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由著名導演張挺執導的古裝劇《大明風華》,其之所以能夠一面世就受到很多觀眾的追捧,相信除了演員精湛的演技和緊湊的劇情以外,那個跟畫像極為神似的明太祖朱元璋角色形象也絕對貢獻出了不少的功勞。從而讓很多觀眾進入了誤區,誤以為《大明風華》就是依據「正史」拍攝的。甚至還誤以為正史上的「胡善祥」就真的是一個「心機女」。然而事實上,正史中的胡善祥全然不是這個模樣。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的肖像畫版本極多,也各不相像,但是最廣為人知的其實也只有兩個版本,一個和藹可親,器宇不凡,身著黃袍彰顯皇家威嚴之氣,白色鬍鬚更是根根可數。至於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版本,則是一副下巴奇長、耳朵肥大的「大長臉」模樣,屬實有著雲泥之別。
但是由於這兩個版本都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一路流傳下來的,且均有史實記載。從而也就讓明太祖朱元璋的真正樣貌一直都撲朔迷離,為世人所爭議。
諸如明朝張瀚所著的《松窗夢語·卷六》中所寫,"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其意所指赫然正是身著黃袍的那幅。而明代張萱所著的《疑耀》則稱"先大夫令滇時,從黔國邸中模高皇御容,龍形虯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顯然又是極為貼近「大長臉」那幅。
而《大明風華》所選用的畫像版本,儼然就是後者,再加上劇中還有很多劇情以及人物的形象特徵在正史中也均有所記載,就好比明仁宗朱高熾的「肥胖多病」,漢王朱高煦「意圖造反」、以及錦衣衛詔獄、飛魚服等等。
如此一來,這撲朔迷離的結果也就直接導致很多人都誤以為《大明風華》就真的是依據正史拍攝的,這點相信大家在《大明風華》的「彈幕」中也能看出一二。以至於很多人在《大明風華》劇情進展的前期就已經留下了一個「依據正史」拍攝的主觀印象。
但是縱觀《大明風華》,其後續的劇情走向卻全然不是這麼回事,很多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甚至時間點都與正史記載大相逕庭,就拿筆者今天想寫的「胡善祥」為例吧。
01《大明風華》中的「胡善祥」是「心機女」
先說「胡善祥」的出身,在《大明風華》的第一集劇情中,就明確點明了「胡善祥」與劇中的女主角「孫若微」是「親兄妹」,不過「胡善祥」因為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被明成祖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所救,從而與「孫若微」分別。
繼而又被朱高熾給送到了宮正司女官「胡尚儀」那裡,讓胡尚儀代為撫養。兩兄妹也就此被分開,各自開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兩兄妹又再次重聚,「胡善祥」在這期間更是想方設法的爬上了女官高位,甚至還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博得了時任「太子妃」的張氏信任,為以後參選「秀女」埋下了伏筆。
這還不算完,胡善祥更是跑到了漢王朱高煦那裡,讓朱高煦去推薦自己參選「秀女」,也正是這次事件,導致後續冊封「太孫妃」之時,皇太孫「朱瞻基」被迫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選他的愛人「孫若微」為太孫妃,也就相當於是駁了「朱高煦」的面子,再加上時值明成祖朱棣準備御駕親徵之際,正是需要朱高煦支持的時候,所以這「太孫妃」之位,無論如何也就只能是給「胡善祥」。
繼而劇情發展到了第三十六集,時值朱棣駕崩,漢王朱高煦更是準備直接在靈前發難,雖然最後並未成功施行,但朱瞻基卻也是下了殺心,帶著殺手夜闖漢王府,殊不知此時的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早已帶著「胡善祥」給的關防逃出城了,又為後續朱高煦的造反埋下了一個伏筆。
而胡善祥自身,亦是在劇情發展到第四十五集之時,因為偷取關防協助朱高煦造反的事情敗露,她又體弱多病,沒有給明宣宗朱瞻基生下皇子,所以被廢除了皇后的身份。
相信大家從上文不難看出,在《大明風華》的劇情中,胡善祥儼然是和「朱高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直接參與到了「朱高煦謀反」的政治事件當中。而且其「行事風格」頗有不擇手段只為保證自己利益的「心機女」風範。
繼而又受劇情前期所留下的《大明風華》是依據「正史」拍攝的主觀印象影響,以至於許多觀眾還將正史中的「胡皇后」被廢一事跟「朱高煦」謀反的事件歸結到了一起。得出了一個胡皇后被廢是因為勾結朱高煦意圖謀反,且沒有為朱瞻基生下兒子的錯誤結論。
甚至還為此翻出了史書記載,「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明史·后妃》
畢竟歷史上早就有因無子而被廢後的先例,好比如漢景帝劉啟的第一任皇后「孝景薄皇后薄氏」,其被廢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為漢景帝劉啟生下子嗣。
再加上胡善祥又在劇中協助朱高煦出逃,雖未直接參與,但也相當於間接地給朱高煦造反創造了機會,而家醜不可外揚,朱瞻基又不太喜歡胡善祥,那麼朱瞻基廢后也就無可厚非了。
02胡善祥皇后之位並非「被廢」
如果這麼看的話,確實有那麼點合情合理的意思,可問題是同樣有資料能夠表明「胡皇后」壓根就不是被廢的呀,而是自己主動「退位」的。
雖然《明史》也是正史,但《明史》卻是在清朝乾隆皇帝執政時期,於乾隆四年(1739年)才正式定稿,這個時候的明朝已經滅亡了,且正是亡於清朝之手,所以難免就會有抹黑「明朝」的嫌疑。這個道理應該是沒錯的吧?
畢竟不管怎麼說,清朝作為明朝的競爭對手,如果一味地誇明朝,那不就相當於在抹黑自己嗎,又如何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呢?所以於情於理,清朝都不會去主動誇明朝的。
而據明朝文學家「沈德符」所著的《萬曆野獲編·卷三》中記載,「至三年十一月,以無子多病,表請閒居,而孝恭孫後代其位」,儼然說的是「胡善祥」主動找明宣宗朱瞻基上表退位。
就連「胡善祥墓志銘」上亦是同樣記載著胡善祥「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居常服食侍從澹如也。後以無嗣多疾,上表請避位,從之。」——《胡善祥墓志銘》
所謂「上表」,也就是「上奏章」、「提交奏章」的意思,而不是明宣宗朱瞻基「表示」讓胡善祥避位,這也就意味著確實是「胡善祥」主動提出的「退位」要求。
所以,「廢后」與「被廢後」,雖然只有一字之差,表明的結果也相同,但是其意思卻完全不一樣,正應了筆者前面所說的,清朝官方顯然是想憑藉「文字遊戲」來達到抹黑「明朝統治者」的目的。將「明宣宗朱瞻基」給放在了不仁不義的那一面。
03真正的胡善祥並非「心機女」,也沒機會接觸「朱高煦」
如若再結合胡善祥那「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的性格特點,同樣能夠表明真正的「胡善祥」其實就是一個天性善良的「單純女子」,「心機女」爾虞我詐的事情顯然是做不出來的。——《胡善祥墓志銘》
而且從史料中也能看出,「胡善祥」的父親「胡榮」雖說在洪武年間曾任「錦衣衛百戶」,為明太祖朱元璋之爪牙,但卻「立心仁厚,處事詳雅,人謂有長者風」,而且在永樂初年「靖難之役」爆發後,直接就帶著胡善祥「北還」回山東老家去了。——《胡善祥墓志銘》
根本就沒有朱高熾讓女官「胡尚儀」撫養「胡善祥」這檔子事。那麼「胡善祥」在劇情中勾心鬥角,一切只為自己利益著想的「心機女」形象自然也就不成立,至於她協助朱高煦謀反的事情,顯然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因為自永樂十五年,胡善祥以「秀女」的身份入宮參選「太孫妃」之時,其實是「臺官奏,後星直魯也。命太監黃琰馳驛至魯,後與選焉。先是獨居小樓,旦日啟戶,有紅白氣自戶出,彌月不散,裡閭聚觀以為奇瑞,已而果驗。」——《胡善祥墓志銘》
換言之,以明朝宮廷那森嚴的守衛,以及明朝宮廷對胡善祥的關注程度來看,胡善祥顯然是沒有機會直接接觸到漢王朱高煦的,那麼勢單力孤的胡善祥又該如何協助朱高煦謀反呢?
而且,從這些史料中也能看出,《大明風華》劇情中「孫若微」的「出身」,其實跟歷史上真正的「胡善祥」出身極為相似,都是來自於「魯」,也就是今「山東」一帶。
04《大明風華》劇組為了襯託「孫若微」而造就「胡善祥」的人設
這也就意味著《大明風華》劇組其實是為了襯託「孫若微」的人設形象,這才將歷史上有關「胡善祥」的正面形象給剝離且賦予給了「孫若微」。
同時為了突出「孫若微」的形象,又在使用了一系列的藝術渲染後給我們觀眾虛擬出了一個「胡善祥」,否則單憑「胡善祥」那「單純善良」的性格,豈不就意味著「孫若微」才是一個爭搶皇后之位的「反派」嗎?
那這《大明風華》的劇情可就沒法演了,畢竟《大明風華》劇組的意圖,主要就是想突出「孫若微歷經五帝六朝的故事」不是嗎?
05結束語
簡而言之,《大明風華》其實就是一部披著「歷史外衣」的「架空題材」古裝劇,並非正史。雖然很多人物形象以及事件都跟真正的歷史有所關聯,但事實真相卻全然不同。
而且朱瞻基廢后的事件也跟「朱高煦」意圖謀反的事件沒有任何的瓜葛,完全就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事件,只不過為了豐富劇情,讓劇情邏輯變得更為通順、合理,故而《大明風華》劇組才強行將兩個事件給結合到了一起,成了我們眼中所看到的模樣。
所以,我們在觀劇之時只需要手拿爆米花,看看熱鬧,吸收《大明風華》所想要表達的正能量就好,娛樂而已,切莫當真!
否則若是真的把這部劇當成了正史去看待,甚至還煞有介事的對其加以分析。認為「胡善祥」真的是因為協助朱高煦造反,而且還沒給明宣宗朱瞻基生下兒子,所以才導致她被「廢后」。那真正的「胡善祥」又該蒙受何等的「冤屈」呢?
正如明宣宗朱瞻基所說,「皇后自罹多病,不能承饋祀。重以無子,懷謙退,上表請閒。朕念伉儷重,屢拒不納。而後懇再三,不得已已從所請矣。夫因其謙德而遂尊之,禮也。其稱號、服食、侍從悉仍舊不改如敕」,顯然這才是胡善祥被廢的真正原因。——《勝朝彤史拾遺記》
因此,平心而論,胡善祥跟明宣宗朱瞻基的感情應該還是挺好的,只不過由於始終生不下兒子,又體弱多病,這才讓善良的胡善祥深感愧疚,決定放棄這「皇后之位」,「退居長樂宮,事黃老清靜之說。」——《胡善祥墓志銘》
【end】(ps:本文系百家號「金芒計劃」獨家籤約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