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便是道別之時了。那麼酒過三巡到底是喝了多少酒?菜過五味,又是哪五味呢?其實酒過三巡這種說法大概起源於人們圍桌進食之後,因為在唐代之前人們進食的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餐具分餐而食,像我們現在吃的自助餐,所以斟酒也不會有尋的感覺,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鴻門宴就是採取分餐的模式。
項羽和項伯坐向東、範增南向而坐、劉邦北向坐、張良西向坐一人一案,案子上有酒有肉,人們分散而做斟酒、敬酒,往往不會起身兒舉手示意。而到了唐代,人們開始圍著桌子吃飯了,像宮樂圖當中宮女圍著案子而坐,一位宮女執掌長柄勺,為其他宮女輪流針灸,這才有尋得一位。尋在古漢語中是動詞也是量詞,二人對酌酒至三巡,也就是說兩個人對著喝酒斟酒三次或者多次。古人敬酒一群即為一輪,三巡自然就是三輪,不過這個三往往不是確指,而是泛指多次的意思。所謂三巡基本上就是三遍,主人給每位客人斟一次酒,斟過三次客人都喝光了,這叫做酒過三巡。酒過三巡,這表明宴會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麼實質性的問題可以開始談了,或者說宴會已經接近了尾聲。
我們來說第一巡講究的是點到為止,再到第一杯酒時,一般是涼菜上來的時候,大家都會點到為止,客客氣氣的開始喝第1杯,小酌幾口,胃口大開,全身都放鬆下來,思維也開始變得活躍,那種初見時的尷尬與隔閡已經慢慢融化。
二巡就到了自我表現的黃金時期了,一般是上熱菜的時候,用了幾口熱菜之後,起身敬第2杯酒,嘮嘮家常、縮短距離,基本上就開始說正事了。
而第三巡酒一般是配著硬菜上桌的,從一巡的點到為止,到三旬的酒逢知己喝的不是酒,是不想散的局。這時候三旬已近酒也不再是酒了,他成了精神的慰藉與孤獨的陪伴。主人真過三次酒之後,客人們基本上都已經微醺上頭了,這個時候就可以互相敬酒、相互聊天,自由發揮了。
而菜過五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按照五行的說法,酸甜苦辣鹹是五味的基本,其他味道都可以由此延伸出來。菜過五味顯而易見,五種味道的菜都已經吃過,而事實上五並非是雀之五味,有的時候也指桌上有很多的菜,菜過五味可以理解為桌上的每樣菜品都已經品嘗過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連起來看就是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能不能完全按照三和五去執行,顯然是不可能的。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除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外,還有唯酒無量不及亂之說,意思就是要告訴大家,雖然多飲幾杯,但也要能自持,要保證不失言、不失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