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能傳遍大街小巷人人上頭?
最!炫!民!族!風!
錯了!
芋頭說的
最in最夯的「最炫民族風」是這個
先上一段我們可甜可鹽
「香芋一哥」的換裝視頻!
不驚豔到你,算我輸!
▼
今天芋頭帶你去《大地頌歌》彩排現場
沉浸式地體驗
大湘西的民族風情!
《大地頌歌》劇中角色大部分來自湘西地區,主要是以十八洞村村民為人物原型,以苗族服飾為主,此外還有土家族、侗族與漢族服飾,其中有一幕將集中呈現56個民族的服飾。
芋頭找到了劇組的服裝大佬服裝組總統籌王琛為咱們秀一波《大地頌歌》中出現的民族服飾。王琛隨手就拿出了幾套湘西山江苗寨的「盛裝」!
據說是在特別隆重的日子,
苗族婦女才會穿戴的服飾,
看起來真是珠光寶氣流光溢彩!
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史書」!
該劇設計的苗族服飾刺繡常用錦雞、蝴蝶、石榴花等在當地象徵著吉祥寓意的圖案。苗族人民將古老故事、先民歷史等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世代「穿」承。
「咱們服裝組在赴湘西採風的過程中,被原生態的民族風情深深打動,看到苗寨的市集裡穿著民族服飾的苗人,會覺得這種傳承至今的服飾文化很美好。」王琛感慨地說。
湘西苗族重視穿戴打扮,對銀飾情有獨鍾
它不但是裝飾品,更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符號。王琛拿起一頂布滿銀飾的帽子向芋頭展示帽子四周精巧的銀飾設計:
「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是直接從背簍中拾起帽子,在舞臺上呈現出完整的穿戴過程,為了方便演員行動,服裝組特別對帽子上長串的銀飾做了處理。而為了區分演員角色的不同,對帽子的銀飾也做了區分,越複雜的頭飾表明角色越重要。」
都是苗族人,咋差別這麼大呢!
湘西的群山之間坐落著不同的苗寨與古鎮,因為文化習俗的不一樣,在服飾設計上的美學也存在一定差異。讓我們來聽聽王琛的科普~
「湘西苗族分布在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特色,比如山江鎮與十八洞的頭飾戴法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前山江苗寨當地婦女的帽子是完全用布纏帶,出門可能需要兩個小時才能穿戴好,後來為了便捷,製作成了簡單的帽胚,然後再用布去纏繞,方便了不少。」
「十八洞的帽子纏法則是前低後翹,旁邊還會突出兩個邊角,看起來非常有層次感,隨著時代進步,帽子也做了簡化處理,通過縫製邊緣和減輕布料重量,讓帽子更方便穿戴。」
1000多套衣服有多難做!你知道嗎
在今年疫情期間,由於服飾物料需要從北京、廣州、湖南湘西等各地採集,有時候派過去的人員往返一趟就需要隔離一段時間,還有的布料市場因為疫情原因調整了開放時間,這些意想不到的情況都給服飾製作帶來了考驗!
但是,她們還是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至今為止,該舞臺劇製作了1300餘套演員服飾,大量採用刺繡和銀飾,凸顯出濃厚的湘西特色,由國家一級舞臺藝術服裝設計師麥青主持完成,整個製作過程近兩個月!
要讀懂最炫民族風!還得看《大地頌歌》
《大地頌歌》劇中人物從頭飾到鞋子,幾乎件件都稱得上是精雕細琢,謹慎而考究地還原湘西風情。王琛認為《大地頌歌》的服飾設計,對舞臺表演感染力發揮著關鍵作用,王琛看著候演廳堆滿的服飾,對芋頭說:「這裡有的不只是酷炫,還有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對美好生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