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這玩意,基本上沒啥實際用處,既不分紅又不派利息,泡沫遲早要破的。
M總:F老弟,又見面了。上周剛和你在「範言直諫」裡聊了鬱金香泡沫,結果就趕上黃金大泡沫破了。
F記者:黃金這一輪大牛市走了12年,僅僅20分鐘的暴跌就把它毀了。每盎司從1900多美元到1300多美元,才兩三天就跌了30%。你好歹也算和礦業沾邊,沒有研究一下為什麼暴跌?
M總:往好聽點說,眾說紛紜;實話說,稀裡糊塗。公布的經濟數據?十幾年來經濟數據好好壞壞多少輪了,為什麼偏偏是最近這幾個不鹹不淡的數據引發暴跌?賽普勒斯打算拋售黃金?這個彈丸小國能賣的黃金也就14噸,不值一提。巴菲特索羅斯看空黃金?高盛唱衰?也難免太把這兩個老頭和高盛當回事了吧?至於那些媒體,無非是把最近發生的幾件事情羅列一堆,敷衍了事。
F記者:短期波動往往都是隨機事件,媒體也不容易,它不知道原因,但總得對受眾說點啥吧?
M總:我覺得,如果黃金泡沫真的破了,牛市就此結束,只有一個原因:太貴了。黃金這玩意,基本沒啥實際用處,既不分紅又不派利息,泡沫遲早要破。讓我奇怪的倒是另一件事:為什麼黃金暴跌,中國人反而都跑到商場銀行搶購去了?
F記者:這情景確實詭異。你想,如果國際股市暴跌30%,A股開盤會如何?股民們會去搶購嗎?不用說,奪路而逃!股票和黃金到底有啥不同,讓大家心理反應截然相反?搞不懂。
M總:你要知道,中國金民的心理中,黃金不只是投資品,而主要是珠寶商品。如果當成純投資品,暴跌之後固然本能地不敢買,但如果當成珠寶商品,那就屬於打折促銷了,自然要排隊搶購。有錢賺固然好,如果再跌,大不了做成首飾、傳給兒女。股票就不同了,中國人買股票就是為了賺快錢,只是「炒」股,哪想過當傳家寶?
F記者:還有一點,黃金在歷史上早就走上神壇,加上這12年牛市的洗腦,各種大師一通忽悠,大家感覺它真是刀槍不入了。
M總:說到牛市洗腦,還有什麼能和中國的房子相比?前陣子出了國五條,宣稱要收20%所得稅。一個多月下來,很多二手房不跌反漲。據說是大家認為稅費反正會轉嫁到房價裡、由買主承擔,索性提前先漲價。如果這事情發生在股市,你說會怎樣?
F記者:2007年所謂的5·30股災,無非是加了一點印花稅而已,股市幾乎三個跌停板。臺灣上世紀80年代末大牛市時,因為提出要收證券所得稅(其實稅率極低),臺股一瀉千裡。如果A股宣布徵收20%的買賣所得稅,不會有人覺得稅費反正會轉嫁給買家、所以先來兩個漲停吧?大盤起碼四、五個跌停板吧?搞不懂的是:為什麼股民和房民的心理反應完全不同?生活中他們往往是同一批人啊!
M總:我在好幾個城市都有房子,按照房價和租金的比例來算,都是50倍左右的租售比,相當於股市50倍的市盈率。我還有一些銀行股,市盈率普遍只有七、八倍。我困惑的是,如果房子值這個價,那銀行股肯定太便宜了。為什麼這些人作為房主時,就覺得樓價堅固如金,而同樣這些人,作為股民時,又認為樓市泡沫一觸即破,進而帶來大量銀行壞帳,所以要給銀行股打個5折?搞不懂。
F記者:和黃金的問題一樣,咱也可以試著從社會學入手。比如,和我們的城鄉差別特別大有沒有關係?長期的農業社會,導致老百姓對黃金、房產這種實物特別迷戀,對無形的股票總是心懷疑慮。20年的房地產牛市、三代人一同迸發的特殊需求、雙方父母願意給子女買婚房的獨特中國社會心理,對於形成房民的刀槍不入心理,多多少少有作用吧?
M總:有點意思。光說中國的案例不夠,下回,咱們用社會學角度,琢磨一下外國的「搞不懂」,比如日本的安倍經濟學之類,如何?
F記者:行,咱們下次再聊!範衛鋒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