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歌》:讓人忘盡世間糟粕曲的佛教教歌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三寶歌》,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作曲。(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明賢法師《三寶歌淺釋》:絢爛至極之後,是對信仰的篤定、對生命的安頓

《三寶歌》的歌詞是民國十大法師之一的太虛大師所作,太虛大師開啟了人間佛教新的發展潮流。曲是弘一法師作,我們知道弘一法師是近代的絕世才人,可以說無所不精,最後放下絢華、歸於平淡,他的一生可以說活得越來越精彩。

法師將拖泥帶水的才情,歸於日照中天的簡毅,那麼從精神特質來講,他的精神力量將會越來越大。這是他晚年的曲子,這首曲子恢宏超拔,近似於基督教中激揚的彌撒曲,不斷把人的心靈、境界向上提升。

可以說,一旦我們吟唱這首歌,就可以忘盡世間糟粕曲。世間的糟粕曲不是唱的情就是吼的愛,不是唱的煩惱就是吼的寂寞,不是吐的「刺」就是呼的「怨」。 古書裡說,這種庸俗曲調十分可憐,唱的是憤,宣洩的是刺。

而這首歌曲對我們心靈世界的拔升,一唱便知。其中這些歌詞也自然類同於基督教、天主教裡的讚美詩,可是這裡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意義,就是一種誓願。我們要「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這是一種高拔的宗教精神。

 

三寶歌

詞:太虛法師

曲:弘一法師

人天長夜 宇宙黮黯 誰啟以光明

三界火宅 眾苦煎迫 誰濟以安寧

大悲大智大雄力 南無佛陀耶

昭朗萬有 衽席群生 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 獻身命 信受勤奉行

二諦總持 三學增上 恢恢法界身

淨德既圓 染患斯寂 蕩蕩涅槃城

眾緣性空唯識現 南無達摩耶

理無不彰 蔽無不解 煥乎其大明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 獻身命 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 成妙和合 靈山遺芳形

修行證果 弘法利世 焰續佛燈明

三乘聖賢何濟濟 南無僧伽耶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 獻身命 信受勤奉行

相關焦點

  • 《三寶歌》完整字幕版 弘一大師 作曲
    兩位高僧共同圓滿此極為稀有的三寶歌,因緣可謂殊勝。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三寶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現代梵唄,同時也是對古代梵唄的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在重大的佛教活動上,都會先唱《三寶歌》,該歌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的教歌。
  • 佛教正信的禮讚,《三寶歌》真實的意義,您是否了解.......
    兩位高僧共同圓滿此極為稀有的三寶歌,因緣可謂殊勝。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三寶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現代梵唄,同時也是對古代梵唄的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在重大的佛教活動上,都會先唱《三寶歌》,該歌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的教歌。
  • 《三寶歌》淺釋
    1930年,佛學院的眾法師,深感國有國歌、校有校歌,唯獨佛教缺乏一首代表佛教義理與精神的教歌,於是懇請弘一法師撰寫曲譜,再上呈太虛大師。大師依曲作詞,本著頌讚三寶的功德,寫成了《三寶歌》。歌曲流傳至今,已成為了中國佛教的「教歌」。《三寶歌》的歌詞言簡意賅,透過頌讚三寶的功德,表述佛教的整個教義,也由於精簡之故,歌詞內容不易為初學佛者所了解。
  •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三寶歌》淺釋
    佛入滅後,佛教徒所皈敬的三寶,是住持三寶——佛像是住持佛寶,三藏十二部教典是住持法寶,現出家相的僧尼是住持僧寶。佛教徒對於皈依三寶,是無甚疑慮的,但現時有些人認為,佛陀所說的理論是對的,皈依佛與皈依法都有必要,但對於皈依僧卻感到為難。不過,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只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並不符合「皈依三寶」的意義。
  • 大悲大智大雄力《三寶歌》|佛弟子要學會唱啊!
    世界上宗教信眾最多的並不是佛教。信佛教的人非常少,信佛念佛的人在佛教裡被稱為「人中芬陀利花」,在《觀經》裡邊講:「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梵語是白蓮花的意思,象徵著念佛人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品質。
  • 弘一法師最重要作品《三寶歌》
    三寶歌太虛法師詞 李叔同曲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因而被推崇為「最早用現代曲譜編寫的一首著名佛教歌曲」。這也是李叔同出家後所譜的唯一佛教歌曲,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早年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大師的作品《送別》被後人廣為傳唱。
  •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這世界如果是由心識所變,為何許多人想變現一個富爸爸,卻無法實現呢?這篇文章〈法寶歌〉,將作簡單的說明。〈法寶歌〉,乃《三寶歌》的第二部分,是太虛大師以統攝法義,來禮讚法寶的功德。法寶歌歌詞「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04《法滅盡經》預言會成為現實嗎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曾經留下一部《法滅盡經》,這部經是在預言佛法的未來,它不僅預言了佛法的未來,也預言了三寶的未來,還預言了人的未來。這部經說,未來的人,心地會越來越壞,壞的不斷地用小聰明去爭名逐利,傷害他人。再也沒有了慈愛之心,相互憎恨嫉妒,彼此間恨不得想辦法讓對方失去生命。這個期間,雖然有菩薩、羅漢、闢支佛出現在世間,精進修習道德,對一切事物以誠心相待,人們所可尊崇歸向,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憐憫貧困、關愛老人、教育幫助窮人及苦難者。長期的以經典、聖像,教人恭敬、學習、遵行、供養。
  • 佛教歌曲:《青蓮花》優美感人的梵音,聽的心醉!
    《青蓮華》 是宗舜法師第一首作詞作曲的禪音樂作品,歌詞內容是根據佛教的《法華經》和《阿彌陀經》撰寫的,由全總文工團著名歌手李殊演唱。 (2014年4月21日於福州至廈門旅次)佛教音樂,也稱「梵唄」,起源於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嘗遊魚山(一作漁山,在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清揚哀婉,獨聽良久,深有體會,乃摹其音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此後以音聲做佛事,不僅深為知識分子推重,也廣受普通信眾喜愛。
  •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佛陀對他說:祖國和民族的蔭蔽,超過別的一切,你現在要消滅我的國族,我不是成了一個沒有蔭蔽的人了嗎?琉璃王聽了佛陀的話,懾於佛陀威德和當時社會輿論,遂即還軍。第二次進軍,也被佛陀勸阻住了。琉璃王第三次進軍則不顧一切,滅掉了迦毗羅衛國,屠殺了許多釋迦族的人。據經典記載說這時的佛陀是「恣容無耀,項無光明」,心中非常悲哀,頭痛多日,對祖國的淪亡深感痛心。
  • 佛教經典電影·【一輪明月】有字幕
    太虛希望弘一和他一起創建更偉大的佛教事業,如同當年弘一把西方的音樂、美術、戲劇引入中國一樣,把佛教引向世界。弘一認為兩人雖然門派不同,卻是殊途同歸。太虛推遲行期,期待弘一對閩南佛學院的頹勢有所改變。弘一偶得太虛舊作《三寶歌》,欣然為之譜曲。《三寶歌》在佛學院傳唱開來,對學僧起到教化心靈的作用,太虛深為感動。兩位大師的合作傳為千古佳話。
  • 「世間最美情郎」 寫盡世間最美情詩
    倉央嘉措:1683年生於西藏門隅一戶信奉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的農奴家庭,1682年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圓寂,他的親信弟子桑傑嘉措,為了繼續掌管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事務,秘不發喪。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佛教的母親節
    為什麼佛教經典中都是度母?《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佛升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地藏經》中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度化母親。《盂蘭盆經》目連尊者地獄救母。《父母恩重難報經》中佛在分別男女骨骼之時也重點談到報母親的恩德。為什麼經典中都是提到度化母親?
  • 靈鷲山佛教教團首座:文學家比佛家,更多添一點塵世間的淡淡愁憂
    靈鷲山佛教教團首座:文學家比佛家,更多添一點塵世間的淡淡愁憂 2020-06-29 1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可參考前章:《因果異說》);認為現實無望,唯賴終極解脫——只有「業盡涅槃」,才能永恆安樂。「行祭祀苦行者入天界,於其中輪迴;惟住於梵者能得不死。(《聖德格耶奧義書》)」他們拒絕(有形之)祭祀行為,隨同拋棄世間的一切(權利、義務、產業、身份);以「極簡」方式存活,專務冥想與禪思。
  • 禪宗目的,不是禪定|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
    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打坐等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肯定是四禪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