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接觸中醫中藥的過程
會發現不同的藥材說明中
都會有「性味」和「歸經」的介紹。
比如:厚樸的性味是「味苦、辛,性溫」
歸經則是「歸脾、胃、肺、大腸經」。
而藥食同源的食物同樣也有其中醫性味和歸經
例如羊肉的性味是「甘、溫、無毒」
歸經是「入脾、腎」
而羊肉因其性溫、入脾
故可「補體虛,祛寒冷,溫補氣血」
而又因性溫,入腎
故可「益腎氣,補形衰,助元陽」,即溫補腎陽
這些性味和歸經
是藥材、食材具有哪些功效的依據
而功效又是其調理治病的基礎
而最早提出食材具有性味和歸經的
就是《黃帝內經》
在其《靈樞·》這篇當中
將當時常見的食材根據味、顏色
劃分了對應的臟腑經絡
原文: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傳下。
上文就是黃帝在向岐伯請教五味分別入哪五臟?
岐伯給出的答案是:食物根據其所含的五味
會優先去到該味道對應的臟腑
即酸味的食物首先進入肝
苦昧的首先進入心
甘味的首先進入脾
辛味的首先進入肺
鹹味的首先進入腎
原文: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五穀:糠(別本作秔,秔同粳,下同)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被本作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糠(別本作秔)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黃色,宜食鹹,大豆、豬肉、慄、藿皆鹹。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後續岐伯將當時老百姓常吃到的食物
根據五味入五臟的規律,都做了大致的劃分
具體如下:
五穀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鹹、麥味苦、黃米味辛。
五果中,棗子味甘、李子味酸、慄子味鹹、杏子味苦、桃子味辛。
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豬肉味鹹、羊肉味苦、雞肉味辛。
五菜中,葵菜(冬葵,現在是野菜)味甘、韭菜味酸、豆葉(黃豆芽)味鹹、薤白(薤讀音xiè,野蒜)味苦、蔥味辛。
01 脾
脾虛的人,因甘味入脾,故宜食甘味食物。同時,又有肝木克脾土,故要少吃入肝的酸味食物。
而脾氣過盛導致臉色發黃的人,需要吃些鹹味入腎經的食物,以平衡腎水,且利於脾胃行氣化氣。
02 心
心氣虛的人,因苦味入心,故宜食苦味食物補益心氣。同時,又有腎水克心火,故要少吃入腎經的鹹味食物。而按現代醫學理解,一般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也是主張少鹽飲食的。
而心氣過盛、經常面色過紅的人,就需要吃點酸味的食物收斂一下。
03 腎
腎氣虛的人,因鹹味入腎,故宜食鹹味的食物。同時,又有脾土克腎水,故要少吃入脾經的甘味食物。同時,辛味的食物也可以幫助身體皮膚毛孔打開,通氣導津液以滋潤腎氣。
04 肝
肝氣虛的人,因酸味入肝,故宜食酸味的食物。同時,又有肺金克肝木,故要少吃入肺經的辛味食物。而肝氣過盛的人,必急躁易怒,可吃甘味的食物以緩解。
05 肺
肺氣虛的人,因辛味入肝,故宜食辛味的食物。同時,又有心火克肺金,故要少吃入心經的苦味食物。而如有肺氣上逆,導致咳嗽等,則可吃苦味的食物以下洩肺氣。
《黃帝內經》成文的年代我們的食物還比較匱乏
《內經》中提到的五穀、五果、五畜、五菜
也只有二十種
發展到現代社會,我們經常能接觸到的食材
就不下幾百種。但一代代的中醫
根據《黃帝內經》總結的規律,不斷
新出現的食材劃分性味、歸經,總結功效。
下面就是我們根據歷代醫書
整理的常見食材作用功效,供大家收藏參考#黃帝內經#
關注「欣小禾」,用傳統中醫文化打造現代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