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大明風華》,由朱亞文和湯唯飾演的朱瞻基和孫若微。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的形象到目前為止,讓我依然歷歷在目。
尚且不說歷史的原貌,只是從這部大劇來講,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好好的一個皇帝,卻凌厲盡致的展現出了一幅太監的形象。這是為什麼呢?朱瞻基從小和爺爺在一起,朱棣因自己的篡位,一直耿耿於懷,情緒極其不穩定,敏感多疑。同時朱高熾被二叔、三叔欺負而不動聲色,造就了他的討好型人格,和極強的表現欲。當他的內心發生衝突時,那種恐懼油然而生,令他不寒而慄。
朱瞻基通過了解事情背後的真相後,幾乎近於崩潰,面對爺爺的遺訓,以及父親被害的事實,他難以接受。不吃不喝在祠堂裡待了很多天,之後性情大變,從而戰勝了內心的恐懼。
朱瞻基說出:「我不怕你了,我和我自己,講和了。」相信那時他是釋然的,也是輕鬆的。
當我在接各類的諮詢中,諮詢者經常表述:
「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說一些很傷人的話語,說完以後死也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哪怕心裡已經說了幾萬次的對不起。」
對很多人來說,最頭疼的事情,莫過於生活中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害到別人的同時,自己的內心也承受著後悔和內疚的煎熬。
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這樣的狀態時有發生,
一位小學二年級的媽媽表述,「當我看見孩子沒有按照我的意願的時候,我總是控制不自己情緒,情緒上來時,我甚至會打他。我兒子總是說,我都多大了,你還打我。」
這位媽媽,在諮詢的過程中,一直在哭著表述著,自己的經歷。她一方面覺得自己不應該打孩子,但另方面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那麼該怎麼來應對這個問題呢?在這裡,分享3個小技巧。
1. 識別你心中的「情感觸發器」
有時候,我們經常為一件很小,或者很普通的事而大動肝火。這看起來很奇怪,但並非如此。
一般來說,過度的情緒反應和特定的經歷有關,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化解這種情緒,積累下來後很容易形成心結,以至於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我們的心結被觸發,導致情緒的失控。這就是情緒觸發器。
如果我們會因為對方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表情或者一個行為就暴跳如雷、怒不可遏,這很可能是因為對方觸發了我們內心的某種情結,勾起了我們童年或者成長過程中的痛苦經歷與情緒。
這時,要及時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歸咎於他人,對方的言行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讓你「爆炸」的,是自己內心儲存已久的炸藥而已。
同時,試著對這些久未放下的情結多一些反思和疏解。
只有這些情緒被提前釋放和化解了,引爆自己情緒的炸藥才會真正地熄滅。
2. 人的選擇需要預測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在一件事上衝動發昏,做出事後讓自己後悔不已的決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對這件事的後果從未認真考慮過。
比如開車,老司機和新手司機相比較的話,前者未必會比後者開車的速度更快,但前者一定會比後者更穩健,即使面對有人變道加塞等討厭的行為,也會更沉穩一些。
原因就是,老司機們知道魯莽駕駛的危害,對一念之間的衝動會造成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有清醒的認識和認知。
所以,當你能明確地預測在什麼情況下的,什麼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時,這種對結果的敬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並有助於做出更理智的決策或行為。
3. 為自己制定備忘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多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和審視的話,內心才會獲得成長,人生才會更精彩。
怎麼樣去審視呢?有一個辦法是,及時總結自己經歷過的經驗教訓,制定自己的備忘錄。
比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如下備忘錄:當你生氣、憤怒、害怕或受傷時:
不要輕易做決定,試著放鬆心情,讓自己平靜下來,直至恢復理智;
衝動時,問自己兩個問題:「這種情緒,主要是對方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我這樣做後,是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是讓問題變得更糟?」等等。
這個備忘錄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不斷調整,不斷豐富。
一路積累下來,你會發現,不僅自己處理情緒問題更加沉著,內心也會變得更加成熟。
總之,負面情緒固然讓我們痛苦,並且長久地影響我們,但它並非不可掌控。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情緒這個窗口,深入的探索自己的內心,不斷的和自己心裡的陰影和解,那麼,負面情緒就可以轉化成我們成長和成熟的能量。
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怎樣認識它,以及怎樣應對它。
你也經常面對情緒問題嗎?我是心理諮詢師王美娟,我在天津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