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獲奧斯卡獎刷屏: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太現實的電影?

2020-10-19 栩然說

文 | 栩先生

首發 | 栩先生(公眾號ID:superMr_xu)

1

這段時間,有一部韓國電影刷屏了。

可能有的同學看到了朋友圈的標題,但並沒有去深入了解過。

今天,我就客串一下不知名非主流影評人,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電影,順便探討下電影背後更深入的思考。

後者才是我的專長領域,所以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

這部電影名字叫《寄生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據說是奧斯卡很多年來第一次把最佳影片獎頒給了外國電影。

除此外,它還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獎項,可以說是奧斯卡獎的最大贏家。

這部電影講的是啥呢?

其實主題很簡單,不是什麼生物學問題,而是社會階層固化和貧富差距

這個問題在韓國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突出,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韓國明星淪為資本玩物,甚至被迫自殺了。

韓國的頂級富豪和財閥的勢力之大、地位之高難以估量,據說連總統見到三星的老闆都要鞠躬行禮,這在中國簡直不可想像。

電影主要講了韓國首爾地區一家住在半地下室貧民窟的一家子窮人,通過各種方式,先後到了一家富豪家裡去做工。

先是哥哥裝學霸去富豪家裡當了家庭教師,然後又相繼推薦自己的妹妹、爸爸去當了心理理療師(繪畫老師)、司機,最後爸爸推薦自己的老婆當了傭人。

一家人每天在富豪家裡見面,但都裝作彼此不認識,富豪家也不知道自己家裡這些各擅其長的「僱工」們,居然是TM的一家人。

真是整整齊齊好演技啊。

有一天富豪家集體出去旅遊,留下了巨大的豪宅,於是寄居在富豪家的窮人終於像一家人一樣為所欲為了。

結果意外遇到了同樣寄居在富豪家的前女管家和她的丈夫,緊接著富豪家也因為下大雨而提前返回了豪宅。

各種矛盾一下子就集中爆發了。

電影的最後一個小時,就像是給每個人的人生按了快進,明明享受了很多年富足安定生活的富豪一家,明明已經藏在地下室裡寄居了好幾年的女管家丈夫,明明已經生活平淡如死水的窮人一家,都突然一下子經歷了人生劇變。

於是死得死,抓得抓,藏得藏。

誰也沒有落個善終。



2

導演對電影裡窮人的行為定了一個性:寄生

什麼是寄生呢?就是寄居在別人身上盜取養分生長。

在自然界,多數寄主都是比較強大的,而多數寄居者都是稍微弱小的,只能通過這種不光明的手段苟且偷生。

用這個名字做標題,代表了導演對韓國下層社會的同情,以及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的批判。

但我認為,這種批判是不徹底的。

既沒有思考富人為什麼是富人、窮人為什麼是窮人,也沒有提出什麼改變的方法。

而是默認了這種現象的存在,並極力渲染兩者之間的物質差距。窮人的生活有多悲哀悽慘,富人的生活就有多富麗堂皇。

「如果有錢,我會比他們還善良」,電影裡這句金句的背後不是批判而是肯定。

骨子裡,韓國人對階層固化和貧富差距的認識,其實還停留在我們建國以前的層次。

電影裡的上層社會,是底層想像中的上層社會:人傻、錢多、速來。就像「皇帝用金鋤頭」「西宮娘娘烙大餅」一樣。

電影裡的下層社會,也是底層希望的底層社會:雖然窮,但比上層社會的人更有能力,更精明。

整個故事就像阿凡提智鬥巴依老爺一樣,很爽、很失真。

富人不可能那麼輕易相信人,而窮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有那麼高的情商,能把富豪耍得團團轉。

想像一下你有一天去了王思聰家裡裝名校畢業的家庭教師?

怕人還沒去,身份就被查個底朝天了。用郭濤的話說:你當富豪家是公共廁所,想進就進想出就出啊。

電影的價值觀倒是很典型:窮人要想改變命運,不是打倒富人,而是成為富人。

也就是翻身農奴當了奴隸主。

就像封建時代的農民起義總是打著反抗地主,分田地、均貧富的口號,起義成功後,又會迅速蛻變為最大的地主一樣。

《紙牌屋》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當你接近權力的時候,就會產生擁有權力的錯覺。

窮人一家寄生在富人家裡,也產生了能一直擁有這種生活的錯覺。

為了維持這樣「美好的生活」,他們向同樣寄生的「女管家」和他的丈夫動了殺心,並最終導致寄居上層社會這一童話的破滅。


3

關於這一塊的思考,我們點到即止,留點餘地。

因為我覺得僅靠這麼一部韓國電影,是沒法真正深入探討階層問題的。你們想看,我會寫,但不是現在這個時機。

我今天想談的,其實比階層固化更有意思,那就是,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看太現實的東西?

那些所謂反映「現實」的影視劇和小說之類的,從改革開放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在中國都屬於小眾。

一方面,有尺度的原因,很多現實主義電影只能在地下影廳播放,跑國外去拿獎。

當然,外國的電影節喜歡給中國這種類型的電影頒獎也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我相信,這裡面既有政治方面的考慮,也有觀影方面的癖好。

而另一方面,其實老百姓的口味也不喜歡這種現實主義片。

我讀大學的時候,同學裡除了一些特別憤世嫉俗或者有點文青的人,大部分都是出於獵奇的心態去看這種片子,無非《小武》《芙蓉鎮》《活著》之類。


看了幾部很快就煩了,大家更喜歡的還是好萊塢大片,或者國產喜劇片之類的商業片。

大學生都這樣,社會上的普通老百姓就更是這樣了。

而國外好像並不完全是這樣。

爆米花大片大家都愛,但似乎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越喜歡關注第三世界國家的現實問題。

當然,這個純屬我個人的發現和感性認識,未精確論證,歡迎大家大家一起討論。

比如美國、法國、德國、瑞典之類的,你讓他們看戰狼、流浪地球這種中國大片,很多可能都是不屑一顧的,但往往一些在中國很小眾的現實主義電影,反而能有市場。

拋開政治因素,我感覺,這就跟現在城裡的人,喜歡看抖音裡的農村生活、土味吃喝一樣。

不僅能通過同情獲得廉價的道德優越感,同時還能獲得安全感。

看你們過得這麼不好,很符合預期,心理的滿足感、幸福感就增加不少。

但對生活在這種「現實」裡的人而言,感受則恰恰相反。

三體裡的一句經典名言:

中國現實的引力實在太沉重了。

中國的老百姓自己都才脫貧沒多久,就連很多80後都還有小時候貧窮的記憶,對這種現實主義電影是不大感冒的。

真正的現實已經壓得自己快喘不過氣了,還有精力去看反映現實的電影?

這就跟很多小時候窮得天天把紅薯玉米當主食的人,長大後不愛吃紅薯和玉米一個道理。

吃不飽飯的人,最羨慕大魚大肉。

天天大魚大肉的人,很可能就會對什麼有機食品,素食之類的感興趣了。

特別是那些四五十歲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就喜歡看抗日神劇,就喜歡合家歡。

那些跳廣場舞的大媽,在村子裡跳、在廣場跳,在國外跳,在方艙醫院裡跳。

你想想他們年輕的時候,都什麼樣的人才能跳舞啊?都得是文工團的,是明星。

她們自己呢?

天天風裡雨裡,起早貪黑忙生活,很多還要忍受來自中國傳統家庭和文化的壓迫。

到五六十歲了,能有閒暇、有健康的身體跳廣場舞,就是品質生活升級。

有時候,我都在想,那些跳廣場舞的大媽,可能是中國最幸福的一代老人了。

你到日本看看,因為人口老齡化嚴重、生育率低,很多計程車司機、酒店前臺、收銀員,各行各業,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據說日本正在研究終身工作制度。

中國也正在加速步入老齡化,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實行延遲退休。

到我們老了之後,你會發現,能60歲退休,退休後還能跳跳廣場舞,就是最幸福的晚年了。

4

現實主義的電影,還有一個深刻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現實?

《寄生蟲》裡的就是韓國真正的現實了?

當然不是,為了增強電影的張力,導演會設計很多巧合、橋段,會讓很多不現實的東西在電影裡變成現實。


要不然讓編劇來幹什麼。

之前很多年,我感覺中國的現實主義電影都進入了一個誤區。

好像非得盯著那些特別陰暗的、愚昧的、甚至有些噁心的東西拍,才叫現實。

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妖魔化的現實。

就像我之前說過的,哪裡的公園裡都有狗屎,但你只盯著狗屎看,就是現實了?

我們需要現實主義的作品,但不是那些落後的、停滯不前的、甚至即將消失的社會角落才是唯一的現實。

如果真正要拍中國的現實,全面脫貧,整體生活提升,村村通的水泥路,·············人均GDP過萬,恐怕才是更大的現實,

不要為了電影的效果,去無限放大現實裡的負面內容,去渲染抱怨悲觀、焦慮、恐慌的情緒。

就像當年的今夜90後團隊,無限放大各種社會負面現象,甚至不惜編造事實,也要引起人的憤怒、悲傷或者焦慮的情緒。

說白了,因為這樣的文章更容易賺取流量。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現實問題,中國也有很多,但並沒有尖銳到讓大家受不了的地步。

中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只要我們還在持續發展,發展的問題就一定會在發展中解決。

5

其實近兩年,各種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開始普遍回暖。

《無名之輩》《狗十三》包括去年的《少年的你》都成了票房黑馬。

更出現了《我不是藥神》這樣的口碑、票房雙豐收的神話。

我覺得原因有兩點。

一方面,是倉廩實而知禮節。

這一代的年輕人,總體而言是能吃飽能穿暖的人。

不像上一輩的人,從貧苦中走來,最怕的反而是「憶苦思甜」。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很多60後、70後是好排面,喜歡奢侈品的主力軍。

反倒是很多95後、00後更「素食」一些。

這樣的年輕人和80後少壯派中年人慢慢成了票房主力。

他們開始去關注自身,也能接受對各種社會現象的反思。

另一方面,是我們學會了更好的講故事。

《我不是藥神》,講的是現實,卻披著喜劇的外殼。

《無名之輩》《少年的你》,也都是接著黑色幽默、校園戀情,去講一些現實的問題。


這些電影都花了很多功夫去打磨劇本,把故事講得很吸引人,細節也很動人。

這樣的電影,是讓大家看得進去的電影。

其實相比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過去(八九十年代以來)的老百姓更不愛看另一種電影。

主旋律電影。

除了因為當時的人們經歷過很多政治運動,天天學政治、講政治,所以有點逆反心理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過去的主旋律電影就像是社會主義宣傳畫的影視版。

正倒是特別正,但不感染人。

歸結到底,還是因為不會講故事,塑造的人物也顯得失真。

好的電影一定會講故事。

我估計這和我們的基因有關,智人進化以來,大量的知識和思想傳播其實都是靠講故事。

一個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得以流傳,也是靠講故事。

所以,我們在基因裡就習慣了通過故事來接收信息。

這幾年,從視覺化、故事性等各方面,我們的電影了都有了很多進步。

這是好事。

我也希望,我們也能有更多既反映社會現實,又能引起大家思考的電影。

有更多像《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電影出現。

故事才是最好的傳播載體,一個好的故事和要表達的價值觀高度契合,才具有真正的傳播力和感染力。

一部電影的真正意義一定是藏在打動人的故事中,等看的人不自覺地掉完眼淚,意義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了。

這個世界是現實的。

但你要讓每一個人相信,現實的東西,也可以很美好、很有力量。

—— END ——

栩先生說:感謝閱讀,我是栩先生,文章來自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栩先生」(栩念xu)(公眾號ID:superMr_xu)。

關注公眾號,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成長乾貨、深度思考等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後臺回復「社群」,可加入栩先生唯一成長社群,已有2000餘人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寄生蟲》獲奧斯卡獎刷屏:為何現實主義在中國沒有市場?
    刷屏了。 今天,我就客串一下不知名非主流影評人,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電影,順便探討下電影背後更深入的思考。 後者才是我的專長領域,所以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 這部電影名字叫《寄生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據說是奧斯卡很多年來第一次把最佳影片獎頒給了外國電影。
  • 為什麼韓國電影《寄生蟲》可以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寄生蟲》這部電影不僅是韓國首部獲得奧斯卡獎的韓國影片,更是創造了奧斯卡影史上首部獲得年度最佳影片的外語片,而在去年5月這部影片已經獲得金棕櫚大獎,在人類影片歷史上連續承包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只有65年前的美國電影《君子好逑》有過這樣的輝煌!其實大部人都認為寄生蟲會拿獎,但是沒想到是「最佳影片」這樣的終極大獎。
  • 數據影評:《寄生蟲》憑什麼拿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從獲獎名單可以看出,《寄生蟲》是此次奧斯卡最大贏家,拿下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國際影片(原獎項為最佳外語)、原創劇本四個獎項。《1917》則拿下最佳攝影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特效獎三個技術獎項。從網絡熱度來看,《寄生蟲》、《1917》、《小丑》最受關注。
  • 從《寄生蟲》獲得奧斯卡獎,你發現了什麼?
    從奧斯卡歷屆的獲獎名單中,最佳影片都是英語片,還沒有外語片獲得過最佳影片。其中84屆奧斯卡獲獎影片《藝術家》是一部默片。而《寄生蟲》作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外語片,不僅導演奉俊昊感到驚訝,相信許多人和奉俊昊導演一樣感到激動。
  • 《寄生蟲》獲奧斯卡,韓國牛逼!
    這次我們換一種盤點模式,分別探討幾部熱門電影的得失。拿下最佳影片的《寄生蟲》讓韓國電影創造了歷史!《寄生蟲》作為韓國電影第一個金棕櫚大獎,深得好萊塢的喜愛,不僅僅是在北美票房、口碑雙收,從電影人到普通大眾都讚不絕口。進入到頒獎季後,一舉拿下了編劇工會和剪輯工會兩個大獎,這也就是預示了它在奧斯卡上絕不止一個最佳國際電影。
  • 《寄生蟲》與《霸王別姬》同獲坎城大獎,為何前者能在奧斯卡拿獎
    《寄生蟲》與《霸王別姬》同獲坎城大獎,為何前者能在奧斯卡拿獎01而那段特殊的歷史階段中那些六親不認糟粕、更是將人格的扭曲展現到了極致,當然」哥哥「張國榮的表演絕對是影帝級別的,將命運極其悲哀可憐的蝶衣演繹得讓人心痛,不瘋魔、不成活,達到了人戲不分,有時我竟分不清,誰是蝶衣,誰是張國榮現實的哥哥竟也是同樣的命運。
  • 《寄生蟲》獲奧斯卡!中國電影太弱,未來十年美國媒體都不看好?
    #電影寄生蟲#《寄生蟲》為韓國電影和亞洲電影爭光!它是奧斯卡92年歷史中,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語片。二月九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好萊塢頒獎。在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項大獎後,韓國電影《寄生蟲》成為大贏家。
  • 比《寄生蟲》還狠!由中國人主演的一部電影,曾獲得9座奧斯卡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真是令人驚嘆不已!《寄生蟲》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座小金人。這不僅是奧斯卡獎史上濃厚的一筆,也是亞洲電影的一個「奇蹟」。《寄生蟲》先前就榮膺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這次在奧斯卡又獲得此般殊榮,許多電影人都表示興奮。在很多觀眾心中,奧斯卡獎代表著電影界的最高榮譽。華語電影入圍奧斯卡獎的雖然有一些,但真正拿獎的只有一部,那便是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
  • 《寄生蟲》代表韓國競爭奧斯卡,曾獲坎城金棕櫚獎
    奉俊昊,韓國知名導演,他執導的《寄生蟲》以刊場最高分和評委全票通過的成績斬獲坎城金棕櫚獎。該影片有望衝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本屆起改名:最佳國際影片)。自今年5月30日在韓國上映後,《寄生蟲》廣受觀眾好評,六天就超過了400萬人次觀影。
  • 川普不滿《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韓問題夠多了,怎能頒給...
    美國總統川普批評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成為話題。他以批判的語調提高聲音的原因之一就是《寄生蟲》是一部「韓國」電影。 2月20日(北美當地時間),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次集會上,對於今年奧斯卡把最大獎「最佳影片獎」頒給《寄生蟲》表示不滿。奉俊昊導演的電影《寄生蟲》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原創劇本等4項大獎,震驚了全世界。
  • 川普與奧斯卡不和?《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電影,美國總統暴怒了
    當《寄生蟲》奪下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時,這是眾望所歸,同時似乎也代表奉俊昊導演的小金人之路,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令人震驚的時刻直到最後才到來:《寄生蟲》獲得了最佳導演、還有最佳電影獎。韓國電影第一次在奧斯卡大放異彩,這結果確實嚇壞了許多人,也包括了美國總統川普。
  • 韓國電影是如何一步步登上奧斯卡領獎臺?從電影《寄生蟲》說起
    2020年的奧斯卡頒獎前夕,最大獎項最佳影片之爭圍繞於英國電影《1917》與韓國電影《寄生蟲》之間展開;根據各類工會獎、電影學院獎與各大影評人協會獎的預測,幾乎主流媒體與影評人都預測《1917》將拿下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因為儘管《寄生蟲》再優秀,可能依然改變不了外語片的宿命
  • 奧斯卡明天上午頒獎,《1917》和《寄生蟲》你看好哪個贏?
    按照之前各大獎項結果,不少人預測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將在《1917》和《寄生蟲》之間誕生,而影帝影后的懸念也不大。《1917》海報薩姆·門德斯用「一鏡到底」拍攝了關於一戰的戰爭片《1917》。該片在今年的金球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上大獲全勝。
  • 第92屆奧斯卡爆冷!《寄生蟲》獲最佳影片等四獎
    共41張 1905電影網訊作為人類共同體,性別、種族、物種之間的平等都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後,他引用了他的哥哥、已故的瑞凡·菲尼克斯所寫的歌詞:「帶著愛去拯救,和平會相隨」。(Run to the rescue with love and peace will follow)
  • 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奧斯卡獎,同樣實力的《生日》讓人淚目
    韓國電影2020年奧斯卡電影的最佳電影頒給了韓國電影《寄生蟲》。對於這本電影得獎是否是名至實歸,眾說紛芸,觀點各異。有人認為這本電影只是迎合了美國電影奧斯卡獎評委的口味,走的是"政治正確"的路線,這個電影打它出娘胎的那一刻起,就是衝著奧斯卡獎項去的,財閥投資拍片罵財閥,實在是有趣;但也有人則認為韓國電影這些年的進步有目眾睹。韓國電影人敢於運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來抨擊社會的醜惡面甚至揭露的醜聞直擊權力核心,實在是驚心動魄。
  • 總評奧斯卡:選擇韓國電影《寄生蟲》,奧斯卡金像獎顛覆自身了嗎
    儘管在無數影迷心目中,《寄生蟲》甚至算不上奉俊昊的個人最佳,但天時地利恰好成就了其登頂封神——就像是帶著去年獲最佳導演及外語片等獎項的《羅馬》未能實現的眾望,《寄生蟲》終於走完了外語片摘下奧斯卡桂冠的最後一段路。人們一直在等待奧斯卡勇於革新,突破保守取態與中庸口味。
  • 《寄生蟲》創歷史 亞洲電影首獲奧斯卡最佳影片
    (本文轉自 深焦 奇遇電影)出人意料,韓國影片《寄生蟲》獲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不僅是奧斯卡歷史上亞洲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也是繼1956年《君子好逑》之後時隔64年坎城金棕櫚電影第二次斬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寄生蟲》橫掃奧斯卡的背後,是中國電影的狂命裸奔
    《寄生蟲》橫掃奧斯卡的背後,是中國電影的狂命裸奔本文由「不胖的楊貴妃」首發於百家號,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全文共1191個字,4張圖片,閱讀大約需要2分鐘。2020年的奧斯卡備受關注,早前就有消息稱《寄生蟲》獲得了提名,而且有很大的機會拿大獎,作為亞洲電影零的突破,意義重大。能讓老美承認一次不容易啊,有多少人哭暈在了廁所。《寄生蟲》能夠被提名已經是萬幸,能夠拿獎更是意義非凡,電影本身就是對社會的進步具有推動意義,一部反應現實的電影影響也十分深遠。
  • 《寄生蟲》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韓國電影究竟能耐幾何?
    文/荀詩林毫無疑問,韓國電影《寄生蟲》是今年奧斯卡的最大贏家。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其中,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斬獲了4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外語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 奧斯卡為什麼少有中國人
    這是為什麼呢?奧斯卡的「白化病」一直都很嚴重。不止是中國人,黃皮膚、黑皮膚都被「一視同仁」。所以,奧斯卡常常被人詬病是「白種男人」的天下。李安畢業於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蒂施藝術學院),其畢業作《分界線》(Fine Line)曾獲紐約大學沃瑟曼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後來也曾在公共電視網及亞美電影節上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