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園|文
《道士下山》被拍成了一部熱鬧的晚會式武俠片
陳凱歌的新片《道士下山》改編自徐皓峰的同名小說,不過此番影視化之後,只怕連作者本人都認不出來自家孩子的模樣了。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徐皓峰也寫影評。在《無道之器:武俠電影與傳統文化》一文中,徐皓峰對中國武俠電影有著透徹的判斷。他認為,武俠電影之所以無法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電影類型,沒資格與好萊塢的西部片、黑幫片、日本的劍戟片平起平坐,是因為其只顧熱鬧、缺少價值觀的「晚會本質」——"價值觀混亂的時候,人們只剩下看熱鬧。"而《道士下山》恰恰被拍成了一部這樣一團熱鬧的晚會式武俠片。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武俠電影難出經典?徐皓峰說道,「武俠片歷史上的大多數影片性質和現今大片一樣,不是敘事電影,是晚會。晚會沒有價值觀,只有口號……一個故事的核心是辨析價值觀,一個晚會的核心是湊場面和湊名角。「徐皓峰文章中本來是批評武俠片的通病,可用在《道士下山》上,句句恰當。
王寶強的表現和《泰囧》裡一樣,全程裝瘋賣傻,偶爾插科打諢。
作為一場大銀幕上的武俠晚會,《道士下山》也算是不失熱鬧的。小道士角色是全片線索,王寶強的表現和《泰囧》裡一樣,全程裝瘋賣傻,偶爾插科打諢。林志玲身著貼身旗袍搖動腰肢,還奉獻好幾場床戲。範偉表演幾個打擦邊球的俗段子,吳建豪畫著丹鳳眼唱兩句崑曲,郭富城站在桃花樹下掃把舞后接著名句朗誦,王學圻身披袈裟教人悟道,張震的打戲比《一代宗師》裡還多……按晚會標準來講,這一路眼花繚亂下來,也是值回電影票錢了。可熱鬧過後,實質空洞,沒有跳出「湊場面」和」湊名角「的層次。
吳建豪畫著丹鳳眼唱兩句崑曲,林志玲獻了好幾場床戲。
其實陳凱歌並非沒有意識到全片的立意問題。《道士下山》的開篇似乎就試圖向觀眾灌輸一條價值觀。李雪健扮演的老道士向小道士何天下說:「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豪傑」與「英雄」的抉擇正是一場關於目的與手段、利益與原則的思辨。這不就是在說做人要明辨是非、堅守原則,才不失高貴嗎?
正當觀眾期待著整個故事朝著弘揚真善美的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卻發現這句話並沒有提綱挈領地給電影指出一條明路。道理講得很明白,可接下來的故事卻為它提供了截然相反的註腳。「不擇手段」才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這種解釋確實代表了當下社會的普遍心態,和原作者徐皓峰的本意完全是南轅北轍。
小道士王寶強與師母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世界裡,小道士王寶強見到大腿就抱,師傅認了五六個,結果是越走越荒唐,越走越迷失。片中人物一會奉行」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江湖邏輯,一會說」不嗔不怨「,主張」有人打我左臉,我把右臉也給他打」的寬恕精神。一會因為報仇殺人心裡不安,到佛門苦修懺悔;一會又和惡人為伍,出門打劫。惡勢力一方的邏輯也讓人難以理解,時而不擇手段,陰招暗算無所不用其極,一會又上演父子情深、互相擋劍的苦情戲碼。
如果說這些設定是為了表現我們生存狀況的兩面性和複雜性,那麼陳凱歌的本意或許是把這些矛盾擺在影片中讓觀眾自己去辨別。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卻不是價值觀的衝突,而是價值觀的混亂。
張震的打戲比《一代宗師》裡還多
原作者徐皓峰也曾經批評電影中的價值缺失現象:「類型片的基礎不是視聽炫技或是明星派對,而是大眾心理。焦慮令人看電影,有恐慌,有救贖,才能建立類型。如果武俠片的恐慌是禮崩樂壞,那麼救贖是什麼?」可惜陳凱歌的《道士下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片尾說:「人生就是不斷地上山、下山」——意思是,只有愛過、恨過、經歷過才能懂得人生滋味——可是一番喧鬧過後,還是不知道什麼代表著恆久的價值。何天下問:替師父報仇,血債血償,可是心中卻無法安寧怎麼辦?與少婦偷情,是淫邪還是慈悲?《道士下山》沒有給出回答。
當然,拍電影不是寫論文,不一定要給觀眾一個確定的結論,但不等於沒是沒非,而是要將價值觀並列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去辨別。而這部電影把故事攪成一團漿糊,變成了宣揚一種模糊不清,無所謂是非對錯,隨波逐流的犬儒主義。
王學圻身披袈裟教人悟道
《道士下山》中人物的內在邏輯不一貫,劇情的編排也顯得鬆散。片中大量地使用旁白來串聯劇情,顯示出敘事能力的薄弱,更像是晚會報幕員的串場詞。
徐皓峰也曾分析過好萊塢劇作的成功之道:「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定義是』一種工業、一種藝術、一種精神力量。』而我們近年的大片只是將其作為一門生意。」 國產電影達不到「工業」的標準,因為技術上不合格。武術指導模式化,連觀眾都看得出演員吊著威亞;服裝美術也流於豔俗,何談藝術。以「串珠」形式編排出的劇情,講不出人物的內心動機、恐懼和救贖,也就無法傳遞出精神力量。
陳凱歌說:「希望我的電影,能呼喚大家向善,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可觀眾看完只是更迷惑了。在《道士下山》的小說裡,價值是明確的。人生的意義肯定不在於去過「山下」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生活,但也並非一定要「上山」尋求純粹的遁世。
書中結尾一個無名老人發言:「一個人吃又能吃多少,睡又能睡多久,衣服總要舊,女人總要老,誰能擔保當官不會被貶,發財不會破產?名聲不可長久,聚會總要離散,將一個人的精神寄托在無知無識的東西上,是玩玩藝兒,還是被玩藝兒所玩?你們說的快樂都不能獨立,有快樂便有煩惱,否則,大家又怎麼會到山上來?」
郭富城站在桃花樹下,在掃把舞后接著名句朗誦。
這話的意思是,要在紛亂的世界中尋找到平靜,不關乎身外,而在於內心,有獨立於外物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價值。於是「上山、下山」也就沒那麼重要,即便身在俗塵之中,只要認清自己,不隨波逐流,安於平凡的喜樂,就足以自洽。
到了電影版中,主旨消失,價值消失,故事破碎,賣的只是色相。志玲姐姐確實是美的,更美的是張震哥哥。如果看熱鬧是我們走進影院的理由,那麼對於《道士下山》,也無法期待更多了。
範偉和志玲姐姐的床戲
這裡是澎湃新聞,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