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印度的電影是越拍越出色了,就拿前段時間上映的《調音師》來說,就在中國贏得了不錯的口碑。這部燒腦的懸疑片讓很多觀眾欲罷不能,看了一遍沒看懂,就再看幾遍,發現每次看都會有新收穫。整部劇的反轉情節做得特別好,跌宕起伏,讓人心潮澎湃。
很多人在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都會單一地認為故事情節是圍繞著男主角阿卡什的眼睛展開的。但是注重細節的朋友就能發現,電影一來頭就有暗示,一段話: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什麼是生命,這取決於肝臟)這句話將影片中很多伏筆和細節串聯了起來。
男主角阿卡什是一個裝瞎的鋼琴演奏者,以冠冕堂皇的「藝術創作」為由假裝盲人,騙取社會的福利和他人的信任。「眼瞎」的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和欣賞,也擁有了一段時間的美好愛情,但也是他貪婪地想出名,才以瞎子的身份參與了一樁殺人案。
其實很多觀眾一開始都認為男主是一個善良的人,雖然裝瞎,但並沒有做什麼壞事,而且在受害者真瞎了以後,還試圖勸說西米說出真相,請求醫生放過西米。但是他所呈現給我們的那一面善良,真的是他的全部嗎?裡面的一些細節值得我們揣摩。
如果單從阿卡什展現給我們的那一面來看,他算得上是史上最慘的男主角,捲入殺人風波還差點搭上性命。但是從影片最後的結局往前推,就會發現阿卡什的故事存在很多的疑點。這大概也是「開放式結局」給我們留下的思考空間。
第一種比較淺顯的看法,就是最後阿卡什的眼睛沒有瞎,畢竟用拐杖甩開易拉罐也不像盲人能做到的。如果阿卡什最後還是在裝瞎,那麼他給前女友敘述的「兔子救命」就是假的。他很有可能就是接受了醫生的建議,移植了西米的眼角膜。而西米也不是死於車禍,而是醫生所說的肝臟移植。
影片中有很多細節可以佐證這種看法。第一,在開頭和結尾分別有兩個相似的鏡頭,但它們是有衝突的。開頭的車子經過「肝臟」形狀的樹時,並沒有停留;而結尾阿卡什的回憶敘述裡,車子卻正好停在了那棵樹旁。這裡顯然回憶作假。第二,阿卡什確實在自我利益和社會道德中多次猶豫,並選擇了前者,證明他有掙扎過,但卻依然遵從了人性中的自私。第三,最後出現的兔子以及阿卡什的兔頭拐杖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眼睛有問題」,這極有可能是阿卡什在拿兔子比喻自己。而印度文化中,兔子也是不詳的徵兆。如果兔子真的存在,那麼瞎子阿卡什怎麼知道救他的一定是兔子呢?
第二種看法需要深挖更多細節,阿卡什可能從頭至尾都是精於計算的壞角色。從他捲入殺人案後在各種場合極度冷靜的狀態,可以看出,他絕對有很強的忍耐力和很深的城府。其中有一個場景,是西米聯合情人殺害丈夫之後,由於對阿卡什不放心,西米特地跑到阿卡什彈鋼琴的餐廳觀察他。這裡蘇菲給西米訂了紅絲絨蛋糕,西米問了一句:糖尿病人能不能吃?
這個細節也涉及到了開頭的肝臟。要知道糖尿病人的肝臟代謝是不正常的,獻血都有問題,更別說做肝臟移植手術了。而那個醫生驗過西米血,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如果醫生早就知道了西米肝臟用不了,那麼他真正要拿去賣掉的就只可能是阿卡什的肝臟,所以他才把阿卡什也帶上車,還用一千萬來誘惑他。醫生全程都告訴阿卡什要移植西米的羔羊,還承諾如果西米的眼角膜和他的配型成功,就給他做角膜移植手術,讓他重見光明。可是眼角膜移植根本不需要配型,顯然醫生在騙阿卡什,但睿智冷靜的阿卡什真的什麼都沒發現嗎?
如果阿卡什看穿了醫生的陰謀,但卻依然跟著醫生走了,那就只能證明他有自己的打算:他要讓醫生放鬆警惕,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目的顯然是更黑暗的,他不僅要眼角膜來幫他恢復眼睛,還需要錢來幫他遠走高飛、重新開始,要不然最後他怎麼去的倫敦呢?最後有可能是,他把醫生和西米都殺了,然後用醫生的肝臟換的錢,再給自己換了眼角膜,最後去倫敦重新開始「裝瞎」生涯。
實際上,開放式結局就是讓我們去發現,真相有很多種可能,也許還會一種比一種黑暗。至於阿卡什為什麼要向蘇菲撒謊,大概是他覺得蘇菲是一個善良的人,所以想在她面前展現好的一面。但聽到最後蘇菲說的話,他又發現蘇菲也有惡毒的想法,所以最後才會憤怒地用力甩開易拉罐。
這部電影之所以叫做《調音師》,其實是因為把生活、把人性看做一支雜亂無章的曲子,面對不同的人,就調成不一樣的風格,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可見,人性也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對立的東西往往是共生共存的。
你們是怎麼看待這部燒腦電影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