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度和英國實力孰強孰弱的問題,讓印度和英國都相當尷尬,因為這既調侃了印度的能力,也侮辱了英國的智商。
作為有聲有色的超級大國,印度的目標從來都是星辰大海,雖然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但除了美國,印度還真沒怎麼看得起誰。說印度打不過英國,那是對印度能力的不屑。
而作為昔日的超級大國,雖然今天的英國早已今昔不同往日,但「老子當年」的基本驕傲還是有的,讓它和自己昔日踩在腳下的印度相比較,這是對英國智商的侮辱。
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英國和印度絕不會「打成一片」。但印度不是一般的國家,所以印度和英國一較高下的情況也不是絕對不可能。
那麼,這個有聲有色的超級大國,在面對日薄西山的英國時,能不能吊打英國輕鬆加愉快呢?靜夜史認為當然能,而且能個錘子。
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錯覺莫過於「中國行,我更行」,作為同樣有過古老文明、擁有數十億人口以及遭受過帝國主義奴役的國家,印度一直感覺它和我們差不多,所以也不遺餘力地鼓吹「龍象之爭」,再加上美俄等國出於兜售軍火的需要對印度無底線的吹捧,印度就更飄飄然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所以在不停地欺凌南亞小國的同時,印度還頻繁在中印邊境挑釁,比如5月上旬以來,印方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越線進入我們國家領土、並構工設障,阻攔我方邊防部隊正常巡邏執勤,其目的在於蓄意挑起事端,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
而和之前的邊境緊張局勢一樣,印度依然沒有等來夢寐以求的吊打,所以印度也更加有恃無恐。畢竟這個能打敗美國的國家都對自己「無能為力」,而英國又是美國的小弟,所以理論上印度的實力比英國至少高出兩個美利堅。
在這個世界上,印度的蜜汁自信,一直是難以解釋的人類未解之謎。
包括印度人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印度無論人口、國土面積、軍隊數量以及軍費支出,都不是連軍艦都養不起的英國所能比擬的。
的確,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不管印度的航母是不是二手的,但起碼數量有了,這必然令英國相形見絀。
但問題在於,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除了武器,還有人。從62年那場戰爭的慘狀來看,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導致了軍隊上下級堪比銀河的鴻溝。和腦滿腸肥的高種姓軍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底層低種姓士兵的食不果腹。這樣的軍隊,也就欺負下比自己更弱雞的南亞小國,面對真正的大國必然一觸即潰。
而經歷了62年的慘敗,印度高層雖然痛定思痛,時刻以我們為假想敵,但印度社會依然一盤散沙,種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
說白了,作為一個從殖民地上建立的國家,如果印度不經歷慘烈革命或戰爭的洗禮,根本不可能徹底擺脫殖民地模式的桎梏。英國為統治人口眾多的印度,通過拉攏印度地方土邦保持分而治之的狀態,雖然印度建國後尼赫魯利用自己的權威基本消滅了土邦,但作為種姓制度受益者的尼赫魯從未觸碰種姓制度,所以印度依然一塌糊塗。
應該說,想要成為真正的大國,印度必須能夠擊敗其他大國,但印度留給世界的,是62年的一潰千裡。雖然慘敗能催生自身的革命,但我們的「見好就收」沒有給印度這樣的機會。所以沒有經過淬鍊的印度,即便經歷幾十年的發展,有更多的軍隊,更先進的武器,都突破不了地區軍事強國的天花板,想要擊敗英國這樣的五常國家,那是真正的痴人說夢。
雖然英國早已日薄西山,但作為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的國家,英國在技術方面的優勢,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印度絕對無法比擬的。雖然印度的武器種類加起來能繞地球三圈,但猴版武器的致命缺陷不言而喻,1982年馬島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用比士氣,英國單單在武器方面就足以讓印度毫無還手之力了。
很多人認為,雖然英國很厲害,但如果戰場擺在印度國門或者印度國內,那麼萬裡遠徵的英國註定被以逸待勞的印度擊敗。
以逸待勞理論上可行,不過從62年印度侵略戰打成首都保衛戰的神操作來看,就是把戰場擺在莫迪官邸前也沒什麼卵用。印度和印吹最喜歡的口號就是「印度已經不是62年的印度了」,但英國沒有進步?
而且更要命的是,英國作為北約成員國,在對外戰爭時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在戰鬥,雖然印度和美國關係好得像異父異母的親兄弟,但一旦開戰,美國會用失去行動告訴印度到底誰才是美國的自己人。
所以,想想印度上躥下跳很多年也入不了常的尷尬現狀, 其實力在什麼段位再明晰不過。
我們對印度的克制,更多的是因為當前的內外形勢不允許擦槍走火,尤其是青藏高原的惡劣形勢,當然更重要的是62年的大獲全勝使我們至今保持著對印度居高臨下的壓制態勢,這是印度急迫地想要通過挑釁改變不利態勢的原動力。
而從每次挑釁都是偷偷摸摸的狀態來看,這個所謂的第三軍事強國,在真正的大國戰爭面前,註定是不堪一擊的存在。
想打敗英國,先走出南亞再說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公眾號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