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五味」我們經常聽到一種流行甚廣的說法,它跟舌頭有關。這種說法大致將舌頭分為五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可以感知或者品嘗出一種特定的味道。然而,流傳得廣不代表它就是對的,事實上,舌頭上的味覺分布圖早已經「過時了」,或者說,它是錯的。
五味是哪五味?
我們雖然常說「五味」,但是五味具體指的是哪五種味道,眾說紛紜。酸甜苦辣鹹、辛酸甘苦鹹,前者往往是用來形容食物的,後者則是中醫五行學說中常用的詞。但是,兩種「五味」之間最大的區別是辣與辛,這與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有關。雖然如今大江南北都有嗜辣的癖好,但其實辣椒明末才傳入中國,到現在也就三四百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辣椒才走向世界,並被各地的人發揚光大。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所說的辛味,指的是帶有揮發性的味道,薄荷、紫蘇、花椒、生薑、蔥都位列其中。
除了酸甜苦辣鹹、辛酸甘苦鹹,近些年還流傳一種新的「五味」,即酸甜苦鹹鮮,問題再次出現在辣這種味道上,這是由於科學家研究發現,辣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痛覺。切過螺絲椒的朋友們一定都有強烈的感觸,切完辣椒,手指頭又燙又辣又有點,這就很好詮釋了辣椒中的辣椒素刺痛神經的感覺,它刺激痛覺受體,並將疼痛的信號傳遞到腦部神經,身體隨之出現各種反應,比如出汗。擠掉辣味躋身五味的是「鮮」,有人說「魚」加「羊」就是鮮,但「鮮」這個詞在我們吃海鮮、喝湯的時候出現率最高,它其實與穀氨酸鈉、胺基酸、含氮化合物等物質有關。
相信你還記得原來學文言文時,老師都曾講過古文中「三」「五」這樣的數詞,大多都是虛指,並非如實的計量,真實情況也的確如此,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難以用「五味」來形容的味道,無論是聞到的還是嘗到的都遠超「五」這個範疇。
舌頭真的分區嗎?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文章開頭時提到的舌頭味覺分布圖了,那張圖的繪製者的繪圖依據是一篇發表於1901年論文,論文的作者是一位研究生,他通過實驗發現「舌頭對於甜味的敏感度最高,尤其是舌尖」,實驗結論僅此而已。但是,當那位繪圖者繪圖時,就將一個簡單的結論擴展成了「舌頭味覺分布」(The Tongue Map),並將舌頭做了分區,將舌尖、舌根、舌頭兩側做了劃分,每個區域只能夠負責感知一種味道。
具體來說,根據舌頭味覺分布理論舌尖是負責感知甜味的,舌根則承擔感知苦味的責任,舌頭兩側負責酸味和鹹味,這個理論搭配著那張圖廣泛流傳,人們也很樂於接受。但是到上世紀70年代,研究人員就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我們的舌頭上分布著大量味覺受體,當我們咀嚼食物時,味覺受體細胞開始工作,將不同的味道轉化成訊號,傳遞到大腦,成為我們所說的「味道」。
我們拿甜味來舉例,按照舌頭味覺分布圖的說法,只有舌尖上的一小個區域能夠感知甜味,但是現在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整個舌頭存在1萬個味蕾,味蕾作為味覺的感受器,負責感知味覺,除了舌頭外,上顎、咽喉也能夠很好地感知甜味,並偏好甜味。所以,舌頭和口腔味覺分布並不是絕對的。
「五味」這個詞其實很有意思,比如常說的「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指的是人們吃好喝好後的狀態;又比如廣西人常說的「戒五味」,指的是狗、貓、蛇、兔、龜五種動物;還有在西安,有條不太長的小街道,名叫「五味十字」,原先是因為這條街遍布藥鋪,如今這裡聚集了大小館子,食客穿梭其間,五味十字也從「辛酸甘苦鹹」這個中醫五味,變成了「酸甜苦辣鹹」「酸甜苦鹹鮮」的食之五味。
總而言之,理性來說「五味」是經由味神經傳送到大腦的信號,而感性來說,「五味」就是每日三餐所帶來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