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靈樞·五味》,懂食療真諦

2020-12-24 欣小禾

我們在接觸中醫中藥的過程

會發現不同的藥材說明中

都會有「性味」和「歸經」的介紹。

比如:厚樸的性味是「味苦、辛,性溫」

歸經則是「歸脾、胃、肺、大腸經」。

而藥食同源的食物同樣也有其中醫性味和歸經

例如羊肉的性味是「甘、溫、無毒」

歸經是「入脾、腎」

而羊肉因其性溫、入脾

故可「補體虛,祛寒冷,溫補氣血」

而又因性溫,入腎

故可「益腎氣,補形衰,助元陽」,即溫補腎陽

這些性味和歸經

是藥材、食材具有哪些功效的依據

而功效又是其調理治病的基礎

而最早提出食材具有性味和歸經的

就是《黃帝內經》

在其《靈樞·》這篇當中

將當時常見的食材根據味、顏色

劃分了對應的臟腑經絡

原文:黃帝曰:願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傳下。

上文就是黃帝在向岐伯請教五味分別入哪五臟

岐伯給出的答案是:食物根據其所含的五味

會優先去到該味道對應的臟腑

即酸味的食物首先進入肝

苦昧的首先進入心

甘味的首先進入脾

辛味的首先進入肺

鹹味的首先進入腎

原文: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五穀:糠(別本作秔,秔同粳,下同)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糠(被本作秔)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糠(別本作秔)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黃色,宜食鹹,大豆、豬肉、慄、藿皆鹹。肺白色,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後續岐伯將當時老百姓常吃到的食物

根據五味入五臟的規律,都做了大致的劃分

具體如下:

五穀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鹹、麥味苦、黃米味辛。

五果中,棗子味甘、李子味酸、慄子味鹹、杏子味苦、桃子味辛。

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豬肉味鹹、羊肉味苦、雞肉味辛。

五菜中,葵菜(冬葵,現在是野菜)味甘、韭菜味酸、豆葉(黃豆芽)味鹹、薤白(薤讀音xiè,野蒜)味苦、蔥味辛。

01 脾

脾虛的人,因甘味入脾,故宜食甘味食物。同時,又有肝木克脾土,故要少吃入肝的酸味食物。

而脾氣過盛導致臉色發黃的人,需要吃些鹹味入腎經的食物,以平衡腎水,且利於脾胃行氣化氣。

02 心

心氣虛的人,因苦味入心,故宜食苦味食物補益心氣。同時,又有腎水克心火,故要少吃入腎經的鹹味食物。而按現代醫學理解,一般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也是主張少鹽飲食的。

而心氣過盛、經常面色過紅的人,就需要吃點酸味的食物收斂一下。

03 腎

腎氣虛的人,因鹹味入腎,故宜食鹹味的食物。同時,又有脾土克腎水,故要少吃入脾經的甘味食物。同時,辛味的食物也可以幫助身體皮膚毛孔打開,通氣導津液以滋潤腎氣。

04 肝

肝氣虛的人,因酸味入肝,故宜食酸味的食物。同時,又有肺金克肝木,故要少吃入肺經的辛味食物。而肝氣過盛的人,必急躁易怒,可吃甘味的食物以緩解。

05 肺

肺氣虛的人,因辛味入肝,故宜食辛味的食物。同時,又有心火克肺金,故要少吃入心經的苦味食物。而如有肺氣上逆,導致咳嗽等,則可吃苦味的食物以下洩肺氣。

《黃帝內經》成文的年代我們的食物還比較匱乏

《內經》中提到的五穀、五果、五畜、五菜

也只有二十種

發展到現代社會,我們經常能接觸到的食材

就不下幾百種。但一代代的中醫

根據《黃帝內經》總結的規律,不斷

新出現的食材劃分性味、歸經,總結功效。

下面就是我們根據歷代醫書

整理的常見食材作用功效,供大家收藏參考#黃帝內經#

關注「欣小禾」,用傳統中醫文化打造現代健康生活

相關焦點

  • 食療養生要掌握四氣五味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氣、五味等),是中醫食療養生的基礎。
  • 掌握食療養生要了解四氣五味
    □秦竹    研究食物的性味(四氣、五味等),是中醫食療養生的基礎。按照中醫藥理論,應根據不同的病、證對食物進行選擇,因此掌握好食物的性味極為重要,這樣才能熟練地駕馭食療養生,做到有的放矢。
  • 讀過黃帝內經之謹和五味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素問·五藏別論》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 中藥四氣五味的認定依據
    深刻揭示了中藥寒、熱、溫、涼四氣的真諦。大凡能減輕或消除熱性證候的藥物,其藥性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凡能減輕或消除寒性證候的藥物,其藥性一般屬於溫熱。如薄荷、葛根主治風熱表證,其性屬涼;石膏、知母主治溫熱病氣分熱盛證,其性屬寒;麻黃、生薑主治風寒表證,其性屬溫;附子、乾薑主治亡陽證,其性屬熱等。所以一般說來,溫性、熱性的藥物具有溫裡散寒的作用;寒性、涼性的藥物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 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這些食物吃對可防癌!
    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這些食物吃對可防癌!《黃帝內經》指出,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另外,單靠食物治療腫瘤力量薄弱,腫瘤患者使用食療抗腫瘤,必須有正確有效的抗癌治療為基礎。用於食療的食物、藥材,應在專家的指導下合理選擇,避免與治療性藥物產生不良反應,影響療效,適得其反。圖片來源:Pixabay來源:中國中醫本微信號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官方微信,郵箱:xinxibu102@126.com
  • 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合理搭配膳食可防癌!
    小編說:《黃帝內經》指出,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環境之中,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應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自然界五顏六色的動物和植物,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生長,為萬物之靈的人提供了食物來源。
  •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養生|素問·上古天真論_網易訂閱
    中國重要飲食典籍(二)  《黃帝內經》:食療的基礎理論著作  中醫食療思想源遠流長,早在《黃帝內經》(也作《內經》)中就有所記載。初步確立的食療理論,是遠古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先人們長期的生活醫療實踐不斷總結和發展的經驗總結。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癰疽第八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通天第七十二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食療與腫瘤
    中國歷代名醫就對膳食功能均有論述  戰國時,扁鵲說:「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藥。」唐代孫思邈也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療者,不足以全生」。食療膳食中許多食品是藥品的一部分,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完全取代藥品,更不能取代藥療等腫瘤的常規治療,而應在藉助食療提高機體體質和免疫力的基礎上,積極進行綜合治療,當然,只注重手術、放化療等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不重視飲食調養的觀點也是錯誤的,各種針對腫瘤的治療手段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害機體的正常細胞,導致正氣的虧損,如果不加強飲食調養,最終會導致正氣的潰敗,反而失去治療的機會。
  • 食療方法治療不同類型痘痘
    選擇食療方法治療痘痘、粉刺效果不錯,為大家介紹治療不同類型痘痘的食療方。★肺熱型症狀表現:粉刺有些發炎,感覺微癢、痛;口乾,小便黃。肺經風熱所生的粉刺,往往誘因不明顯。食療藥膳(以下均為一人份):1、勾藤8克、菊花25克、板藍根15克、蜜棗一粒,將以上材料加三碗水煲成一碗水,熱飲即可。
  • 食物的四氣五味與健康
    如同氣候有寒熱溫涼之分,大自然中存在的食物亦有這種「四氣」之分,同時,食物還有酸、甜、苦、辣、鹹之別,合稱為「四氣五味」。   人們在選擇食物時,如果四氣五味搭配不當,則對健康有害而無益。
  • 中醫藥食裡,什麼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
    二、五味五味是指食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食療作用。《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這是對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後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日臻完善。茲將五味的作用簡述如下。
  • 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冬季來臨吃什麼您知道嗎?不要進補錯了
    五味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我們所講的酸甜苦辣鹹,中醫上常稱辛、甘酸苦鹹。在《靈樞.九針論》中說「五味,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甘入脾,鹹入腎,是謂五味」所以可以根據味道來進補五臟。
  • 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背俞第五十一
    本公眾號將長期致力於中醫經典及傳統中醫理念的傳播與普及工作,唯願通過您的關注和分享,以達拋磚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
  • 【共享教·史崧本《靈樞(21)寒熱病》】
    【共享教·史崧本《靈樞(21)寒熱病》
  • 學會品味生活,是擁有快樂人生的真諦
    生活,實際上五味雜陳,聰明的人去掉酸澀,忽略苦痛,卻對甘甜情有獨鍾。學會品味生活,就要滋養心靈,年輕美妙的心靈,才是讓生活充滿美味的根基所在,是發現美麗的眼睛,是感受美好的皮膚。品味生活需要時間,只會忙忙碌碌,無暇顧及休閒,是不可能去品味生活之美的。
  • 【共享教·史崧本《靈樞(5)根結》】
    >】關於《靈樞》的傳本目前公開傳授的有兩個版本版本①是:史崧本《靈樞》版本②是:九常本《靈樞》 史崧本《靈樞》是公元1155年根據家藏的九卷本《靈樞》進行整理、校勘、分類、獻出,公布於世的二十四卷81篇的紙質版。 九常本《靈樞》是公元2018年.北京白雲觀.三申道人.
  •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完美融合了生活的真諦。每個人的口味就像不同的標籤一樣,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有的人喜好甜食,有的人嗜酸如命,有的人無辣不歡…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我想每一個人都體驗過。酸中醫講「酸生肝」。
  • 食物的四氣五味和功效
    【食物的五味】食物的五味,是指食物具有酸(澀)、苦、甘(淡)、辛、鹹五味。根據五行理論,五味與五臟的關係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每種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種,也可以兼有幾種。不同味的食物,其功效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