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指的是哪五味?它們從何而來?

2020-11-29 FUN知識點

關於「五味」我們經常聽到一種流行甚廣的說法,它跟舌頭有關。這種說法大致將舌頭分為五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可以感知或者品嘗出一種特定的味道。然而,流傳得廣不代表它就是對的,事實上,舌頭上的味覺分布圖早已經「過時了」,或者說,它是錯的。

五味是哪五味?

我們雖然常說「五味」,但是五味具體指的是哪五種味道,眾說紛紜。酸甜苦辣鹹、辛酸甘苦鹹,前者往往是用來形容食物的,後者則是中醫五行學說中常用的詞。但是,兩種「五味」之間最大的區別是辣與辛,這與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有關。雖然如今大江南北都有嗜辣的癖好,但其實辣椒明末才傳入中國,到現在也就三四百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辣椒才走向世界,並被各地的人發揚光大。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所說的辛味,指的是帶有揮發性的味道,薄荷、紫蘇、花椒、生薑、蔥都位列其中。

除了酸甜苦辣鹹、辛酸甘苦鹹,近些年還流傳一種新的「五味」,即酸甜苦鹹鮮,問題再次出現在辣這種味道上,這是由於科學家研究發現,辣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痛覺。切過螺絲椒的朋友們一定都有強烈的感觸,切完辣椒,手指頭又燙又辣又有點,這就很好詮釋了辣椒中的辣椒素刺痛神經的感覺,它刺激痛覺受體,並將疼痛的信號傳遞到腦部神經,身體隨之出現各種反應,比如出汗。擠掉辣味躋身五味的是「鮮」,有人說「魚」加「羊」就是鮮,但「鮮」這個詞在我們吃海鮮、喝湯的時候出現率最高,它其實與穀氨酸鈉、胺基酸、含氮化合物等物質有關。

相信你還記得原來學文言文時,老師都曾講過古文中「三」「五」這樣的數詞,大多都是虛指,並非如實的計量,真實情況也的確如此,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難以用「五味」來形容的味道,無論是聞到的還是嘗到的都遠超「五」這個範疇。

舌頭真的分區嗎?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文章開頭時提到的舌頭味覺分布圖了,那張圖的繪製者的繪圖依據是一篇發表於1901年論文,論文的作者是一位研究生,他通過實驗發現「舌頭對於甜味的敏感度最高,尤其是舌尖」,實驗結論僅此而已。但是,當那位繪圖者繪圖時,就將一個簡單的結論擴展成了「舌頭味覺分布」(The Tongue Map),並將舌頭做了分區,將舌尖、舌根、舌頭兩側做了劃分,每個區域只能夠負責感知一種味道。

具體來說,根據舌頭味覺分布理論舌尖是負責感知甜味的,舌根則承擔感知苦味的責任,舌頭兩側負責酸味和鹹味,這個理論搭配著那張圖廣泛流傳,人們也很樂於接受。但是到上世紀70年代,研究人員就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我們的舌頭上分布著大量味覺受體,當我們咀嚼食物時,味覺受體細胞開始工作,將不同的味道轉化成訊號,傳遞到大腦,成為我們所說的「味道」。

我們拿甜味來舉例,按照舌頭味覺分布圖的說法,只有舌尖上的一小個區域能夠感知甜味,但是現在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整個舌頭存在1萬個味蕾,味蕾作為味覺的感受器,負責感知味覺,除了舌頭外,上顎、咽喉也能夠很好地感知甜味,並偏好甜味。所以,舌頭和口腔味覺分布並不是絕對的。

「五味」這個詞其實很有意思,比如常說的「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指的是人們吃好喝好後的狀態;又比如廣西人常說的「戒五味」,指的是狗、貓、蛇、兔、龜五種動物;還有在西安,有條不太長的小街道,名叫「五味十字」,原先是因為這條街遍布藥鋪,如今這裡聚集了大小館子,食客穿梭其間,五味十字也從「辛酸甘苦鹹」這個中醫五味,變成了「酸甜苦辣鹹」「酸甜苦鹹鮮」的食之五味。

總而言之,理性來說「五味」是經由味神經傳送到大腦的信號,而感性來說,「五味」就是每日三餐所帶來的煙火氣。

相關焦點

  •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中的五味到底是哪五味?不是酸甜苦辣鹹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出自周朝的一本叫《酒規》的書,是一部周朝用來說喝酒時候禮儀的書前一句「酒過三巡」。「巡」是指在座之人斟滿酒,三不一定真的是三次,也會是更多次,在這裡是虛指。所以指給所有人加過三次酒了,但是並不是指敬過三圈。
  • 五味鴨,哪五味?酸甜酒辛鹹,酒是重要的一味
    至於三杯和五味,全是調味,也就蘊含著烹飪的無窮變化。三杯指米酒、麻油和醬油,用杯子當量杯,既準確又形象。三杯雞從江西遷移至臺灣,味道已然突變,但三杯則依舊不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三杯雞的精華。《臺灣三杯雞,不同於江西三杯雞的是,有九層塔的加持》《臺灣三杯雞,九層塔是魂魄,麻油是精髓》而五味鴨
  • 菜過五味,又是哪五味?原來是這樣!
    我們常常說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便是道別之時了。那麼酒過三巡到底是喝了多少酒?菜過五味,又是哪五味呢?而菜過五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按照五行的說法,酸甜苦辣鹹是五味的基本,其他味道都可以由此延伸出來。菜過五味顯而易見,五種味道的菜都已經吃過,而事實上五並非是雀之五味,有的時候也指桌上有很多的菜,菜過五味可以理解為桌上的每樣菜品都已經品嘗過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連起來看就是一套比較規範的飲酒禮儀。能不能完全按照三和五去執行,顯然是不可能的。
  • 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這些食物吃對可防癌!
    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這些食物吃對可防癌!《黃帝內經》指出,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01青色指的是青綠葉蔬菜和瓜果,主要包括芹菜、青瓜、菠菜、青椒、空心菜、綠豆等。研究表明,這些食物能減輕和消除各種毒素對肝臟的損害,促進新陳代謝和消除疲勞。它們都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能清理腸胃防止便秘,減少直腸癌的發病率。另外,經常吃綠色蔬菜能讓身體保持酸鹼平衡的狀態,更大程度上避免癌症的發生。
  • 四氣五味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這是最早對中藥性味進行概括的文字敘述,大致意思就是每味中藥都有自身獨特的四氣五味和不同的治療作用。| 全文約1600字,閱讀約需3.5分鐘| 中藥的性能是古代中醫以人體為觀察對象,根據用藥後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這也是中藥在本質上不同與西藥的地方,西藥的作用是以化學成分作為基礎,而中藥則是以四氣五味為基礎,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等。所以,在使用藥材之前我們肯定要先了解藥材的性味!
  • 五味鵝你吃過沒?你知道是哪「五味」嗎?大廚教你做法和技巧
    這其中的「五味」指的是:酸、甜、甘、辛、鹹,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其中的做法。臺山五味鵝配方是什麼?五味鵝最為講究的就是五味,製作出來的鵝酸、甜、甘、辛、鹹,五味適宜這道菜味道才會更好,而這五味主要靠什麼配料來製作,配方中都有什麼?
  • 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
    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不記得經歷過多少次的背叛,不記得經歷過多少次父母的打罵,也不記的經歷過多少次的柔情似水,想不起來自己偷偷流過多少次的眼淚,多少次一個人獨處時撕心裂肺的吶喊。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每種味道都是生活的調味劑。沒有背叛哪來的真誠。沒有打罵哪來的心疼。沒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哪來的柔情似水的甜蜜。酸甜苦辣鹹人生五味。
  • 人生五味,品出來卻不知是哪一味
    柳葉隨風低撫眉,總是一味又蓋過一味,五味翻轉;初時相識是一味;相知熟悉又一味;歡歡喜喜添一味;吵吵鬧鬧算一味;別離末路加一味。心中是何滋味,品出來是生活,品不出是人生。人總是在為得不到的東西輾轉反側,不斷地幻想著改變已經發生的;未來是未知的,不去想,不去做可以創造的。人性很坦然,俗氣不可免。就是喜從前,就願扯舊緣。
  • 中藥四氣五味的認定依據
    知母二、 五味的認定依據五味是指藥物酸、苦、甘、辛、鹹五種基本的味自《神農本草經》提出了「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並將其作為藥性以來,歷代本草均遵循之,並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補充和發展,逐步完善了中藥五味。《呂氏春秋》記載:「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靈樞·邪氣藏腑病形》云:「水谷皆入於胃,其味有五。」說明五味的起源多與烹飲食有關。
  • 人生五味,只有升華才能無怨無悔
    人生經歷酸、甜、苦、辣、鹹五味。精神統率五味,而心靈是五味的居所,品德是五味的根本。完美的人都不缺少酸、甜、苦、辣、鹹的體會,從而讓自己的精神、心靈、品德有所升華。酸,舊時用來譏諷讀書人,現在往往於窮酸、寒酸聯繫在一起。
  • 中醫藥食裡,什麼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
    此外,四性以外還有一類平性,它是指寒熱界限不很明顯、食性平和、作用較緩和。食性的寒熱溫涼是由食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而總結出來的,如吃這些食物後,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等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就說明它們的性質是寒涼的;反之,如吃這些食物後,病人的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等寒性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就說明它們的性質是溫熱的。
  • 水果蔬菜的「四性五味」,你知道多少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果蔬的「四性五味」。首先,什麼是「四性」呢?四性指的就是「寒、涼、溫、熱」四種屬性,當然介於這四者之間的就是平性。中醫將食物分為四性,指人體吃完食物後的身體反應。平:開胃健脾、 強壯補虛 、容易消化,各種體質都適合食用,像蘋果、葡萄、檸檬、山楂、枇杷、黃花菜、銀耳、胡蘿蔔那麼,什麼是「五味」?五味即 酸、甘、苦、辛、鹹 。對應人體的五臟,即 肝、脾、心、肺、腎。
  • 南懷瑾、馬星野演繹五味和鄉愁佳話
    麥浪鋼筆畫  溫州街巷風情畫——《千年五馬街》中所繪五味和店貌。鄭家清畫  說起五味和,老一輩的人依稀記得該店自產的豆沙糖、冰雪酥、五色香糕.......  留下了一席佳話  「清朝王羲之」題寫《五味和》  五味和,始創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
  • 讀《靈樞·五味》,懂食療真諦
    而功效又是其調理治病的基礎而最早提出食材具有性味和歸經的就是《黃帝內經》在其《靈樞·》這篇當中將當時常見的食材根據味、顏色劃分了對應的臟腑經絡原文: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傳下。上文就是黃帝在向岐伯請教五味分別入哪五臟?
  • 鹿九州鹿業:識藥性,正確認識中藥材的「五味」
    什麼是五味?酸、苦、甘、辛、鹹為五味。「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是通過人的味覺辨別出來的,是藥物的真實味道。然而和四氣一樣,五味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實踐觀察,發現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於人體會有不同的反應,產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歸納出了五味的理論。
  • 五行五臟五色五味,自然與人體奇妙的融合
    木,五臟中對應肝臟,五色中對應青色,五味中對應酸味,五官開竅於目。食物中例如:五穀中的綠豆,水果中的獼猴桃,蔬菜中的菠菜,所含的營養都有利於肝臟健康。火,五臟中對應心,五色中對應紅色,五味中對應苦味,五官開竅於舌。平日中我們常說到「上火」,體內的「火」確實多反應在人體上焦,例如舌尖生泡多與心火相關。
  • 【美食直播】大川麻辣魚 五味蝦
    五味蝦這道五味蝦,相對比較簡單一些哦。1、熱鍋熱油,下沼蝦油煎,2、與此同時,調醬汁。鹹甜酸辣麻五味,分別是蠔油、白糖、老陳醋、幹辣椒和青椒粒。先將蠔油、白糖、老陳醋調和,攪拌均勻後加適量的黃酒和生粉;3、蝦煎好後,倒掉多餘的油,加薑末和蒜末翻炒;4、加五味中的麻味和辣味,也就是青椒粒和幹辣椒到鍋中,繼續翻炒;5、最後,將之前調好的醬汁倒入鍋中,炒入味之後,這道五味蝦就完成了。
  • 食物的四氣五味與健康
    如同氣候有寒熱溫涼之分,大自然中存在的食物亦有這種「四氣」之分,同時,食物還有酸、甜、苦、辣、鹹之別,合稱為「四氣五味」。   人們在選擇食物時,如果四氣五味搭配不當,則對健康有害而無益。
  • 天平朗讀者|第四期 《五味》
    天平朗讀者|第四期 《五味》 2020-07-08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過黃帝內經之謹和五味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素問·五藏別論》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