓷保護傳承有了更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感謝政府官員、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陶瓷專家、愛好者對龍泉青瓷「走出去」寄予厚望。第三,感謝有情人,這裡是情懷的情。在龍泉有一批因為熱愛青瓷,把自己的有限能力傾注其中,不純粹為了金錢,而是希望人生能夠更有價值,更豐富的有情懷的人。
季鑑真介紹了中國青瓷小鎮的創始過程。自2014年以來打造以「青瓷文化」為主題的中國特色小鎮,基於青瓷文化特色,以市場化運作,得到政府的服務和配套措施的大力支持,已經成為中國十大特色小鎮的示範典型。他希望在市場浪潮中,將小鎮打造成具有非常生命力的平臺,不辜負當下的經濟環境。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董華
董華:掌握講故事的手段,培養借用各種平臺的能力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董華認為,紀錄片的拍攝對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一部成功的紀錄片,首先要講好故事,要掌握講故事的手段,過去對藝術傳媒專業學生的培養注重的是寫文章,現在寫文章只是各種能力中的一種,還要掌握攝影的技能,還要能夠運用新媒體等技能。通過《龍泉青瓷》這樣一些實際項目,可以搭建一定的教師和學生團隊,讓學生在實際的項目中得到學習和鍛鍊。
其次,還應培養學生主動借用各種平臺的能力。在《龍泉青瓷》部片子的製作當中,就借用了很多的平臺,有的是國內的,有的是跨學科的,有的是國際的一些平臺。除此之外,學生還應擁有跨學科的能力。因為講好故事,必須要掌握一些新媒體的手段。同濟大學藝術傳媒學院的學生從一年級入校後都要經過藝術、傳播概論等知識的學習。幾十位老師每個人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與一年級的學生進行交流。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婁永琪:非遺應走入生活、走進現代、走向世界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表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最好的保護實際上是把它通過創新去發揚光大。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走進生活,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是能夠成為我們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實際上是非遺生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或者說一個標準。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走向現代。對非遺的保護,中老年人覺得很重要但年輕人卻往往不夠重視。因此,如何使非遺變得現代化、年輕化也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話題。
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走向世界。在設計和創意的驅動下面,上瓷器的價值是遠遠的被低估了的。龍泉青瓷應當依靠現代的技術和設計,創造品牌價值,將整個產業價值做到最大,推向世界。
圓桌論壇主持人、紀錄片導演、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王荔
論壇司儀、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藝術碩士研究生 金垚
此外,今年10月,「龍泉非遺文化進高校——走進同濟大學宣傳周」活動在同濟大學舉辦,不僅在校博物館展出青瓷、寶劍精品,還舉辦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同濟大學青瓷技藝培訓班。
去年同期,由王荔教授執導,藝術與傳媒學院、中意學院聯合製作,關於上海與佛羅倫斯文化遺產保護的紀錄片《雙城問道》放映及論壇活動也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成功舉辦。《龍泉青瓷》不只是對上一部遺產保護主題紀錄片的延續,也是更加深入和全方位的展示和探尋世界遺產保護在人類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播中的心路歷程,揭示使其健康發展的方法與道路。
據悉,2016年11月該紀錄片已正式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已在威尼斯電影節活動上進行了交流,也將繼續在同濟大學佛羅倫斯孔子學院等海外孔子學院放映並舉辦中意合作的手工藝系列活動,以倡導工匠精神,促進兩國之間手工藝家的文化交流與學習。
點擊觀看《龍泉青瓷》紀錄片精華版(在Wi-Fi下觀看)
(編輯:郭玉、王秋原,攝影兼圖片編輯:金偉良,責任編輯:林穎)
CFIC公眾號編輯:桑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