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關注日益升溫的手串市場。手串是起源於串珠與手鐲的一種飾品,經過不斷演化,現如今已經成為集裝飾、把玩和鑑賞於一體的特色收藏品。 可供製作手串的材料更是種類繁多,寶石玉石、菩提、木料、果核在現代社會都可以成為製作手串的選擇。當然材質的不同,相應製作出手串的價值也會有差別,產自西藏的天珠,就是手串家族中的佼佼者。
一顆天珠幾十萬 手串蘊藏大財富
天珠是一種極富民族和宗教色彩並蘊含神秘傳說的稀有珠寶,因其含有玉質及瑪瑙成分,被認為是一種稀有寶石。而西藏是天珠的主產地之一,近些年由於藏文化熱,文玩熱和存世量稀少,天珠的價格已經可以用天價來形容。北京的甲子從2005年開始研究西藏文化和天珠文化,是業內有名的天珠手串收藏者,他向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展示了一些他所收藏的天珠,目前市場上一顆品相差不多的繪有兩隻眼睛圖案的天珠價格在35萬元左右,而繪有三眼圖案的天珠價格已經超過百萬,天珠的價格這幾年更是漲幅驚人。
天珠收藏者甲子:我記得我們剛入行的時候,差不多06年07年,那個時候一顆藥師珠,一定要2.0(釐米)的正圓,筆直一線黑白分明,那個時候的價格是900塊錢,超過1000塊錢我們就會說這個人真黑,賣得這麼貴,現在你去藏區或者從玩家手裡收最少要15萬。像這種兩眼天珠,6年前以前的話就10萬,8萬就可以買得到,現在的話最低也要30多萬,如果要是有一對的話就要100萬了。
一顆雙眼天珠最低也要30多萬元
一串小小的天珠手串,價格可以高至上百萬,確實讓人不得不相信手串收藏市場的火熱。記者在北京古玩城也看到了不少賣天珠手串的店鋪,這裡的老闆告訴記者,目前天珠的價格每年都是翻倍上漲,但由於價格過高,多數還是在相對小眾的圈子內流通。
北京古玩城某店鋪店主馬青龍:每年就翻番地漲,沒有比例20%,30%,都翻番漲,投資的也有,像這老東西,買了一個就沒有第二個。
天珠收藏者甲子:現在最缺的是好的珠,尤其是一些收藏類的珠子非常非常少,如果你要是真的出貨,你的東西,你的眼裡很好,我覺得不是你找別人,人會天天給你打電話(來收)。
天珠手串的百萬天價也證明了手串市場近些年來火爆的程度。天珠作為手串家族中的王者,由於存世量稀少和價格高昂,也使很多手串收藏愛好者被拒之千裡。現今市場中被大家廣為接受的主要是由木質和果核製作的手串,價格適中加上精美的雕工讓橄欖核雕手串成為每一位藏友的追捧的對象。
早上九點,江蘇省蘇州市的舟山村馬路兩邊,已經停滿了車。這個曾經只有四五百人的村莊,現如今成為了核雕產業的聚居區,每天有3000多人在這裡從事核雕或是核雕相關產業,這裡每天都能碰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或是慕名而來的遊客。
記者:花了多少錢?
遊客:不到一千元。算是淘著寶了。跟店家比較投緣,說的很好。
這幾位遊客告訴記者,來這裡,除了被核雕第一村的名氣吸引,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這種純手工製作的工藝品的喜愛。
遊客:為每一個手串上都有雕刻藝術師,他自己的籤名,這個就有意義。她不一定是有有名,但是她畢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一個人。
店家告訴記者,像在舟山村,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在這裡購買核雕作品。
店主:像這種題材,比如說彌勒佛題材,還有我們這邊傳統的羅漢的題材稍微好賣一點。
記者:價位大概是?
店主:價位肯定是在中等價位,一千多,兩千多。
記者:基本是一兩千塊錢?
店主:對。
遊客:這邊實際說可能還是商家來拿貨得比較多?
店主:對。
遊客:像我們這比較另類,順道來看看,既然來了嘛,但是對這個價格比較敏感,因為不懂,有些東西我們不懂,所以我們希望價格最好是幾百塊錢或者一千塊錢左右,這樣的話都能接受。
在這家門店,記者還碰到了一位從北京過來的核雕經銷商。
記者:這一次過來收了多少?
核雕經銷商:二三十萬吧。
記者:二三十萬?你收的都是精品?
核雕經銷商:也不都是精品,反正差的好的都有。
記者:差的好的都有?你一般多長時間過來一次?
核雕經銷商:兩禮拜左右。
記者:一次過來打多少貨?
核雕經銷商:就是二十萬左右。
經銷商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從事核雕生意已經有十多年,最近這四五年,隨著核雕作品越來越受收藏者青睞,他每個月都要舟山村來打兩次貨,一個月都要拿四五十萬元的貨到北京銷售。
經銷商告訴記者 每個月都要拿四五十萬的貨
記者:一般什麼樣的價格的最好賣?
經銷商張先生:現在便宜的好出,現在。一兩千塊錢,兩三千塊錢。好的,還是要對那些老客戶,他們要好的,要大的。
經銷商張先生:這是2.6(釐米)的。
記者:這是什麼?
經銷商張先生:這是八仙。
記者:這個多少錢?
經銷商張先生:這一萬塊錢左右,一顆。
核雕生意的紅火,不僅讓很多北京的淘客來到了舟山村,也有不少的舟山村村民在北京開店做起了核雕生意,陶正華就是其中一位。
核雕經銷商陶正華:這個賣4萬8千塊,蘇州園林刻劃的,純手工雕刻,創作這幾個亭對我們蘇州的園林亭臺樓閣都這樣,每一個園林的特色都刻劃在橄欖核上。
陶正華告訴記者,雖說在北京開店已經有十多年,但是他的家人都還在舟山村,他的妻子、妹妹、兒子也都還從事橄欖核雕刻,店裡銷售的基本上都是家人的作品。
因為在北京這個地區,包括天津,包括長城、東北三省的朋友們,喜歡核雕的都來北京這邊,找我們橄欖核雕,所以這邊賣橄欖核的人也比較多。
記者:你們一年銷售量大概是多少?光橄欖核這一塊。
陶正華:我也就銷售400多萬。
記者:光這一塊,400多萬?
僅僅一個店鋪,橄欖核手串銷售額就能達到400多萬元,真是讓人咋舌,在手串家族裡,被大家競相追捧的可不止橄欖核一種,海南黃花梨的勢頭也絕不遜色。海南儋州有個鐵匠村,十幾二十年前,照樣一個以打鐵保持生計的貧苦村落,現在卻已經成為專門加工經銷黃花梨手工藝品的充裕村,全村2300多人,但從事花梨木手工藝品加工經銷的工作坊就有300多家,2013年全村總產值達到了3.7億元。小小的花梨手串成就了一個村子的巨變。
鐵匠村變身紅木村 小小手串大產業
今年29歲的李巨旺,是儋州市鐵匠村的村民。每周的周六、周日兩天,他都會和村裡的大部分年輕人,帶著自己加工製作的黃花梨木手工藝品,來到海口市東湖古玩市場擺攤銷售。李巨旺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他帶來的這一堆黃花梨木手工藝品,都是清一色的手珠,價格有高低不一,最低的3、400百元,高的能賣到2、3萬元,甚至更多;其中一串手珠,單價在3萬多元,5串就要賣18萬元。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民李巨旺:這個是實在價的,是23000(元),這是精品的,最好的,你要拿大幾千塊錢的都有,2000、3000(元)的,3000、5000(元)的都有,特別好,這個。這個東西,好東西,不拿,沒幾條了。
買家:這樣吧,給你加100(元)吧。
李巨旺:(直徑)16(釐米)的賣不了,你要18(釐米)的給你,1800(元)。
買家:這條買了。
剛賣給這名客戶沒幾分鐘,李巨旺的攤點又迎來了其他的客戶。
李巨旺:那(直徑)2.2(釐米)的,2.5(釐米)的,2.8(釐米)。現在2.0(釐米)的沒有了,上個禮拜已經賣完了。
李巨旺每周末都要來海口市東湖古玩市場擺攤銷售
李巨旺所在的這個古玩市場,攤點一個挨著一個,人來人往,伴隨著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數錢聲,各類客戶穿梭其中。記者在該市場轉了一圈兒,發現這個露天交易市場的攤位就有好幾百個,各攤點生意都很火爆。據介紹,這裡每天的銷售額一般都在幾百萬元。
李巨旺告訴記者,最近這些年來,黃花梨木的各種產品都非常火,價格也年年看漲,除了這個露天交易市場的攤點外,他們村還在附近一家酒店的第五層樓上設有批發銷售點。記者來到這家酒店的五層樓看到,這一層樓大約70多間房,所有房間的大門都打開著,床上、桌上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黃花梨木手工藝品,來自全國各地的一些經銷商正在裡面挑選、購買產品。
記者:有什麼變化嗎?
經銷商:這個一直在漲。
記者:去年賣多少?
經銷商:去年好像我買的是,兩千(元)左右,兩千到三千(元)。
經濟半小時記者:那今年賣多少?
經銷商:八千(元)。
進貨商:高,有三萬(元)的,低的話有,幾百塊錢都有,這個不論的,我也說不清楚這個。
記者:中等的,有多少?
進貨商:中等的,也是兩、三千(元)錢。
兩個小時後,記者再次來到李巨旺在古玩市場的攤點了解銷售情況,李巨旺說,半個小時前,他剛剛又賣了3萬元的產品。
李巨旺:今天這個賣的還可以吧,賣了一些賣了幾萬塊錢。大部分都賣給全國各地的,那些批發商的,他們,我們屬於批發。
進貨商:昨天賣的也不少,這邊買的8萬、9萬(元)。
李巨旺:他是在北京這邊(經銷),他(進貨)經常照顧我。
記者從交談中了解到,李巨旺昨天就賣了8、9萬元的貨,加上今天已經賣的3萬多元,這個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兩天,他的銷售額就在10萬元以上。不過,李巨旺說,現在還是銷售淡季,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5月之前,在海南旅遊旺季的時候,他們的銷售旺季也隨之到來,那個時候的銷售量比現在的銷售量高得多。現在,他們村絕大多數都在做黃花梨木這個手工藝品。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支書李運扶:我們村裡大概差不多來了600多個人,但是將近有700多個人,700個人,一個攤位有2個多人。(插手珠畫面)賣花梨木(手工藝品),每個周末都有集市在這裡,這個集市,我們每一個周末,全部賣了,將近500多萬(元)。
記者:一天(銷售額)?
李運扶:一天賣了500萬(元)
小小的手串,竟然能夠成就一個村子的經濟奇蹟,江蘇的舟山村,通過核雕創造了兩億元的年產值,而海南的鐵匠村,通過花梨木雕刻,也實現了經濟轉型,幾乎家家戶戶都能靠花梨手串創收。
火熱的交易市場、幾百萬元的日交易量,讓很多人感慨黃花梨木手工藝品的市場需求和它的價值不菲。而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加工銷售這些精美黃花梨木手工藝品的村民,祖祖輩輩都是以打鐵為生農民,他們村還是遠近聞名的鐵匠村。
鐵匠村村民祖祖輩輩以打鐵為生
李運扶:鐵匠村歷來是手工藝為主,農業為輔,鐵匠村的由來,原來其實我們村全部人打鐵,所以就打鐵匠了。
聽鐵匠村負責人講,鐵匠村建於明清時期,已經有600多年歷史,村裡2300多人,絕大多數人姓李,祖籍大多來自福建等地。由於當地十年九旱、土地貧瘠,不少人被迫離鄉到外面學習打鐵技藝謀生,後來時代相傳,逐漸形成規模,鐵匠村由此得名。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打鐵行業逐漸被淘汰,失去主要經濟來源的鐵匠村村民,不得不面臨如何謀生的問題。
李運扶:出外謀生,就學到目前一些手工藝回來,學到牛角、草珊瑚、海鐵樹,一直搞到2004年吧。
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民李巨旺:基本上還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去一趟三亞,來回費用就是100來塊,然後最多賣5、600塊錢,但是費用都花完了。當時也沒辦法,一個月下來,可能賺個幾百(元)。
李巨旺說,打鐵沒有出路後,為了生計他們向三亞等其他沿海村莊學習,嘗試用貝殼、海柳等海產品製作手工藝品,但因為材質比較普遍,靠海的地方都有銷售,所以,價格一般比較低,銷路量也不大,沒幹幾年,有的村民乾脆放棄幹這一行,出去打工了,而一些仍然留在村裡的人開始琢磨著,另尋謀生存之道。而商機的出現,卻是源於一個偶然,2004年,村民李運全,在海口一次逛街中發現了商機。
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民李運全:我搞園林景觀的,我經常來這裡逛,偶然看見黃花梨(木)在賣,我就看人家賣的價格很好。我發現黃花梨(木),幾百塊錢一斤,一條木頭能賣幾百(元)錢,我算起來,(成本)有幾十(元)錢的東西,我們附近的農村也有,我們這個東西賣,要不拿來賣,也可以,就這樣的。
李運全說,他當時就覺得很刺激、驚訝,一根當時成本才幾十元一斤的海南產黃花梨木,稍微簡單加工一下,居然能賣到幾百元一斤。李運全敏感地意識到做黃花梨木工藝品加工銷售應該是個不錯的商機,他四處收集一些黃花梨木,參照當時市場上比較好賣的產品樣式,簡單加工製作後,拿到海口東湖古玩交易市場銷售,產品一上市,很快就獲得認可。
李運全:做完以後拿來賣,還是有人接受,這樣的。到了2005年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做得比較好,有個銷路。書記帶著我們村的青年,上來考察一下,買了一些(黃花梨木)材料,給村裡面做起來。
村支書李運扶:因為我們村開始經濟不濃厚,經濟很薄弱,搞不了家具,只能搞小件的,只能用小料,來搞小件東西。 (加工成)珠子、皮帶、枕頭之類的,有時候也是配料,來加工,搞大件家具,剩下的配料,也會加工,所以我們覺得這個,還是有利可圖。
黃花梨木是產於中國海南省的一種常綠喬木,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福建,其木材被稱為「黃花梨」,俗稱「降壓木」,學名叫降香黃檀,有提神、涼血降壓等功效,生長期極其緩慢,真正成材需要成百上千年的生長期,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沒想到家門口生長著的竟然是這樣值錢的「搖錢樹」,鐵匠村開始從黃花梨木中尋找致富機會。但是,那個時候鐵匠村還很貧困,村民拿不出多少錢投入,如何解決原材料稀缺、啟動資金不足的難題呢?鐵匠村負責人和幾個比較有想法的年輕人仔細琢磨後,覺得可以先從黃花梨木的小料加工銷售入手,比如將黃花梨木做家具剩下的邊角料,以比較低的價格收購回來,憑著多年的打鐵技藝,不難將黃花梨木中的樹格加工為精美小巧的手珠、手鐲、皮帶等日常手工藝品。但最初的市場銷售並不看好。
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民李日信:價格二十多塊錢一串。那時候是二十多塊錢一串。因為它的原材料也便宜,就是二十多塊錢一串。
記者:銷路怎麼樣?
李日信:那個銷路沒有銷路,也是固定在幾個像海口的樂埔村,三亞那邊步行街那邊有幾家,零零散散的賣,還沒有形成一個規模。
李日信,今年27歲,2009年他大學畢業後就回到村裡,就幹起了黃花梨木手工藝品的加工銷售。他說,當時市場上大多數人對黃花梨木手工藝品不了解,也不認可,如何打開銷路,成為當時鐵匠村人最大的一道難題。為了打開銷售渠道,他和村裡一批年輕人到全國各地比較有名的古玩市場,挨家挨戶上門銷售。
李日信:以前我去,都是坐火車,你要拉兩大箱子,起碼有八十多斤重,兩個箱子八十多斤,等於說在那城市上,第一次過去的時候,沒人認可,他不懂你,他做古玩行業的人,不認識你,不可能跟你買。
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民李巨旺:你做出來的產品賣不掉,那你就等於,拿來都沒錢賺了,也就沒有工錢了,連工錢都沒有了。當時的話,我們都拼命跑,跑全國各地、福建啊,販賣紅木的地方,都跑一遍了,然後背著個包包、拎著個幾百顆珠子,差不多都上百斤了,拎著那些珠子到處跑。
鐵匠村的黃花梨手串最開始並沒有什麼市場
靠著這樣的肩扛背馱,幾個月下來仍然沒有打開銷路,怎樣找到突破口,打開市場銷售呢?李日信和村裡的幾個年輕人客觀冷靜分析後,決定從改變銷售方式入手。
李日信:他不知道你是真的黃花梨,還是假的黃花梨,所以說你要跟客戶溝通,我是這麼做的,我跟我的客戶,可以找得到,那時候我們就敢100%保證,這是海南黃花梨,假一賠十。再一個,我是結帳的方式,跟(經銷商)結,就是月結,一個月結一次,你發現假的,我就賠錢過去。還有一種模式是,給一個(銷售)櫃檯,給我操作,所以說我跟他合作,利潤分成。
在多次上門與經銷商溝通協調後,李日信終於等來了他第一單生意。
李日信:我第一單是在廣州。我還記得在廣州。開始就給了十多串給他,十多串手鍊給他代賣,結果他一個禮拜,給我打電話了。那十五串代理(銷售),全部賣掉了。所以說,我去跟他合作的時候,一次他就拿了我很多(貨),拿幾百串,銷路,那時候慢慢搞起來。
隨著市場銷路的打開,鐵匠村開始升級他們的產品,黃花梨木手工藝品也逐漸從最初幾百元的大眾化產品向精品化升。他們從提升品牌價值,增加產品文化藝術內涵上下功夫。
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民李日信:就是說現在,做的最好的,就是說帶鬼臉,行業裡面叫做鬼臉。
記者:是怎麼一個樣子具體?
李日信:就是說他做的一顆珠子,上面有兩個眼睛,有鼻子,有嘴巴。碰到這種材料,又有這個手藝做出來,這麼一串,基本上有的人就這兒一帶,就夠一家人一年的生活了。
記者:那是賣多少錢?
李日信:我記得我們這批發,最高一個賣了,他說十二萬(元)。
記者:就一串?
李日信:他們拿去賣,他們拿到店裡面賣了二十八萬(元)。
如今,得天獨厚的黃花梨木,不僅帶動鐵匠村奔小康、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現代市場經濟趨勢下,品牌發展、抱團發展無疑是增強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鐵匠村「兩委」著眼於此,在2011年7月,以老村名「北岸李」為註冊商標,開始品牌打造之路。同月,「儋州北岸李村花梨農業合作社」在村委會班子的努力下也正式成立了。合作社對產品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經營,共享銷售渠道,保障產品的質量和包裝,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2012年,儋州市政府還為合作社下撥了200萬元的中小企業扶持基金,其中50萬元將用作培訓費,150萬元用於來料加工費。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鐵匠村村支書李運扶:2012年我們全村總產值已經達到1.6個億,2013年,就是去年,我們全村總產值突破3.7億元。
海南省儋州市木棠鎮鎮長羊雄: 以鐵匠村為中心的經濟扶持,那麼帶動了,其它周圍的十幾個村莊,一起來搞黃花梨木(加工)。那麼現在我們共有20個村莊,共同來搞這個黃花梨木工藝加工。
【半小時觀察】
手串市場如此火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它不像古董收藏那樣有著極高的資金要求, 適合各種消費群體,而且手串既好看,又可以拿在手中把玩,個別品相好的手串,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所以很快成為了市場新寵,無論是舟山村,還是鐵匠村,當地的經濟轉型恰好藉助了這樣的契機,將昔日的小手藝做成了大產業 。但是,要在行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保持持續發展,那麼就要對產品的設計研發、對品牌的維護、營銷等方面下苦功夫。我們相這一切都不是難題,只要他們思變的精神還在,這就是新的成長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