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今天(9月17日)有媒體「吐槽」了幾部正在一些電視臺 「熱播」的抗日劇,將其形容為「偶像明星的加盟更像是塗脂抹粉和營銷噱頭,許多抗戰劇無論從劇情還是道具、場景甚至臺詞等,都還是一如既往的粗糙」。
上述所謂「一如既往的粗糙」,想必是指過去兩年中引起公眾普遍反感的「劇不雷人死不休」的抗日劇了。去年以前,抗日電視劇中的手榴彈炸飛機、手撕日本軍人,被輪姦抗日女一箭殺死輪姦她的一眾日本軍人、全裸美女與抗日男勇士對視敬禮……已經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抗日劇「奇葩」到了這種程度,產生了如此「不嚴肅」的社會效果,帶來的恐怕還不僅僅是對電視劇行業的差評。
正如有歷史學者指出的那樣,上述這些抗日電視劇「對於社會和青少年來說沒有任何正面作用」,「抗日劇中出現的武俠化內容從史詩角度講荒謬絕倫,此類電視劇唯一的意義就是讓中國民眾更加愚蠢」。不過,這些「讓中國民眾更加愚蠢」的抗日電視劇,其製作者卻並非因為愚蠢而弄出了這些「荒謬絕倫」的東西,而是自認為聰明地要以這些垃圾電視片去搏市場、賺大錢。
現在,為公眾所厭惡的武俠化在公眾的聲討聲中隱去,偶像化則趁著抗戰周年紀念日被推到了前臺。但是,從這些電視片「插著手,咬著牙籤,在炮火連天的大街上閒庭信步,整個就是『F4抗戰版』」的情節及其播出效果來看,抗日電視劇「讓中國民眾更加愚蠢」的社會效果與前兩年相比,並未有什麼改變。如此,抗日電視劇還真頗有不把觀眾徹底驅離銀屏不罷休的勁頭。
上一波抗日電視劇是在公眾的極度厭惡和主管機構的三令五申中退潮的。而這一波抗日電視劇之所以還能夠再登陸,顯然是借了抗戰周年紀念日的「東風」。抗日劇出現在中國的銀屏、尤其是出現在抗戰紀念日的時間段絕非不應該,也絕非不正常。人們之所以對此波抗日電視劇「吐槽」依舊,完全是因為這些抗日電視劇「一如既往的粗糙」,根本沒有吸取前一波抗日電視劇「鎩羽而歸」的教訓。
曾有抗日劇製作者對公眾的厭惡做出回應稱,抗日劇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於政治正確的限制,製作者如此拍片是「被逼」無奈,因此,雷人的不是抗日電視劇,而是輿論……這樣的回應在展露了某些抗日劇製作者的坦率和大膽的同時,也說明這些製作者本就沒想吸取什麼教訓。因為這些抗日電視劇雖然藝術粗糙,但政治正確;雖然政治正確有限制,但藝術想像無疆界……政治正確是商業收益的前提,而製作者甘願「被逼」政治正確的前提,卻正在於商業收益的強烈動機。
一般而言,就電視劇的商業屬性而言,電視劇製作者的商業收益動機並沒有什麼不良性質。反過來說,一個社會也總要確立一些政治正確原則。政治正確是社會的政治禁忌,冒犯這種禁忌的電視劇,當然有胎死腹中的危險。因此,如果某類題材的電視劇若要涉及到某個或某些政治正確原則,就必須要在藝術內容與政治正確之間實現一定程度的平衡,確保藝術表現不能違背政治正確原則。
但是,如果就此說「被逼」,雖可博得一部分同情,但「裝」的色彩也太扎眼了些。作為電視劇製作者,如果沒有能力在藝術想像與政治正確之間實現平衡,完全可以不去觸碰這樣的題材。現今社會,這樣的自由度還是存在的,何來所謂「被逼」?如果真有「被逼」,那也是被商機逼昏了頭。(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這裡是光明網微信(微信號:光明網或gmw_001),喜歡的話就點擊右上方按鈕分享給朋友吧!(如果右上方沒有顯示分享按鈕,請下載最新版微信客戶端)
更多信息請下載雲端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