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多年難遇的成渝雙城詩人大聚會,除了追憶傳統,詩歌的傳承自然也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8月30日下午,在四川古藺舉行的成渝雙城詩酒文化論壇上,就專門為年輕詩人開設了一個議題《成渝兩地青年詩人寫作探討》。楊獻平、馬嘶、金鈴子等年輕詩人坐到一起,聊起了詩歌創作的傳承。
8月30日的成渝雙城詩酒文化論壇上,專門開設了關注詩歌傳承的議題《成渝兩地青年詩人寫作探討》
率先發言的楊獻平是70後,在他看來,當下這個時代的複雜性決定了人性的深層性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但詩歌就是應該要寫出人在各種環境裡面的表現。「我的第二個觀點是,我覺得詩歌、散文、小說也好,在當下已經不是孤立的問題。不是寫詩的就是一個詩人。」楊獻平說,詩歌更應該像小說家、散文家學習。「因為詩歌的東西,終究要融入社會。」楊獻平認為自己除了向前輩致敬,也特別喜歡後輩,「後輩在詩歌裡表現出的新鮮性正是我們這代人缺乏的。他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對事物的研判、看法等等都已經和我們這代人不一樣。」
詩人馬嘶也是1970年代末出生的,他覺得相比之前第三代詩人的要挑戰、反派,要先鋒,70後、80後詩人在這些方面都弱了很多。「他們的文化更加多元,對權威也沒有那麼迷戀。」馬嘶說,就自己了解成渝兩地的80、90後詩人寫了很多,對現實的介入、批判也很多,很多看法是很獨立的,這都是很好的。同時,像本次論壇這樣的活動怎麼吸引他們過來,也是需要思考的。
羅鋮表示,80後詩人視野更開闊,也更加自由
詩人羅鋮則是80後,他表示,一方面80後很多作品沒有讀過,但同時「我們視野更開闊,就更加自由。」羅鋮說,很多人都是喜歡寫作成為了詩人,而不是為了做詩人而詩人,「這可能是我們時代賦予的。」
曾獲得過新詩百年「百位最具實力詩人」的劉清泉,對當下年輕詩人的印象則是更隨性了。劉清泉說,自己在重慶負責一本詩歌刊物的編輯。「來稿最多的是70後,80後有,但90後非常少,90後要約稿很多次才能約到。」劉清泉說,自己發現這個可能說明更年輕的詩人,其實把寫作當作生活當中的一個部分,但絕不是最重要的。
詩人劉清泉
相比前面幾位,金鈴子年紀稍大一點,成名也更早。她直言,「我們寫詩就是不停地寫,平庸地書寫,到最後有兩首好詩。」在金鈴子看來,不堅持、沒有平庸地書寫最後就沒有好詩。「我看很多人寫著寫著就不見了,我想這個人就完蛋了。因為我們忙著做生意、談戀愛,或者打麻將,就可能會搞忘了堅持,實際上堅持是很厲害的東西,沒有人是天才,惟有堅持。金鈴子同時提到,「好詩一定是吹糠見米的。」金鈴子笑稱,每天讀到好詩是一種奢侈。「如果讀到一首好詩,我一天都很快樂。」
詩人金鈴子直言,一直不停地寫這樣的堅持很重要
詩人吳向陽則指出,包括張棗、尚仲敏等等著名詩人都已經證明了「詩歌應該是很年輕的事業」,如果回到成渝兩地詩歌的寫作,他認為「成渝青年詩人,80後、90後,需要給自己一個壓力、多點堅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字/視頻 裘晉奕 四川古藺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