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江湖?
從以往的香港武俠片看來,最為流行的就是武林之間的爭奪,其人物都不失俠客的豪情、俠肝義膽,脫離不了正義的包袱,最為經典的則是為某某人尋仇的橋段。
然而,在這種劇本之下,不難看出編劇的惰性。
「惰」是因為他們純粹玩弄情緒,激起觀眾的腎上腺素,將復仇合理化,最後暴力的存在就理所當然了。
而如今,香港電影對於江湖的定義由俠客轉變成黑社會,但不變的依然是為幫主之位而衍生的風暴,但這些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惰性依存。
當年王家衛那部口碑參差的《東邪西毒》令部分金庸迷不能接受,因為王家衛去除了俠客刻板式的古道熱腸,取而代之的是人與人之前的情感糾結或矛盾,賦予江湖另一個定義。
武俠片肯定無法不提徐克,從他作品中發現他的「江湖」是創作者的內心對話。他電影對江湖的定義不斷尋求突破,他的江湖彷彿是跟著時代和個人內心轉變而形成的,但水平總是不穩定。
然而,《師父》的出現,是我近年來看過最精彩的武術片,導演徐皓峰(原名徐浩峰)對江湖的詮釋充滿深度及高度的眼界,而眼界造就了境界,此片風格化的意境充滿著武術的智慧。
近年來最風靡的武術片肯定是《葉問》系列,但這系列依然逃不出我以上所說的編劇惰性,問題依舊。
《師父》打的也是詠春拳,但更注重兵器上的決鬥。
故事講述廖凡飾演的陳識為了在天津開武館,必須接受當地的武師挑戰,於是他收留了一位當地武師做他徒弟,利用他去踢館,當徒弟衝破了重重挑戰後,隨即掀起了武林界的血雨腥風。
當地武師們為保地位,不止將陳識的徒弟殺了,對陳識更是趕盡殺絕,最終陳識落跑、武師們勝之不武。
一個更寫實、帶有現代社會觀的江湖,不是傳說,也不遙遠。
徐皓峰敘述的江湖是人性、是階級,也是你我的江湖,是大獨裁者世界的江湖。
「師父」一詞在國人的傳統思維裡,原本應該是才德兼備的人,但徐皓峰則將師父刻畫得更人性化,他最後為死去的徒弟報仇,就猶如師父已在現代社會逐漸被淘汰,剩下的只有城府深密。
《師父》不管在武術設計、對白、語氣,還有剪輯及配樂等都利落精簡。
在武術上,他沒有飛簷走壁,沒有大戰300回,只有一招一式就分勝負、甚至生死。
在語氣上,不管任何一個角色都不流露過多的情緒,大家都是以同一種音調說話,幾乎沒有語助詞,以冷峻的演技來突顯江湖的冷酷和險惡狡猾。
剪輯方面快而精華,比武之時,只有音效,沒有音樂,配樂都在決戰前或後才出現,而且調子是充滿著西洋風味的戲劇曲風電音。
無論是在動作或表演、以及音樂的視聽覺上,都令人驚豔,明顯看得出,導演並不濫用音樂來煽動觀眾的情緒,而是一種創作者的態度。
其中有一場戲,廖凡飾演的陳識決鬥到一半,在等待下一位決鬥者的時刻,他冷靜地蹲下綁鞋帶,綁好後就起身繼續決戰。
這設計非常精彩,他利用了當時的緊繃氛圍去做一些很細微的瑣事,如此簡單的動作,卻讓觀眾感受到這人物的氣勢和深厚的功力。
看回其他武俠片甚至動作片,為了讓觀眾知道這號人物很厲害,不外乎就是靠音樂和特寫拳頭、手掌之類的,再不然就是靠身高、身材搭配空手擊破玻璃的設計,已被公式化得很表面。
在愛情上,徐皓峰不多花時間在夜晚看星星這些通俗橋段,而是陳識手拿六點半棍與女主角坐在長凳上,一邊向她敘述他的往事,一邊對抗敵人,卻呈現了另一種浪漫的姿態。
影片的最後一戰是陳識一人過關斬將,直到打敗最後一位對手(其中一位對決者是昔日當紅武打明星陳觀泰),不難看出徐皓峰利用這橋段向李小龍的《死亡遊戲》致敬。
徐皓峰是導演也是武術指導,同時也是作家,《師父》正是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
雖然未看過他之前的作品,不過以《師父》的水平來看,他是我近年來覺得最懂得拍武術電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