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和雷軍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3月30日)有媒體報導說,小米在前天推出了一款智能電飯煲。無獨有偶,就在此前不久,格力也發布了一款智能電飯煲產品。小米和格力曾在各自的產品上下注打賭,現在又不宣而戰在電飯煲這個產品上開始競爭,其結果能否如願推動所謂「新國貨」消費,並藉此推動中國的「工匠精神」,值得關注。
為什麼要造電飯煲?據說小米的雷軍和格力的董明珠都是被40多萬中國人在春節期間赴日大採購的消息刺激了。雷軍說:「初期我以為是大家迷信國外產品,後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日本的電飯鍋,發現日本電飯鍋的確做得非常好。」董明珠說:「我特別生氣『到國外買電飯煲』的事情,這個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經。我覺得很遺憾,同時也很悲哀。沒有理由中國那麼多製造企業連一個電飯煲都做不好。」
接下來,「特別生氣『到國外買電飯煲』」的董明珠先於「發現日本電飯鍋的確做得非常好」的雷軍造出了電飯煲。不過,他們兩家造出的電飯煲,能否讓董明珠消氣,能否像「日本電飯鍋的確做得非常好」,就看消費者認不認帳、埋不埋單了。
「日本電飯鍋的確做得非常好」,它究竟好在哪裡?昨天有文章介紹說,日本的電飯煲當然不是壓出個盆缽形狀、能加熱煮熟大米而已。日本的電飯煲是為把米飯做到「顆顆飽滿、香軟甘甜」而服務的。所以,日本電飯煲製造者就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據說,讓每一粒米都均勻地「喝飽」水,這是做出晶瑩、鬆軟、膨大的米飯的第一步,若此則必須使原本幹硬的米粒充分而有效地吸水。而喝飽水就是要用50度左右的熱水充分泡發,這就需要優化電飯煲初期加熱的溫度——讓水分在一個合適的溫度下充分滲入米粒,不但是「香軟」的需要,也是「甘甜」的需要,這就是「澱粉糖化」——把米中澱粉這種多糖水解到二糖階段成為麥芽糖的過程。
促進澱粉分解的酶在40度到70度時具有最好的活性,這也需要精確的溫度和時間控制。而要煮熟大米,除了高溫還得有壓力,高壓促進水分滲入米粒,讓煮出來的飯粒更加軟、糯、晶瑩;高壓還可讓米粒受熱均勻,通過水的沸騰和鍋的形狀與表面紋路讓米粒充分動起來,避免夾生。在此,高壓控制是關鍵,時間過長會影響米飯口感,過短則影響蒸發多餘水分。最後,讓米飯有彈性,還要有驟然降壓的過程……
雷軍介紹小米電飯煲
說到底,日本造的電飯煲,無非就是實現了上述要求而已。當然,做到這個「而已」,不是簡單模仿,造出一個電磁加熱(IH)的電飯煲就能做到。上述文章根據小米介紹自己產品的PPT,在肯定了「小米電飯煲的靚點還是在智能APP方面」後,分析說「從小米發布會的PPT看,小米的溫控曲線還是很粗糙的」,因為「從小米給出的圖看,似乎是沒有變壓變溫讓水沸騰攪動米粒過程。不知道是疏忽還是小米對電飯煲的理解仍在初級階段」。
「粗糙」、「初級階段」都不可怕,正如上述文章所說,「小米成立才幾年」?實際上,只要意識到問題所在,只要確立一個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以中國當代的技術整合水平和工藝水平,確實可以製造出精美的產品。而製造精美產品的過程,也是培育和培養中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過程。沒有製造精美產品的工匠情懷,沒有製造出精美產品可供消費者選擇,什麼工匠精神,都是沒有意義的白日囈語。
顯然,在中國製造方面,只有一個小米,只有一個格力是遠遠不夠的。
文章來源:光明網(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長按二維碼識別後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