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梅小豆的簡生活(ID:mxddrssh)
這兩天,甲子園刷屏了。
我的朋友張小姐因此炸了毛。
她對我進行瘋狂轟炸,導致我的手機連續震動了一分鐘。
她投擲的信息包括:多張酷帥少年們的照片(如下圖)、她全部的哭泣表情包、以及海量的感嘆。
從中,我感受到了她的三個重點:
1、感動哭了!
2、這才是熱血青春啊!別人的!
3、我年輕時在幹些啥!!
真是一致。出於同樣的原因,我也沉浸在這些熱血少年的輝煌夏日中不可自拔。
如果還有朋友沒跟上這波行情,可以左轉百度「甲子園 金足農」。懶得檢索的朋友,下面送上概要。
每年,日本都會舉行全國高中生棒球比賽。今年的甲子園大賽格外引人關注,特別之處在於:
決賽賽場上出現了一支「務農出身」的爆冷黑馬隊伍,而這支隊伍的靈魂人物,還是一位漫畫式的熱血投手。
黑馬隊伍來自金足農業高校,典型的棒球弱校。這是他們時隔103年,第二次進入甲子園的決賽。
他們的對手呢,卻是「絕對的王者」大阪桐蔭,超級精英棒球名校。他們的隊中有6位U18日本國家隊代表,隊伍成員選拔自全日本各個地區。
有個熱門照片很貼切,金足農打大阪桐蔭,這就是拖拉機打坦克啊!
網絡上對金足農有很多生動的描述,簡單總結:
沒有人期待他們打到決賽的地步。
公立學校沒什麼錢,他們來大阪參加比賽要靠募捐。家鄉根本沒人料想到他們能殺進半決賽,籌上來的住宿費等費用不夠了,鄉親們趕忙連夜搞募捐。
學校也沒想到球隊能衝進決賽。後來,多半個學校的人都去看比賽了,導致沒人參加開學典禮,於是只好延期開學。
全力唱校歌的金足農選手們
然而,就是這樣「不專業」、不受重視的金足農,以弱打強,一路升級,讓人瞠目結舌,熱血沸騰。
在決戰場上,他們與大阪桐蔭的畫風,也被激動的網友們類比為熱血漫畫《灌籃高手》中湘北與山王的大決戰。
而且,隊伍裡還有個明星投手吉田輝星。
據聞,吉田在初中畢業時收到了很多精英學校的offer,卻都堅定拒絕,反而選擇了棒球實力羸弱的金足農。
他曾經明志,要「繼承同為投手的父親的心願,帶領當地朋友們一起去甲子園」。金足農是他父親的母校,也是他父親拼搏過的地方。他決心實現父親在母校未完成的事業。
他做到了。他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球隊,從預選賽一直堅持到了決賽。
在決賽之前,他5天之內投出了749球,而這種頻次是有損運動壽命的。
漫畫中,脊柱受傷的櫻木花道,面對阻攔自己上場的安西教練,提了一個問題:「老頭子,你最輝煌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代表日本國家隊上場?而我,最輝煌的時刻,就是現在啊!」
或許,吉田也做出了類似的選擇。
而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他還創造了記錄。
根據體壇周報的數據:「吉田在甲子園的5天比賽中投出749球,43安打,58奪三振,連續四場2位數奪三振,140km以上的球速的投球也能連發,甚至前幾場在投完160+個球後飆出了150km的球速,創下72年以來最強投手的紀錄。」
這樣的人,被日媒稱為「平成最後的怪物」。
上一次被日本少年感動流淚,還是天台告白的時候。為他們的天真純情。
上一次被日本運動少年感動得顫抖,還是看《灌籃高手》的時候。漫長的暑假,看著三井壽跪在地上,哭喊「我想打籃球啊!」。
當時的我,看著這個小哥哥跪地哭泣,感受到了他對籃球最深切的渴望。他的青春,他的無限可能,還有他自我實現的強大動力。
而此後的三井壽,也正如想像中的那樣,在夏天的球場上投出一個接一個漂亮的三分球,微笑著,光芒四射。他的哭泣和笑容,讓我羨慕。
我告訴自己,那是動漫,是故事。真實的人生哪有如此暢快淋漓。
圖片文字:你的一生懸命(拼盡全力),謝謝!
如今,我看著一個健壯的少年,帶領著他的同伴們,在耀眼的陽光下奔跑,流汗,「一生懸命」地投球。
這一隊少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甚至,他們實現了他們不敢夢想的夢想。
他們演繹出了漫畫人物一樣的人生。不,人們都說,「漫畫家也畫不出這樣的情節。」
張小姐問,看了這故事,你有啥感覺?
我說,他們擁有的,是我失去的。所以感動,所以流淚,所以難以釋懷。
張小姐不買帳,她一針見血:
那你也得先「擁有」過,再談「失去」啊。
我只能以一串冷漠微笑的表情回擊。如今青春不再,翻遍記憶卻找不到曾經恣意的痕跡,然後虛偽的感慨「失去」,大概沒有比這個更糟的了。
網友熱評中,很多人說,自己的青春年華沒有獻給運動場,反而被拘束在一方課桌之上,忙著寫沒完沒了的習題。一天到頭,不知今夕何夕。
還有人說,考上一個好學校,也是一種拼搏與實現夢想的形式了。這觀點值得表揚,有點阿Q的鬥志。
但青春最有意義之處,難道不應該是追逐當下生命中最寶貴的,卻最沒有用的東西嗎?
所以,看了這故事,我為我不曾擁有的青春哭泣。
為別人感動,為自己哭泣。
此前是青春的看客,多少年過去,仍舊是看客。
行文至此,只能說,如果你對此有同感,那麼你也老了。
不是年齡老去,而是心被限制了。你不相信,青春描述的不是年紀,而是心理。
你不相信,在你這個年紀,仍舊可以有閒心、有膽量,做一點計算房租、研究房價或者分析學區房政策以外的事情。
你變成了庸庸碌碌只著眼於生存的中年人。
羅曼·羅蘭說,「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或許更糟。但模仿的不是那個經過批量生產的,認真做習題、規矩寫作業的自己。
我對張小姐說,看了這些少年的事跡,我倍受鼓舞,終於決定要做點什麼。
張小姐隨手甩過來一張截圖,上面是前陣子冰島爆冷後我們的對話。
那時,大批營銷文章宣傳他們不是「專業球員」,各種奇葩兼職,例如一邊做導演一邊當門將,實在太勵志。我看後很受觸動,也嚷嚷著要追求夢想來著。
結果嘛,當然是沒做成。
這回重看截圖,我啞然失笑。
分析了半天,我們為青春流淚,大概不僅是因為我們老了,還很懶吧?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中國大學生油膩起來,甩中年人十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