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遊記總導演、製片人楊潔女士於4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88歲。楊潔當年力排眾議,在重重困難中拍出了一代經典。她是我國首部神話電視連續劇86版《西遊記》的總導演,該劇自1986年起播出,稱霸螢屏30年之久,楊潔也因此入選新時期(1978-1987)全國影視十佳導演,併名列十佳電視導演之首。(4月17日國際在線)
「86版西遊記之後再無西遊記,六小齡童之後再無孫悟空!」——聽聞楊潔女士病逝的噩耗後,網上的這句跟帖,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點讚力挺。無疑,楊潔執導的這部「經典中的經典」,足足影響了幾代電視觀眾。但在今天,我們似乎更應從輝煌的背後,提煉和學習其不畏艱辛、奉獻藝術的取經精神。
拍攝86版《西遊記》有多難?讓我們穿越回那個年代,在西方和日本電視臺都實現了多機拍攝的時候,中央電視臺給《西遊記》配備的只有一臺老式的300P攝像機,調焦經常發虛,只有一個三腳架,角度只能平視。當時,整個電視臺只有一隻長焦距鏡頭,各劇組要打報告排隊等著用,「火焰山」那集才好不容易用上一次。所以,此後有日本同行問,《西遊記》機位角度很多變,你用了幾臺機器?楊潔答覆「一臺」,日本人幾乎無法相信。
只用一臺攝像機,居然拍出了在今天也上乘的特效。若問86版《西遊記》何以能夠做到這一些,答案唯有吃苦和耐勞。沒有升降機、沒有移動軌、沒有斯坦尼康,劇中有個鎮元大仙升天的鏡頭,需要從俯視到仰視的角度變化,是把攝像師放到椅子上,吊到二樓,再滑下來拍,人拉攝像師和鎮元大仙走路的節奏很難對上,拍了很久才拍成。當年根本沒有航拍設備,天空和雲彩背景是靠坐飛機時和機長商量好,讓攝像師到駕駛艙裡「借座」拍攝,平時乘坐汽車、火車等各種交通工具時,也注意順帶拍攝背景畫面。誠如楊潔導演曾經感嘆,這是拍劇,也是「取經」。
有道是「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面對6年乃成的經典《西遊記》,時下有些大牌導演或大腕明星,確鑿要為之羞赧與汗顏。該劇投拍時,一開始沒錢,都屬義務勞動,後來稍微有了點報酬,楊導一集是90元,孫悟空、八戒是80元,沙僧是60元。對照今天,有的「名導」動輒掌握幾千萬、上億元的投資,卻往往拍出一個市場反應不溫不火的作品,眾多鮮肉和小花,拿著天價的片酬,卻鮮有有說服力的演技,這些看著都讓人覺得心疼。更有甚者,拿胡編當有趣,用惡搞博眼球,一會兒豬八戒要當爹了,一會孫悟空談戀愛了,好好的名著被毀得不倫不類、千瘡百孔。
學習「90元一集拍西遊」的取經精神,不只是對當年楊潔及其拍攝團隊的真誠致敬,也是廣大觀眾希冀文藝精品層出不窮的真實心聲。近來,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一鳴驚人,該劇在起初不被市場普遍看好,且有投資商臨拍撤資的情況下,終於守得「雲開日出」,且好評如潮,其中關鍵的一點,還是靠諸多真正願意為藝術奉獻的老戲骨們,輕看「身價」和報酬,專注投入與表演。這,同樣是文藝領域新時期的一種「取經精神」。
多少年來,人們閱讀《西遊記》這部名著的時候,就會記得它的作者吳承恩;從今以後,很多人則可能同時還會想到一個名字——楊潔。這是對經典創作的認可,這也是對取經精神的褒讚和期許。(司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