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新動向|香港國際文學節

2021-01-18 澎湃新聞
傳記人赫敏·李

剛剛獲得國際傳記人協會獎(The Biographer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ward; The BIO Award)的赫敏·李(Hermione Lee)在不久前出版了最新的傳記作品《湯姆·斯託帕德》。湯姆·斯託帕德是李的第七位傳主,之前的六位分別是伊莉莎白·鮑恩(Elizabeth Bowen)、菲利普·羅斯、薇拉·凱瑟、維吉尼亞·伍爾夫、伊迪絲·沃頓、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李還寫了《傳記》(

Biography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一書,收錄在牛津通識讀本(Oxford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系列。

李是《巴黎評論》「傳記的藝術」第四位受訪人。在她之前是五卷本《亨利·詹姆斯》作者利昂·埃德爾(Leon Edel)、《杜魯門》《約翰·亞當斯》作者大衛·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李頓·斯特雷奇》(李頓·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是現代英語傳記文學的開創者)作者麥可·霍爾羅伊德(Michael Holroyd)。在她之後是《成為官僚:羅伯特·摩西和紐約的衰落》《林登·詹森的歲月》作者羅伯特·卡羅(Robert Caro)、《薇拉:符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夫人》的作者史黛西·希芙(Stacy Schiff)、浪漫主義詩人們的傳記作者理察·霍姆斯(Richard Holmes)。

湯姆·斯託帕德迎來了他的晚年,李為其做傳記的計劃得到了欣然應允。在長達六年的訪談和寫作過程中,害羞的斯託帕德配合得很好,很少拒絕和刪改,以至於李稱之為高尚的人。除了查閱檔案館和圖書館的資料,李還去了斯託帕德位於多塞特鄉村的家中,有時會在那裡過夜,斯託帕德在晚間時分精力十分豐沛。大部分時候,斯託帕德會活色生香地講述他的故事,有時候也會停下來問,「我不知道這對你有什麼用」。斯託帕德明顯地推動了這本書的寫作。

赫敏·李

強烈的紀實感和現場感使《湯姆·斯託帕德》區別於李之前的作品。厚達一千頁左右的《湯姆·斯託帕德》從納粹佔領的捷克斯洛伐克開始,以新劇《利奧波德·施塔特》(

Leopold Stadt

)因疫情中斷演出收束結尾,《利奧波德·施塔特》剛剛獲得奧利維爾最佳新劇獎(Olivier Award for Best New Play)。

李筆下的斯託帕德是一個魅力十足、詼諧機智的人物。在公共場合,他是焦點,在私底下,他卻焦躁地自我鞭撻。李發掘了他的善良,永遠忠於朋友,但存在一定的瑕疵。他相信運氣幾乎超過一切,正如劇作家西蒙·格雷(Simon Gray)所說,「實際上,湯姆一無所獲,除了他的外貌、才華、金錢、運氣。」李逐漸意識到,「許多認識他的人都說他們不太了解他。他們不知道他的密友是誰,甚至不確定他是否有朋友。」

《湯姆·斯託帕德》繼承了李以往的簡單、通俗,以及某種程度上的反精英主義。她認為所有領域都應該說一種同樣的語言,不存在另外一種專門的語言。她將自己的傳記稱之為「反應式的:從你所身處的優勢角度來寫傳記——性別、種族、階級」。傳記,對李來說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關於真實的文學,「你只能在你有資料和證人的情況下才能訪問他們。你只能任憑你所能找到、讀到、聽到和看到的東西擺布。你會儘可能地了解這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但總是會有一段空白……隨著對檔案越來越深入,某種形狀向你襲來,一種奇怪的力場開始生長,當多年來一直強烈地專注於某個人時。」

斯託帕德是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猶太人,他的祖父母葬身於集中營。在二戰期間,斯託帕德逃亡新加坡和印度,並親歷了父親的身亡,他死在另一條逃亡路線上。1946年,斯託帕德離開印度,成為了一個英國人,他把英語像外套一樣穿上。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斯託帕德自學成才,後來做了一段時間的記者,並撰寫戲劇評論。

斯託帕德的戲劇生涯開始於六十年代。1966年的《羅森格蘭茲與吉爾登斯吞死了》(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獲得了託尼獎最佳話劇,此後他又三次獲得託尼獎最佳話劇,獲獎話劇分別是《滑稽模仿》(

Travesties

)、《真實之事》(

The Real Thing

)、《烏託邦海岸》(

The Coast of Utopia

 )。斯託帕德會在演出時大膽地刪減語段,這建立了他強烈的風格。斯託帕德最為人所熟知的劇本是《阿卡迪亞》(

Arcadia

),創作於1993年,已經成為當代經典。

人們感受到斯託帕德改變了我們的文化,李說,「斯託帕德使我們在劇院度過了美好的夜晚,使我們既思考又笑(有時哭)的場合。」斯託帕德在政治上有點特立獨行,和捷克的哈維爾相得益彰。在柴契爾選舉之年,他宣稱自己是保守派,政治、教育、戲劇上的保守派,在最近一些時候,他認為自己是膽小的自由主義者。2014年,斯託帕德參與了一項支持新聞自由的活動。

李在1970年在牛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98年以來,她一直是牛津大學新學院的首位女教授。她擔任過沃爾夫森學院(Wolfson College)校長。2001年當選英國科學院院士,於2003年和2013年兩度獲得大英帝國勳章。她至今最著名的作品是《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該書曾獲得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李在沃爾夫森學院創建了「生活寫作」中心(The Oxford Centre for Life-Writing)。「生活寫作」( Life-Writing)一詞源於伍爾夫在1939年所寫的關於自己和其他布盧姆茨伯裡派(Bloomsbury Group)成員所寫的傳記作品《過去的剪影》(

A Sketch of the Past

)。「生活寫作」由不同種類的「真實」敘事組成,包括傳記、自傳、回憶錄、日記、信件、旅行寫作等。這些故事屬於不同的類型,重疊存在、共同書寫。

在所有這些傳主中,大部分傳主是女性。在《巴黎評論》的訪談中,李承認自己受益於女權主義和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六十年代,李不是一個活躍的女權主義者,但慢慢學會充當了這一身份。在申請工作的時候,身為女人一直是她的優勢所在。李是第一位擔任金匠學院主席的女性,也是沃爾夫森學院的第一位女校長。

對於李來說,這是一個屬於傳記的時代。她剛剛獲得了2020年的國際傳記人協會獎。BIO獎開始於2010年,每一年由國際傳記人協會頒發。2012年,阿諾德 · 蘭伯薩德(Arnold Rampersad)獲得了BIO獎,他最主要的傳記對象是蘭斯頓·休斯和拉爾夫·埃裡森。2014年,史黛西·希芙獲得了BIO獎,她最主要的傳記對象是薇拉和埃及豔后。

香港國際文學節

第20屆香港國際文學節(Hong Kong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 HKILF)在11月5日到15日期間舉行。本屆HKILF採用現場直播和在線上活動的混合模式,預計舉辦70餘場活動,其中20場向公眾免費開放,本屆HKILF邀請了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120多位作家。

本屆HKILF的主題是 「此刻緊湊,展望完美」,希望用小說和紀實文學形式,探討世界各地如何應對健康、不平等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以及人類和地球未來的前景。

香港國際文學節海報

參與本屆HKILF的有愛爾蘭作家、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創意寫作教授科倫·麥凱恩(Colum McCann),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普立茲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教授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愛爾蘭小說家桂冠(2019-2021)、科斯塔圖書獎兩度得主塞巴斯蒂安·巴裡(Sebastian Barry),布克獎得主霍華德·雅各布森(Howard Jacobson),新加坡裔美國作家關凱文(Kevin Kwan),以及中國作家顏歌,作家、戲劇人陳思安,作家安於(An Yu) 、陳浩基、陳冠中、韓麗珠、謝曉虹,李小龍女兒李香凝。

此外還有邀請美國政治哲學家、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普立茲獎得主、美國東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喬納森·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現代中國史與文學教授藍詩玲(Julia Lovell),蘇格蘭歷史學家、達夫·庫伯紀念獎(Duff Cooper Memorial Prize)、託馬斯·庫克旅行書獎(Thomas Cook Travel Book Award)得主威廉·達爾林普爾(William Dalrymple),Vera and Shetland犯罪系列作家安·克利夫斯(Ann Cleeves),《超級大國攤牌》(

Superpower Showdown

)作者鮑勃·戴維斯(Bob Davis)。

顏歌將與裘帕·拉希莉展開題為「作為義大利人」的對談。拉希莉是印度裔美國作家,英語和義大利語的雙語寫作者。處女作《解說疾病的人》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說獎、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獎、普利茲文學獎。憑藉其鮮活的異域寫作、精湛的敘述能力、明亮的時代與人,拉希莉先後獲得古根海姆獎金、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拉希莉在《紐約時報》中坦承自己對移民小說的看法,「我不認同這種分類。從美國歷史的角度看,所有的美國小說都可以被稱為移民小說。霍桑的作品寫到了移民。薇拉·凱瑟也關注移民。自文學的發端起,詩人和作家便不斷敘述著穿越邊界、遊蕩、背井離鄉以及與未來的相遇。異鄉人本就是史詩和小說的創作原型。異化和同化之間的矛盾衝突始終是文學的基本主題。」

拉希莉和義大利語結下了不解之緣。她翻譯過多梅尼科·斯塔爾諾內的《鞋帶》。作為一名譯者,拉希莉認為「翻譯這種行為尤其有力量,能帶來革新。」(出自普林斯頓大學網站《裘帕·拉希莉倡導作家的翻譯藝術》)她越來越多地用義大利語寫作。在刊於《紐約客》的「自學義大利語」(Teach Yourself Italian)一文中,她表明了為什麼自己在成名之後要用全新的、陌生的語言來寫作。2000年去威尼斯時,拉希莉的義大利語使用僅限於點餐結帳,這讓她感受到自己是語言使用的流亡者。在後來的日子裡,拉希莉接觸了更多的義大利譯者,經過幾次動蕩和變化,她終於成為一個義大利語寫作者。作為一個跨語言的寫作者,拉希莉認為自己的義大利語寫作註定是一場失敗,不斷重塑,反覆毀滅,註定失敗,但沒有折磨。「我的義大利語寫作是一次飛行,」拉希莉寫道,「義大利語,像樹皮一樣覆蓋了我。我留在裡面:更新,被困,鬆氣,被束。」拉希莉堅持改變的哲學,作為女人,作為譯者,作為另一個人。

桑德爾將以全新的角度剖析全球化和日漸嚴重的不平等問題。考夫曼將就《最後的上海王》(

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

)談論鴉片走私、家庭鬥爭、政治陰謀等問題。《大西洋月刊》高級編輯大衛·弗魯姆(David Frum)將分析大選後美國的政治形勢。出生於中國香港的詩人陳美玲將朗誦其代表作Urban Love Poem。安於將和《紅色天空下》作者闞超群(Karoline Kan)討論其最新作品中對千禧一代華人的描繪。

「第20屆文學節反映過去的文學成就,向把人們匯聚一堂的書籍致敬,展望並探討一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參與並加入對話。」香港國際文學節董事會聯合主席兼香港大學英文學院主任Julia Kuehn表示。

於今年加入HKILF任執行董事的Catherine Plat相信藝術組織可辦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活動,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他解釋道,「文學節凝聚作家和讀書愛好者,讓他們透過對話互相交流並分享想法。」

HKILF始於2001年。2019年的HKILF聚焦於馬庫斯·蘇薩克(Marcus Zusak)的文學,蘇薩克是《偷書賊》《克萊的橋》的作者。 2018的HKILF聚焦於女權主義、 LGBTQ+、旅遊寫作三個議題,邀請董啟章、珍妮·張(Jenny Zhang)等作家會談。

HKILF所有線上活動將在結束後24小時上載至網上,並附上字幕。欲獲得更多有關HKILF的信息,請瀏覽festival.org.hk。

《送奶工》獲都柏林國際文學獎

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第三部作品《送奶工》(

Milkman

)在出版兩年後獲都柏林國際文學獎、克里斯多福愛瓦特-格斯紀念獎(Christopher Ewart-Biggs Memorial Prize)。此前,《送奶工》獲得了布克獎、全美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奧威爾獎。

安娜·伯恩斯《送奶工》獲都柏林國際文學獎

《送奶工》講述北愛爾蘭世界的暴力、晦暗、對女性的壓迫、派系分裂、抵抗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幾乎可以概括為個人或社會意義上的權力問題。敘述者和主人公都是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女孩,她遭遇了一個來自對立的政黨的成年男性的騷擾,並因此經受了來自親人和其他人的流言,或者說語言暴力。她不得不為這一切找到一個新的辯證。《送奶工》的出版,剛好置身在席捲世界的MeToo運動中。

「整整一群人暗淡無光,也許是一整個社區、一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一個小小的獨立州,在生理和精神的層面上長期浸淫在黑暗的思想精神裡;在經歷了多年的個人和集體的折磨、個人和集體的歷史之後,他們習慣於背負過於沉重的壓力、悲哀、恐懼和憤怒。……這就是我所生活的地方的現狀,這整個地方似乎永遠處於黑暗之中。就好像電燈關掉了,永遠關掉了。就算黃昏已經過去,應該把燈打開了,沒有人去開燈,也沒有人注意到燈沒開。」書中說道。

值得一提的還有,伯恩斯精湛的敘述,它被稱作「兇猛的假聲」。安娜·伯恩斯穿梭在各種敘述之中,有反諷的,有幽默,有面對故事的,也有面對語言的。有的時候,伯恩斯會用一種神經質的寫作,傾瀉情緒,觸達矛盾,充滿緊張感和迅疾的力量,當然這很符合敘述者的具體狀態。像所有當代小說家一樣,伯恩斯深信語言的力量,它使一切啟動,或停止。伯恩斯寫道,「在一個擅長懷疑、推測和含糊其詞、將一切都本末倒置的地方,既不可能準確地講一件事情,也不可能只是保持沉默。沒什麼事情能被說出來,也沒什麼事情能不被說出來,到最後,人們都會深信不疑。」

《送奶工》是政治小說,也是成長小說。在整個故事中,伯恩斯並不正面論歷史或政治的是與非,而是透過受害少女的內在思辨著眼於政治在人們身上產生的影響,生來便直挺挺杵在日常生活中,還未有能力理解,又巨大到不容忽視。有評論指出,「她必須接受現實比自己讀過的成堆虛構故事更加荒謬,在一團混亂、徹底迷惘、風暴平息過後,以為媽媽和周遭的人們進入某種奇特的轉變期,但其實轉變是發生在她自己身上,忽然之間,讀懂了那份驚惶、倒退與脆弱,有些誤解一笑置之,有些情緒化為感動,就連晚霞也似乎柔和了起來。」

在都柏林文學獎的致謝中,伯恩斯提到圖書館在她的生命所扮演的重要地位,每到星期六,她就會到圖書館去,那裡就像是一個黑市,人們拿出三到五張卡片,得到九到十五本書。

伯恩斯出生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一個工人家庭,1987年移居倫敦,在倫敦大學讀書,2014年移居東薩塞克斯郡。

貝爾法斯特是其作品的重要背景。顯然,伯恩斯重新創造了貝爾法斯特,注入更多的衝突和主義。「我想它可以被看作是處於類似壓迫條件下的任何極權主義,封閉的社會,」伯恩斯解釋道,「這是一本整個社會處在極端壓力下的小說,長期暴力被誤認為一種規範。」

在寫作《送奶工》時候,伯恩斯患有嚴重的背痛,勉強維持著家庭的吃穿用度。《送奶工》曾被幾家出版商拒絕了,不過Faber&Faber最終接收了它。

露易絲·格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

在露易絲·格麗克(Louis Glück)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大量的介紹性文章在短時間內覆蓋了中文網絡。讀者被告知,格麗克榮譽加身,年輕時患有厭食症,她本人有女性主義色彩,她的詩歌很像自白派,主要表達愛。這些文章詳盡地勾勒了格麗克的生平梗概和創作歷史,但這些方面並不足以形容格麗克和她的詩歌,文章既沒有近幾十年的詩歌變遷,又沒有關于格麗克詩歌的整體知識。

這些文章不負責任地給讀者填塞錯誤。其中一篇文章說:「閱讀格麗克的詩歌,你會被她牽引著剖開那些看似堅固的自我、愛、關係……走向日常深處的痛和愛。」此處的基調是道德的,且它無法正確形容格麗克的詩歌。詩歌,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是超越此類道德的產物。格麗克的詩歌也不例外。在早期散文《反對真誠》(

Against Sincerity

)中,格麗克強調,「一個藝術家的責任是把真實(Actuality)轉化為真理(Truth)。」 詩人方商羊回應道,格麗克並不關心美,只在乎真理,她的風格和語調是「非此不可的」(es muss sein)。

很多文章生澀地掛了一個標題: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一位美國女詩人?但文章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文章稱,此舉表現了瑞典文學院的政治正確,也是它走出歐洲,超越男權中心的象徵。誠然,這些觀點有很大的合理性。但這不是全部。真正的事實是,格麗克被提名了,她順利進入決選的五人名單,並最終被年輕的院士們選中。評選標準參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給予在文學領域朝著理想的方向(in an idealistic direction)創作出最傑出作品的人」。

作為21世紀第三位諾獎詩人,格麗克和第一位諾獎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第二位諾獎詩人鮑勃·迪倫,都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詩歌的某種典型。格麗克,只是成熟於20世紀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眾多大師中的一個,她既不特殊,又不具有代表性。她是其中為數不多還健在的,也是更接近院士們審美的,就在不久前,格麗克還獲得了特朗斯特羅默詩歌獎。格麗克只部分地屬於我們生活在的這個時代。 格麗克和20世紀90年代受獎的德裡克·沃爾科特、謝默斯·希尼差不多屬於同一個時代。她晚了二十多年才被授獎,這部分取決於歐洲世界對於美國詩歌的延遲接受。

1968年的格麗克

早在幾年前,作家韓東就在自己的微博上談到了諾獎輿論的是與非。他說:「諾獎很好,一個超大的獎,本意應該是褒獎作家、激勵寫作,而非為文學樹立標杆(文學的標杆是由作家樹立的)。但竟然會引起我們如此強烈的情緒,在巨大的聲名前面好像大家都成了傻瓜。」他的大意是對的。但他的情緒和語氣仍然失之純粹。而能卸下這些情緒和語調的方法,是真實地面對詩歌、解讀詩歌。

「詩是人類徵服可知世界的前驅。詩是額上流汗、手上流血、心裡痛苦的人的繪像,牽涉到他的歡樂荒謬、淫穢……現在許多徵象顯示,詩可能再據有它原有的領土,可能再用宏大的聲音,氣元神足地談論這個偉大神話的恐怖、微妙和壯麗。」詩人康拉德·艾肯( Conrad Aiken)在《詩和現代人的心靈》一文中有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20中歐國際文學節視頻丨朱文穎x伊凡娜·索賈特:文學的力量
    2020中歐國際文學節視頻丨朱文穎x伊凡娜·索賈特:文學的力量 2020-12-07
  • 世界文學新動向|《鏡與光》開售三天,每2.7秒賣出一本
    「世界文學新動向」將編錄世界文學的資訊和評論,為讀者展示當下文學的現場和具象。嶄露頭角的韓國文學借著《寄生蟲》在奧斯卡奪魁霸場的東風,韓國文學被推到了英語文學界的幕下臺前。加之,趙南柱的《82年生的金智英》2018和2019年相繼在韓日兩國熱銷,在兩國掀起「金智英現象」,漢語圈尤其是臺灣地區文學媒體更加聚焦韓國文學。《她的名字是》是在訪談的基礎上改編的作品,是趙南柱對MeToo運動的反饋。
  • 世界文學新動向|阿特伍德最新詩集出版
    今天的世界正在處在民粹主義的周期之內,人們對精英和代議制民主存在著普遍的不信任。」圖森總結道。像新小說一樣,新新小說大多是午夜出版社(Minuit Press)扶持的。學者趙佳引述蘇菲·貝爾託(Sophie Bertho)等研究者的說法指出,新新小說家們繼承了新小說家們對文本機理的關注。新新小說家們尤其熱衷於敘事,推動了「對小說性的真正的革新」,既「給予虛構以地位」,又「從內部予以破壞」。
  • 世界文學新動向|2020圖書盤點開始了
    《衛報》的2020年最佳書籍,分為虛構小說、兒童書籍、犯罪驚悚、科幻和奇幻文學、回憶錄或名流書籍、政治、思想、運動、自然科學、詩歌、漫畫和圖畫小說、藝術、食物、聖誕禮物。塞萬提斯獎旨在獎勵對西語文學遺產有突出貢獻的西班牙和西語美洲作家,獎金達12.5萬歐元。塞萬提斯獎自1976年設立以來至今,已有24名西班牙作家和22名西語美洲作家獲得過此項殊榮。
  • 杭州師範大學與哈佛大學、東國大學等校聯辦世界文學國際雲論壇
    由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韓國東國大學、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全球研究網 (NRF-GRN) 和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的2020世界文學國際雲論壇於北京時間11月6日-7日成功舉行。
  • 2019倫敦書展「國際出版卓越獎」完整名單出爐!
    2019年倫敦書展國際書業卓越獎於當地時間12日,也就是書展開幕首日揭曉。方所書店斬獲年度最佳書店獎,這也是獎項設立以來中國乃至亞洲首個獲此殊榮的書店。評委會這樣評價:「這是一個強強競爭的獎項,今年的入圍者實力都不俗。方所的規模和理念都讓人驚嘆,所舉辦的廣泛多元的活動等等讓你能夠一瞥書店未來的樣子。」
  • 世界文學新動向|小說在衰落?這次「殺死」它的是女性?
    LGBT文學石牆暴動(The Stonewall Riots)已經過去51周年。在這51年間,LGBT群體為我們創造了更為民主和包容的世界。時至今日,LGBT文學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文學一個主要而耀眼的門類。LGBT文學可以追溯到古典時代。
  • 第三屆左龍右虎國際詩歌大賽評委名單出爐了
    95年開始發表散文,合著出版過兒童教育叢書,詩畫作品被收錄於國內外各種期刊雜誌與網絡,中國詩歌比賽中多次獲獎,2019年榮獲羅馬尼亞穆尼爾·梅斯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成就證書,2020年榮獲義大利圭多 戈扎諾文學獎及公眾閱讀推薦,2020年度美國「手推車」獎提名,多次應邀參加國際詩歌文學節與藝術節。 .
  • 世界文學新動向 | 村上春樹將在線直播,羅琳捐贈百萬英鎊
    然而她對未來保持了某種信心,「從歷史上看,大瘟疫迫使人類與過去決裂,想像一個重新開始的世界。這一場流行病也不例外。它是一個傳送門(portal),一個連接這個世界和下一個世界的門戶(gateway)。」朱迪斯·巴特勒、喬姆斯基等人把矛頭指向民族主義、仇外心理、新自由主義瘟疫(neoliberal plague)。
  • 「凡爾賽文學」 走紅網絡;朱天文執導《願未央》引關注; 大潤發為...
    過去的一周文藝關鍵詞有:「凡爾賽文學」二次走紅;大潤發就女性尺碼建議表道歉;諾獎官方稱居裡夫人曾用筆記本仍具有放射性;朱天文《願未央》等入圍金馬國際影展;金宇澄小說《繁花》新版上市;紫金陳原著同名改編劇集《隱秘的角落》將在日本播出;中歐國際文學節開幕;電影金雞獎公布入圍名單……#「凡爾賽文學」走紅網絡,反映了哪些問題?
  • 「凡爾賽文學」 走紅網絡;朱天文執導《願未央》引關注
    過去的一周文藝關鍵詞有:「凡爾賽文學」二次走紅;大潤發就女性尺碼建議表道歉;諾獎官方稱居裡夫人曾用筆記本仍具有放射性;朱天文《願未央》等入圍金馬國際影展;金宇澄小說《繁花》新版上市;紫金陳原著同名改編劇集《隱秘的角落》將在日本播出;中歐國際文學節開幕;電影金雞獎公布入圍名單……#「凡爾賽文學」走紅網絡,反映了哪些問題?
  • 世界文學新動向|英國黑人作家協會成立:呼籲出版公平
    丹穆若什是哈佛比較文學系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是世界文學,他的研究方法無疑是遠觀而非細察的。在《什麼是世界文學?》中,他將世界文學想像成一種「閱讀模式」,「一種以超然的態度進入與我們自身時空不同的世界的形式」。
  • 選讀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的理想就業前景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國際語言之一。學習中文的人很多,從國際漢語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漢語教育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從香港教育大學畢業可以獲得國際漢語教學文學碩士學位,對將來不管是在內地、香港、乃至外國就業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現在不少中文教育都走向國際化了,外國對中文教學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中文教育成為國際上熱門的一個專業。  有今年剛畢業的碩士學生表示:「原本以為今年在疫情下找工作會有很大影響,我看到很多大陸其他專業的同學都在抱怨行業不景氣。
  • 中東歐16國文學作品入藏天一閣,亞洲最古老藏書樓有新使命
    9月17日下午,「2018天一閣論壇·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學論壇」在寧波天一閣博物館開幕,亞洲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正迎來新使命——以文學交流架起當代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橋梁。在為期五天的活動中,來自中國及中東歐16國的40餘名作家將分別介紹各國文學發展的最新動向,圍繞「傳統文化與文學創作」這一主題展開研討和採風。中東歐作家向天一閣捐贈了他們的籤名著作,天一閣也為此特別設立「四海書香」文庫,並邀請各國作家創作有關天一閣的文學作品。
  • 劉以鬯與香港文學
    那時香港文學的主流仍然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描寫事物的外在,而意識流小說則是描述內在的型態,表達剎那間人的心裡意識的流動,就當時的環境來說,這是非常創新的嘗試,可以說,劉以鬯是香港文學的起點。這種文學與電影的相互影響,可以說是一種跨媒體的交錯對倒。在電影出版後,由法國的書商因電影而提劉以鬯的書重新出版法文版本,讓歐洲的觀眾可以接觸到小說。1963年時,香港《快報》創刊,請劉以鬯擔任副刊編輯,而他在也一貫自己的作風,極力推廣香港文學,提供一個可以孕育香港文學的環境。
  • 紀念劉以鬯:香港現代主義文學的開拓者
    《酒徒》對於受西方文學和五四新文學傳統影響的南來文人而言,如何在香港這片「沙漠」中耕種出綠洲,成為一大要務。劉以鬯力圖延續上海的辦報風格,於1951年在香港復刊《西點》雜誌。《西點》在保持上海特色的同時,也隨香港市場做出調整。它不是一本純文學刊物,而是主要負責「介紹西方文化,灌輸國際知識」,內容多為從國外報章雜誌上摘譯的短文。
  • 聽,來自世界文學之都的朗讀聲——南京發起「共讀經典」國際文學...
    南京向全球文學之都城市網絡發起「共讀經典」國際文學作品領讀活動,希望通過文學的力量給全世界遭受疫情困擾的地區和人們帶去信心和勇氣。在活動發起的一周內,收到了來自8個國家、多位知名作家的支持和響應,他們用多種語言發來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視頻,其中包括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和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得主西蒙範布伊。
  • 推介|香港書展2019——科幻及推理文學
    並鼓勵廣州及大灣區讀者到港參與香港書展。年度主題:科幻及推理文學  今年香港書展將於7月17至23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文化活動顧問團選取「科幻及推理文學」作為年度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 – 疑真疑幻‧幻夢成真」點題。屆時,會展三樓及五樓將設有「文藝廊」,當中位於三樓的「文遊四度空間」專區,介紹香港多位科幻及推理文學作家,包括杜漸、倪匡、黃易、李偉才、梁科慶、譚劍、徐焯賢、陳浩基和厲河。
  • 香港書展30年,科幻及推理文學「領銜主演」2019年度主題
    「科幻及推理文學」當選年度主題今年香港書展延續「年度主題」模式,由書展的文化顧問委員會評選出「科幻及推理文學」年度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疑真疑幻·幻夢成真」點題。香港書展本著走向國際,開放包容的態度,繼續開設「國際文化村專區」,共有33個國家及地區參與,其中歐盟館除法國、德國、義大利和波蘭等國家,新加入了科威特、荷蘭及委瑞內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