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斯通納的打鐵匠 火器酷得到授權轉發此文
Brownells的BRN-180步槍
去年Brownells展出的BRN-180還只是一個基於AR-18的上機匣,但可以與他的堂哥AR-15的下機匣組合在一起使用,也算是兄弟倆齊心協力共創家業了。這個AR-18的上機匣可以裝在AR-15的下機匣上
如今則是推出了自己的專用下機匣,主要區別便是機匣後方不再有AR-15那突出的緩衝管,而是一道垂直的皮卡汀尼導軌,用戶可在其上安裝一些皮卡汀尼接口的摺疊槍託,甚至可以根據美國法律將這支步槍註冊為一支「手槍」。沒錯,這是個(裝著彈鼓的)手槍
提起AR二字,就不得不提起Armalite當年引以為傲的首席設計師Eugene Stoner,而提起Eugene Stoner這個名字,絕大部分人想到的就只是他的成名之作——AR-15步槍。誠然,被製造、仿造以及基於AR-15改進而來的步槍已經無法被準確地計數,但卻很很少有人記得它的堂兄弟——AR-18步槍,今天便來講一講它的故事。AR-15的「堂弟」—— AR-18
1963年11月4日,AR-15以XM16之名獲得了一份10.4萬支的合同,以提供給陸軍和空軍的特種部隊使用,然而在1958-1959年期間,AR-15一邊在陸軍中進行著與M14的對比試驗,一邊又在不斷地完善步槍的各項研製工作(Armalite於1957年才剛剛推出AR-15)。同時由於當時軍中普遍不太看好小口徑的AR-15,在面對長期、難以看到實際希望且同時擔負著債務的情況下,Fairchild Aircraft and Engine Corp(Armalite的母公司,下文簡稱Fairchild)在1959年末將AR-15以7.5萬美金出售給了柯爾特公司。剛轉交柯爾特生產的一批AR-15
然而有趣的是,柯爾特公司在得到AR-15的製造和銷售權後,便開始對國防部的高層官員以及任何可能讓AR-15得以大賣的人物,發起了一波猛烈的「推銷攻勢」,其中便包括當時的空軍副參謀長Curtis LeMay、以及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先進研究計劃局,簡稱ARPA),才最終得以讓空軍和ARPA在當時的國防部長Robert McNamara面前為的確出色的AR-15進言。正在推銷AR-15的柯爾特公司
與柯爾特公司相比,AR-15的「親媽」Armalite的銷售能力著實堪憂,Eugene Stoner便在1960年離開了缺乏銷售能力的Armalite,轉而去往Colt擔任顧問,不久又來到Cadillac-Gage公司開始研製此後的63系統,而Fairchild也於1962年將自己在Armalite持有的股份出售。我不幹了
先後失去首席設計師和母公司支持的Armalite,卻不得不與柯爾特進行競爭,而其競爭的對象恰恰就是自己當初賤賣的AR-15,此時此刻Armalite想起了Eugene Stoner在離開之前留下的最後一件作品——AR-16步槍。還好斯通納留下了AR-16
於是在1963年,當時Armalite的首席設計師亞瑟·米勒以及喬治·沙利文、查爾斯·多切斯特,將7.62×51mm口徑的AR-16改為5.56mm口徑並進行優化,由此誕生了被當時的Armalite寄予厚望,希望能與AR-15一論高下的「堂弟」—— AR-18步槍。基於AR-16而來的AR-18
由於Eugene Stoner在設計AR-16之初,目標就是向低工業化程度的國家出口銷售,因此AR-18也與AR-16一樣,採用衝壓鋼製造機匣主體而非AR-15的鋁製機匣,在AR-18的槍身上可以看到許多鉚釘,雖然看起來不如AR-15那樣美觀,但因此極大降低了生產成本。AR-18的機匣特寫
同時,AR-18以短行程活塞的自動方式而非AR-15的氣吹式自動原理,AR-18採用短行程活塞
當彈頭被擊發後,燃氣進入導氣室推動活塞杆進而撞擊AR-18的槍機框,槍機框在後座過程中通過迴轉槽引導槍機頭迴轉開鎖,槍機框為一較小的方形,截然不同與AR-15,且通過兩個復進簧導杆與復進簧相連,復進簧導杆的底端則固定在機匣後方,在打開上機匣後便可直接拔出。AR-18的專利導氣活塞,據說特點是彈性高
也正因如此,AR-18的槍託雖然與AR-15頗為相似,但內部並沒有那長長的緩衝管,所以AR-18的槍託是可以向左側摺疊的,且可通過槍託上的卡槽與機匣左側的卡扣相連以固定。不同於AR-15,AR-18可以使用摺疊槍託
了解德國G36步槍以及「世界著名燒火棍」L85步槍的朋友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槍機與AR-18有著極高的相似度,而事實上G36與L85也確實借鑑了AR-18的一些設計。從上到下分別為斯通納63、AR-18、L85、G36
這是一支無託改造的BRN-180,這樣一看真的蠻像L85
由此也可從側面證明,AR-18儘管稱不上是一代傑作,但至少在設計上也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Armalite甚至還為AR-18設計了一款2.75倍的光學瞄具,還推出過帶有前握把的AR-18K,而且不僅是G36和L85步槍,臺灣的T65步槍、新加坡的SAR-88、SR-88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AR-18的設計。一個罕見的鏡頭,約旦國王海珊正在射擊一支AR-18K
正所謂「既生瑜,何生亮」,在Armalite推出AR-18時,美軍以及對Colt的AR-15頗為滿意,並且Colt也一直在跟進對AR-15的改進,此時美軍沒有絲毫理由放棄AR-15而轉而青睞AR-18。而另一方面,仍然要歸咎於Armalite令人失望的銷售能力,值得一提的是,Armalite自始至終都並非是一個大型的武器製造商,而是一個更傾向於輕武器設計的公司,儘管他們在加利福尼亞有一家工廠但沒有大批量製造的能力。AR-18還配有一個2.75倍的光學瞄具
所以如果將他們的設計推向軍方,又或是賣給擁有大批量製造能力的廠商才是Armalite的盈利手段,但可惜的是他們的銷售能力並不怎麼樣,於是在斯通納失望離開之後,Armalite於1968年又「逼走了」一個首席設計師,也就是AR-18的設計者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Armalite失敗的銷售能力先後讓兩位首席設計師選擇離開
AR-18的命運可謂是十分坎坷,60年代末的時候,Armalite好不容易與日本豐和(日本64式步槍的製造商)達成了合作,Armalite寄希望於豐和能夠大批量的製造AR-180(AR-18的半自動民用型號)並將其出口至美國進行銷售,但可惜的是不久後日本便高度限制武器出口,豐和也於1974年停止了AR-180的生產(不過豐和在此後推出的89式步槍中借鑑了AR-180的設計和生產工藝),而Armalite直至1979年才又找到英國的Sterling公司為其生產AR-18以及半自動的AR-180,但Sterling也只生產了12,362支AR-180,豐和更是只生產了3,927 支。即便是加上Armalite起初在自家工廠試製的,AR-18在1969到1985年間也僅僅生產了2萬餘支。英國Sterling公司生產的AR-180
面對低迷的產量,唯一讓AR-18得以留名於世的則是1970年代的臨時派北愛爾蘭軍,據稱他們秘密從美國購買了超過2000支AR-18用於與英軍作戰,以至於AR-18成為了當時北愛爾蘭軍中的標誌性武器,被冠以「寡婦製造者」的稱號。甚至當時軍中還為AR-18創作了一首名為《little Armalite》的民謠,其中有這樣一句:「A comrade on my left and another on my rightAnd a clip of ammunition for my little Armalite」(大意是:一個戰友在左邊,一個戰友在右邊,還有一個我的小阿瑪萊特的彈夾),這首民謠也於1975年由「Wolfhound」 樂隊正式發行。寡婦製造者:AR-18
1978年,英國樂隊「Gang of Four」也基於此背景,創作了一首名為《ArmaLite Rifle》的歌曲,歌中有這樣幾句:「Breaks down easy fits into a pram」、「The rifle does harm it shoots for miles」,表現了AR-18易於分解、射程遠的優點。相比於如今遍布天下的AR-15,AR-18的事跡卻只能以幾首歌曲傳名於世,不過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BRN-180系列那樣,美國民間仍有不少愛好者鍾情於AR-18,甚至還開設了一個專門討論AR-18的網站,也算是對這支「最成功的失敗者」最後的慰藉。民間收藏的AR-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