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皇帝」與「大明風華」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剛剛結束播映的《大明風華》把明朝開國以來的靖難之役、五徵漠北、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等重大事件,與皇室成員間的恩怨情仇穿插在一起,精彩紛呈,不少網友評論說「了解到不一樣的大明」。不過,影視劇畢竟有演繹成分,《大明風華》也不例外。

  在劇中,朱亞文扮演的朱瞻基不但會「撩妹」,而且能徵善戰,在皇位爭奪中戰勝了兩位叔叔。「朱瞻基」的精彩表現吸粉無數,不少人表示「朱瞻基」死後,就不想再看後邊的劇集了。不過,歷史上的朱瞻基和劇中人物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真實的朱瞻基文武雙全,上馬能戰,15歲時就跟著永樂帝遠徵蒙古;下馬能治,「仁宣之治」是明朝三大盛世之一;並沒有像劇中那樣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兩位皇叔。除此之外,朱瞻基文才出眾,和宋徽宗一樣,是一位藝術皇帝,他在書畫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現在還有眾多作品被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外一些博物館收藏。

  而在北京保衛戰中登上皇位的朱祁鈺,並非太妃胡善祥所生,他的生母其實是吳妃。當然了,劇中把胡善祥和孫若微設定為建文朝忠臣的女兒,有姐妹之情等,也是演繹。

  朱瞻基:

  書畫成就可比肩宋徽宗

  提起中國古代的藝術皇帝,宋徽宗趙佶當仁不讓。趙佶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趙佶的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在藝術人才上,趙佶還培養了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著名書畫家。如果沒有「靖康之恥」,宋徽宗留給後世的印象應該以其對北宋文化發展的貢獻為主。

  到了明朝,明宣宗朱瞻基是可與宋徽宗趙佶比肩的書畫大家。朱瞻基是明朝帝王中比較有作為的一位,性格活躍,修養深厚,他在位期間,宮廷文化藝術呈現出繁榮興盛的面貌。他自己在文化上的造詣也很深,長於詩歌文賦,精於繪畫。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藏品眾多,其中有一把山水人物扇很特別,可能是傳世摺扇中形體最大的工藝美術佳作,縱58釐米,橫151釐米。在這把摺扇上作畫的,正是朱瞻基。

  古代的文人墨客不僅喜歡用摺扇,並且樂於在扇面上作畫賞玩,風雅至極。唐伯虎、文徴明、鄭板橋等都有傳世的扇面作品,而朱瞻基的這把摺扇是目前流傳下來較佳的扇面作品。扇面上是朱瞻基自繪的《松下讀書圖》。畫面當中有一棵古松,松葉蒼翠、松幹遒勁,一位文士衣著隨意,盤腿倚於樹下,面前是一本攤開的書卷,在他身旁有一紅衣書童。溪水潺潺流過,幽靜中營造出一份愜意。

  在這件作品中,朱瞻基不落前人窠臼,沒有像其他畫家那樣為人物設計一個捧書細讀的姿態,而只是在文士的面前擺放一張素紙。文士悠遠深邃的目光也沒有落在素紙上,而是專心地凝視著崖石旁緩緩流淌著的溪水。扇面款署:「宣德二年武英殿御筆」,鈐「武英殿寶」。所繪筆法筆墨簡潔,清潤活潑,設色明快秀雅,不失為朱瞻基系列書畫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武侯高臥圖》是朱瞻基賜予大臣陳瑄的御作。當時陳瑄已六十有餘,宣宗賜畫給他的目的是激勵他效法前賢,為國鞠躬盡瘁。作品描繪的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的形象。修竹叢下,諸葛亮袒胸露懷,頭枕書匣,躺臥於草地上,神態安逸。整幅構圖飽滿,線條洗鍊流暢,背景畫竹林一片,筆墨瀟灑,顯示出相當高的繪畫技巧。

  此外,朱瞻基的《壽星圖》、《行書新春等詩翰》、《秋塘群鷺圖》、《花下狸奴圖軸》、《壺中富貴圖》、《戲猿圖》等書畫佳作也流傳於世。《萬曆野獲編》之「宣宗御筆」稱他的書法「學顏清臣,而微帶沈度姿態」,他的行楷清麗瀟灑中帶些皇室的雍容之氣。

  在治國上,朱瞻基統治的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史學家對明初盛世有兩種稱謂,一曰「永宣(永樂、宣德)盛世」,一曰「仁宣(仁宗、宣宗)之治」,無論哪種說法,宣宗都毫無愧色地位列其中。總之,宣德一朝是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又一盛世局面。

  當然,生於帝皇家的朱瞻基之所以上馬能武,下馬能文,與其爺爺朱棣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正式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並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多次指示要盡心竭力地教育。同時,明成祖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徵漠北之戰,他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嫻於武事、富於膽略有很大的幫助。

  每次遠徵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他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做一位愛民的好皇帝,這種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當然,朱瞻基與其兩位皇叔叔侄相殘經常被文人指謫。封建社會皇室內鬥甚多,唐朝有玄武門之變,明朝有靖難之役,清朝有雍正與諸兄弟之爭……不過,《大明風華》中,朱瞻基未登皇位前就處心積慮地想除掉兩位叔叔,顯然有演繹成分。

  漢王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他自幼就性情兇悍。朱棣起兵靖難時,朱高煦隨軍出徵,他狂悍鬥狠的性格終於有了發洩之處,在戰爭中經常作為前鋒。朱棣兵敗東昌(今山東聊城)時,大將張玉戰死,朱棣差點成為俘虜。朱高煦率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救出了朱棣,扭轉了戰局,取得了勝利。屢立戰功的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尤其是父親的那句「世子常常生病」的暗示,使他萌生了取代長兄朱高熾以繼承帝位的野心。但是,朱棣即位後,認為長子朱高熾仁厚賢明且又沒有任何過失,相比之下,朱高煦過失太多,實在令人放心不下,因此還是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讓其去雲南就藩。大失所望的朱高煦對此極為不滿,說:「我有什麼錯,讓我去萬裡之外?」因此一再拖延,不願到雲南就封藩國。後來跟隨成祖朱棣巡視北京,朱高煦乘機力請和其子歸居南京,對兒子狠不下心的成祖朱棣只好答應。

  朱高煦自負勇武,又常跟隨成祖左右,便多次挑撥是非,陷害太子,致使支持太子的解縉冤死、黃淮入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他卻託故留侍,不願前往。成祖漸漸疑心他有奪嫡之意,下詔催他就藩。朱高煦還是不肯動身,並私自挑選衛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擊殺兵馬指揮徐野驢,僭用御用車馬器物。受到成祖朱棣的責備。因此,《大明風華》中朱棣病逝前,要把皇位交給朱高煦的劇情,顯然是演繹。

  朱高煦謀皇位釀禍端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成祖朱棣返回南京,得悉朱高煦不法數十事,對其嚴加申斥,剝奪了他的親王冠服,將其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廢其為庶人。一向被弟弟算計陷害的太子朱高熾果然是個仁厚之人,他念及兄弟之情,涕泣力救,極力請求父親寬恕朱高煦。深深為太子的未來擔憂的成祖朱棣說:「我是在為你計謀大事,不得不去割你的禍患。你卻養虎為自己所患!現在我削去他護衛,並安置在山東樂安州。那離北京很近,一旦聽聞有變,朝夕就可以捉拿他了。」朱高煦被赦免抵達樂安後,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對父兄非常仇恨,於是更加著急地策劃謀反,太子朱高熾多次寫信勸戒,他始終執迷不悟。

  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韃靼的回軍途中病逝於榆木川。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漢王朱高煦之子朱瞻圻當時正在北京,窺視朝廷舉動,朱高煦也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仁宗知道逆謀後,在同年八月,將朱高煦召回京城進行安撫,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仍命他返回樂安,還將他的長子封為世子,其餘兒子均封為郡王。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但由於行動倉促,沒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是為明宣宗。宣宗對兩位嫡親叔叔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表示敬重,對他們的賞賜往往厚於其他王府。七月,朱高煦陳奏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對侍臣說:「永樂年間,皇祖(朱棣)經常對皇考(朱高熾)和我說,這個叔叔有異心,宜防備著他。然而父親對待他非常好。像今天所說的話,果然是出自真誠,則是過去想法已經革除了,不得不順從啊。」於是命有關官員將其建議予以執行,並覆信表示感謝他。此後,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請求,宣宗都按照他的意見一一照辦,朱高煦卻認為宣宗軟弱無能,於是更加驕橫狂妄。

  到了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久蓄逆謀的朱高煦終於起兵造反。但朱高煦的反叛純屬為了一己之利的孟浪之舉,在軍民中缺乏響應的基礎。宣宗所派的徵討大軍剛剛兵臨城下,城內叛軍就都想抓住朱高煦獻給宣宗。實際上是個政治庸才的朱高煦無奈投降。宣宗赦免城中守軍之罪,改樂安州為武定州。返回北京後,宣宗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歸極門附近,「在六科廊後,此門之西南礓磜之下」(劉若愚《酌中記》)的館舍中,並頗有諷刺意味地稱之為「逍遙城」。還親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亂一事編寫成《東徵記》,昭示群臣。逆黨王斌等人伏誅,同謀伏誅者六百四十餘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而被處死或戍邊的計一千五百餘人,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計七百二十人。

  三年後的某一天,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伸腳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朱瞻垣隨後也全都被殺。

  有民間傳說,朱高煦和其子的屍骸都被葬在西郊金山之陰(山北)。由於朱高煦曾是漢王,其葬地本應稱為漢王府,後因這裡葬的還有其子朱瞻垐、朱瞻域、朱瞻埣、朱瞻墿、朱瞻垣等人,故稱漢王家族的墓府,簡稱漢家府。後人不熟悉這段歷史,將漢家府錯寫成韓家府。該村在清代尚不見記載。1932年《北平市自治區坊所屬街巷村裡名稱錄》中才首次出現「韓家府」的地名。1996年《北京市海澱區地名錄》將韓家府併入董四墓街詞條中,韓家府地名從此消失了。

  胡善祥與孫若微演繹太多

  胡善祥與孫若微這兩位明宣宗朱瞻基一前一後冊立的皇后,在《大明風華》中被設定為一對姐妹,並且是建文朝忠臣景清的女兒,與朱棣有殺父之仇。這卻與史實不符,在入宮以前,她們是沒有交集的。

  胡皇后名善祥,山東濟寧人,生於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四月初十,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孫皇后名若微,山東鄒平人,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這兩位年齡相仿的皇后,胡皇后冊立在前,而入宮卻是孫若微在先。按《明史》記載,胡善祥於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冊為皇太孫妃,成為朱瞻基的嫡妻。正史記事往往過於疏略,忽略了很多內情,從而導致前後因果不太明晰。而在《勝朝彤史拾遺記》中,則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比較清楚:原來在永樂初年,彭城伯夫人偶然在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官舍見到他的容貌姣美白皙而且聰明可人的女兒,非常惹老夫人的喜愛。彭城伯夫人是明仁宗的嶽母,永樂八年,她借著永樂皇帝要為太孫擇配的因由,便把年僅十歲的孫若微推薦入宮,成了大明第一家庭的小童養媳,在宮中生活了七年之久,與朱瞻基青梅竹馬,自幼為伴。所以,《大明風華》中朱瞻基碰到「仇家」之女,然後「撩妹」成功的劇情,純屬演繹。

  到了永樂十五年,朱棣正式下詔為皇太孫朱瞻基選聘太孫妃。在洪武年間以才色選為女官,此時正任「尚宮」(高品位女官)的胡善圍(胡善祥的長姐,就是劇中胡尚儀的原型)大概是施加了一些影響,司天監奏稱應天象,皇太孫妃應在「濟河間」(魯地)尋求。最終,後入宮的胡善祥因「合法相」而被冊立為皇太孫妃,而孫若微只能冊為太孫嬪。作為公公的明仁宗朱高熾是知道內情的,所以他即位後,特賜孫若微與胡善祥一樣穿太子妃的冠服。宣宗即位後,胡善祥被立為皇后,孫氏被冊立為貴妃。按照舊時的宮廷禮制,皇后冊封后賜金冊寶(印),貴妃以下有冊無寶,但宣宗特地為孫氏破格,制金寶賜予孫氏。自幼在宮中成長的孫氏心機很重,她並不甘心,一直在伺機奪取皇后之位。所以,她不像劇中塑造的那樣品性正直。

  胡善祥雖容貌出眾、性情賢淑,但對宣宗熱衷的遊幸活動,時常規諷勸諫,毫無媚順之態,這本是一個皇后的本分,卻招致了宣宗的不悅,加上孫氏的挑撥,帝後間有了嫌隙。胡善祥生了順德、永清兩位公主,卻始終沒有生育皇子,這也給了孫氏可乘之機。宣德二年(1427年),孫貴妃喜生龍子。宣宗對孫氏眷寵益重,還聽信她的讒言,逼胡後辭位。

  身為皇后的胡氏,一無子,二有病,三不為宣宗寵信。第二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她只能遵旨,成為明朝第一個被廢的皇后,從此退居長安宮,奉黃老,為仙姑。孫氏則「母以子貴」,被冊封為皇后。廢后胡氏在失意與絕望中做了十五年的「仙姑」。胡皇后無過被廢,令人十分同情,宣宗多年後也只是表示出些許歉疚之意,自解稱「此朕少年事」,但並不改過。

  宣宗的母親張太后十分同情這位兒媳,為了不讓她感到過於孤寂,常把她召到自己的寢宮清寧宮居住,內廷的朝宴,也讓她居孫皇后的上首,搞得孫皇后心中很是怏怏。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在祭奠時,胡善祥被列名妃嬪中,不能再與孫太后同列。胡善祥痛哭不已,一年多後就在寂寞中了結此生,諡為「靜慈仙師」,僅僅以嬪御禮草草葬於金山。明朝有「陵山之祭」的制度,凡皇家成員入葬啟土,都要祭告山神。胡廢后入葬時,「以營建靜慈仙師墳園畢,遣官告謝金山之神」(《明英宗實錄》),足見初建的「靜慈仙師墳」等級不會高。

  朱祁鈺的生母是吳氏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將胡善祥設定為明代宗朱祁鈺的生母,這也是不合史實的,其實劇中胡善祥的經歷更接近於代宗的生母榮思賢妃吳氏。

  這位吳賢妃在《明史》中的記載很是簡略,僅寥寥數語:「吳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為太子時,選入宮。宣德三年(1428年)封為賢妃。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復闢,復稱宣廟賢妃。成化中薨。」朱祁鈺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初三日,很顯然,吳氏的被封為賢妃與她為宣宗生下子嗣有關。

  也有文獻記載,吳氏常年居住在宮外,宣宗也很疼愛吳氏母子。但直到朱祁鈺出生數年後的宣德八年(1433年),吳氏母子才得以入居宮中,這就令人疑竇重重。如果是按《明史》記載的那樣,吳氏既然在早年就入侍宣宗,那麼在宣宗即位後入宮受封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卻為何常年不得居於宮中呢?這其中又有著什麼樣的隱情呢?

  明朝遺民査繼佐的《罪惟錄》一書有不同的說法。書中稱,吳氏本是宣宗的叔父漢王朱高煦府中的一位侍女。宣宗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亂後,漢王府邸中的女眷按制度被全部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邂逅了吳氏,被她的美貌與聰慧所打動,令她陪伴直到北京。回京後,宣宗將她安排在一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按封建禮法,吳氏這樣的罪臣女眷成為皇妃是有礙皇室尊嚴的,為免遭非議,宣宗只好讓吳氏母子常年居於宮外。直到生病時,宣宗才吐露實情,告訴張太后:「更一哥哥(在)陳符(宣宗的親信太監)家,急呼來。」於是太后「遂取其母子入宮,帝抱持哭」。人之將死,宣宗才選擇讓母親知道自己有個「私生子」的秘密,託孤母親,同時心懷歉疚,抱兒痛哭,情狀感人。此情此景,也讓張太后放下芥蒂,接納了二人。

  宣德十年,宣宗去世,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鎮繼承皇位,是為明英宗。宣德十年二月辛亥日這天,英宗封自己唯一的弟弟祁鈺為郕王,並在京城修建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代宗朱祁鈺即位後,吳氏母憑子貴,得以和孫太后並尊為皇太后。奪門之變英宗朱祁鎮復位後,吳太后被降稱宣廟賢妃。天順五年十二月,吳賢妃去世,被葬於金山,1998年,墓在景泰陵南邊不遠的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西山管理處院內被發現,出土有《榮思賢妃壙志》等文物。

  孫皇后在正統年間被尊為皇太后。土木堡之變後,她批准群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的建議,穩定了形勢,化解了危機,被加尊號「上聖皇太后」。景泰八年(1457年)孫太后又支持石亨等朝臣發動「奪門之變」,擁戴英宗復位。英宗復位後,上孫太后徽號為「聖烈慈壽皇太后」,明代後宮的徽號自此始。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日,身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六朝的孫太后崩逝。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與明宣宗合葬於明十三陵的景陵。

  ▌王密林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劇情介紹 大明風華是哪個皇帝
    《大明風華》是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吳越、梁冠華領銜主演的古裝劇。然而電視劇播完後,發現很多人沒看懂大明風華,下面小編就簡要總結一下《大明風華》的劇情。  大明風華劇情介紹  《大明風華》講述了明永樂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成祖朱棣滿門抄斬,長女蔓姝為孫忠所救,化名孫若微收養家中
  • 《大明風華》:朱祁鎮從皇帝、俘虜、囚徒再到皇帝,不改昏君本色
    《大明風華》基本接近了尾聲,該劇作為一部戲說歷史劇,有很多地方為了劇情需要進行了歷史的篡改,我們來還原一下史書中的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他經歷了從皇帝到俘虜再到囚徒最終再回到皇帝的寶座。在我國歷史上他是獨一份。
  • 皇帝駕崩數量最多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五代皇帝性格大盤點
    《大明風華》是去年一個比較火爆的網劇,被譽為近幾年最良心的明朝電視劇,負面影響也很多,什麼開頭王炸,後面爛尾,但總的來說還是一部比較良心的電視劇。今天咱不說《大明風華》裡的具體劇情,就說說他最有特色的地方——皇帝駕崩數量最多的一部電視劇,從明太祖崩到明宣宗,堪稱歷史之最了,今咱就盤點一下《大明風華》裡五大駕崩皇帝性格大盤點。
  • 皇帝駕崩數量最多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五代皇帝性格大盤點
    《大明風華》是去年一個比較火爆的網劇,被譽為近幾年最良心的明朝電視劇,負面影響也很多,什麼開頭王炸,後面爛尾,但總的來說還是一部比較良心的電視劇。 今天咱不說《大明風華》裡的具體劇情,就說說他最有特色的地方——皇帝駕崩數量最多的一部電視劇,從明太祖崩到明宣宗,堪稱歷史之最了,今咱就盤點一下《大明風華》裡五大駕崩皇帝性格大盤點。
  • 《大明風華》大結局了,朱祁鎮後來皇帝當得怎麼樣?
    春節之前,《大明風華》也全劇終了。
  • 《大明風華之朱亞文》-蟋蟀皇帝
    最近《大明風華》電視劇很火,其中男神朱亞文飾演的明宣宗可謂演技在線,頗有老戲骨風採,其實歷史中的明宣宗一生雖短,可是政績斐然,趣事頗多。為何被黑成蟋蟀皇帝(篇尾有解析)「朱瞻基還沒動幾下,就累得氣喘籲籲。
  • 電視劇《清平樂》中,大宋皇帝趙禎與大明風華的朱瞻基誰更渣?
    註:本文是根據電視劇《清平樂》與《大明風華》中的人物進行分析的哦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蜜姐終於可以躲過,清朝那些頭頂亮得發光的光頭男主啦,還有那些穿得花花綠綠的女主了。好像清朝電視劇的男主也是穿得花紅柳綠的樣子.......呃......
  • 大明風華:朱祁鎮領兵親徵,若微跪拜送行:恭送大明正統皇帝親徵!
    大家好,我是您身邊的影視小使者小握,我又來給大家分享我的原創文章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內容,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湯唯、朱亞文、張藝興等領銜主演的大型古裝歷史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朱瞻基為了穩定江山,也為了給自己新帝登基立威,決定帶著手下將士們去教訓教訓一再侵犯中原的馬哈木,雖然戰況兇險
  • 太子直呼皇帝為爹,《大明風華》不用「父皇」二字,是對的嗎?
    他就是朱高熾,朱棣的大兒子,《大明風華》中的皇太子。可在《大明風華》之中,朱高熾對著自己的老子,為何叫爹呢?其實這並不是編劇的鍋。 我們轉頭看看今天討論的主題《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的歷史背景是在明朝初年,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平民上位,以前還當過乞丐當過和尚,骨血之中肯定帶有平頭百姓的教育。所以子孫後代稱呼「父皇」為爹爹,也是有道理的。
  • 《大明風華》圓滿收官,古裝歷史劇的一次大膽創新
    九個大歷史事件貫穿了五位皇帝的命運,除此之外,人物角色就能在其中有很大發揮空間。《大明風華》作為講述歷史群像故事的文本,沒有刻板地從既有印象出發,反而深刻而平等地討論歷史角色人性的內驅力,找到他們身上更符合「人」的那一面,用邏輯和人物關係去滲透、織就成一個立體的角色。所以說很多時候,歷史角色所發之言,是符合其歷史背景與預設人性雙重邏輯的。
  • 追劇《大明風華》
    但這次的春節假期真的太適合追劇了,而且,明代的皇帝個個都那麼傳奇,有看點。當有一部以明代為背景的劇<<大明風華>>擺在我面前,我無法拒絕。湯唯也是我喜歡的女演員,她演的電影都值得一看,所以我義無反顧的追了。 劇中湯唯的造型讓我大跌眼鏡,這造型,把湯美女的缺陷全部顯露出來,怎麼看怎麼覺得彆扭,再拿個佛塵活脫脫就一道姑。
  • 《大明風華》背後的真實歷史
    最近,一部以明朝初年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在各大視頻平臺熱播。該劇故事情節、臺詞和服裝造型讓人耳目一新,但在歷史史實方面存在硬傷,有失考據。勝負顛倒的永樂親徵《大明風華》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徵蒙古部落是重點劇情之一。
  • 大明風華孫若薇一生歷經六代皇帝 放眼歷史無人可及
    目前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明風華》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使以前一直很少有人關注和問津的明朝歷史成為坊間的熱點。相信這亦是很多追劇的朋友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而做為電視文藝作品的《大明風華》,其情節和演員的演繹水平反倒退居其次,電視劇中所展現的一些有很強歷史基因的畫面成為不少觀眾欲一探究竟的看點。實事求是地說,縱然《大明風華》在情節的鋪設和人物的設置上與歷史有些出入,但基本上還是遵照歷史真實的脈絡來推進的。所以說,更確切地說,《大明風華》是一部歷史大劇,和之前一度風行的清宮劇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 《大明風華》:宏偉敘事背景下的平民趣味追求
    原標題:《大明風華》:宏偉敘事背景下的平民趣味追求   由張挺擔任編劇兼導演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從永樂至天順年間展開敘事,其間從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到朱祁鎮、朱祁鈺,記錄了明代5位皇帝6次帝位更迭的宏大歷史。然而正是這樣一部表現帝王之家的電視劇,編導為了贏得觀眾的青睞,借鑑了古希臘戲劇的創作手法,以大眾的審美需求為原點創作本劇。   用尋常人家的視角表現大明皇家的家庭故事。《大明風華》是一部題材恢弘的歷史正劇。
  • 《大明風華》:皇室日常「搞笑一家人」
    作為今年屈指可數得以在衛視黃金檔播出的古裝劇,《大明風華》備受矚目。開播CSM59城收視率高達1.92%,這是今年電視劇首播的收視新高,雖然該劇口碑並不算理想。《大明風華》海報《大明風華》由知名導演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鄧家佳、王學圻、梁冠華、俞灝明等人領銜主演。
  •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而此前未被集中挖掘的冷門朝代戲反而成為了「藍海」,今年,《大明風華》放眼明朝,明年,《孤城閉》《大宋宮詞》兩部大劇都將背景放在了宋朝,而《南歌》講述的則是南北朝的故事。 國內古裝劇的「朝代偏見」,正在被打破。「不出圈」的大明王朝從《大明風華》的簡介來看,雖是以孫皇后為主視角,但足足正劇相。
  • 《大明風華》:用「家」文化,引起歷史劇的古今共鳴
    昨天,《大明風華》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播出,同時在優酷平臺全網獨播,成為年度唯一一部臺網同步的歷史劇。首播後,《大明風華》取得CSM59城1.92%、全國網0.75%的收視成績,同時在優酷達到7505熱度值,體現了歷史劇在臺網不同渠道對全年齡層觀眾的吸引力。
  • 《大明風華》:高規格歷史劇,讓歷史走進日常
    播出進度雖尚未及三分之一,但《大明風華》中的諸多人物已經被觀眾貼上了「寶藏」標籤,讓人越挖越過癮。靖難遺孤孫若微的睿智純善、太孫朱瞻基的倜儻不羈、皇帝爺爺朱棣的果敢霸氣、太子的機敏周到、漢王的粗枝大葉,甚至連自帶彈幕功能的太子妃,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大明風華》的人物個個有反轉和驚喜,人設層次遞進得當,在演員「嚴絲合縫」的演技運用之下,避免了扁平化處理。
  • 看《大明風華》就別帶腦子了,不然容易傷身體
    (大明風華豆瓣評分6.3分)咱也不賣關子,直接進入正題。最近有部歷史劇正在熱播,叫做《大明風華》,在下本來也沒多做關注,這類歷史正劇,因為水平所限,形制、背景等等細節上出點差錯實在是非常尋常,前幾年的歷史劇還有人把個唐三彩當寶貝呢。
  • 《大明風華》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正確讀法,網友:終於有讀對的...
    由湯唯、朱亞文主演的明朝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集以輕鬆風趣的手法,呈現出大明王朝的家長裡短,原本"最是無情帝王家",但在這套劇中卻處處充滿人情味,角色感染力十足,令觀眾頗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