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據媒體報導,浙江寧海嚴女士的女兒,在上海念大四,馬上就要保送研究生了。原本是很高興的一件事,但學校在向「學信網」推薦過程中卻發現,這個名字沒法錄入系統。怎麼辦?這段時間,嚴女士因為女兒的這個名字,被折騰得夠嗆。名字改不了,報名報不上,好不容易獲得的研究生保送名額有泡湯的風險。
嚴女士的女兒名字中的生僻字是「由頁」,用拼音、五筆輸入法,都打不出。它的繁體字:頔,倒是可以打出來的。在商務印書局出版的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裡,對「由頁(頔)」字做了解釋:美好,多用於人名。當年在落戶時,派出所在戶口本上打出了這個字。但隨後在銀行、鐵路、學信網等處卻遇到了麻煩,生活頗多不便,以至於現在讀研都有危險。
需要明確的是,生僻名字用不了,不是老百姓的錯,不能用「誰讓你用生僻字」這種話語來規訓民眾起名字的自由。從價值判斷上,當然可以作出「少用生僻字」的建議,但是,這終歸是民眾的權利。生僻字固然會造成生活上的困難,但是這種生活成本只要自願選擇就無可指摘。不應該給民眾施加在起名上「隨大流」的壓力,別具一格,是個體無可厚非的權利。而且,很多所謂生僻字,很多來自於古代典籍,在弘揚傳統文化成為重要價值寄託的當代,取自典籍的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留有一席之地,也並無不可。
需要追問的是,字典上能查到、公安系統中能打出來,在其他社會公共服務中卻遇到困難,這是誰的責任?字庫為什麼不能實現多部門的同步更新?這不能用「輸入法打不出」作為理由。說白了,多數輸入法仍是商業產品,滿足的是基本的日常需要,而公共服務顯然要對個體的特殊情況進行兜底的。因此,生僻名字衍生的種種討論,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公共服務問題。
梳理新聞可以知道,因為生僻名字而遇到困難的民眾並不少。通用字典與部門字庫,產生了較大的信息差,戶口本能上、身份證能辦,卻在其他地方受阻,這本是個不該發生的情況。字庫更新緩慢,多年未改,以至於逼得民眾紛紛改名,這本身也是「懶政」的一種形式。社會公共服務,理當想盡辦法無差別地為民眾提供服務。
對於生僻名字問題,應當有個統籌解決方案,將公安、民政與其他公共服務的系統字庫統一起來,儘量滿足公民起名字的需求,並不增加額外的負擔,或是有統一的解決方案,並保證公共領域的各系統同步。同時,社會也當形成共識,當生僻名字遇到困難時,責任並不在民眾一方。為人父母者,對照著公開出版的字典,在公安系統中記錄下了名字,到頭來坐不了飛機、上不了學,老百姓何錯之有?
今天,大數據、雲計算、人臉識別紛紛上馬,結果人的名字卻識別不了,這與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景觀並不匹配。解決這些障礙,既取決於技術難度,還在於主觀態度。
文章來源:光明網(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