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經圖像始於何時?

2021-02-17 絲路遺產


《西遊記》的故事情節濫觴於唐代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真實歷史事件。通過不斷的文學改造和民間傳播,玄奘的形象日益世俗化。那麼,在歷史上,玄奘取經故事和《西遊記》故事的圖景是怎樣的呢?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又是如何來闡釋的?師徒四人的形象和故事情節經歷了怎樣的嬗變呢?


大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28歲的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西行取經,過秦州、蘭州,潛入河西,經停涼州、瓜州等地,最終從玉門關出境,歷經千難萬險,兩年後到達印度。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正式東歸,經絲綢之路南道的于闐、樓蘭等地抵達敦煌,於貞觀十九年(645年)春正月回到長安。取經之行收穫頗豐,玄奘不僅帶回了大批經像舍利,還將印度、中亞地區的歷史、地理狀況;以及最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重要信息帶回唐朝,為中西文化交流和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中亞地區的了解、控制與管轄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一 玄奘法師取經路線示意圖(張利明繪)

玄奘的歷史壯舉被不斷地書寫、轉譯,流傳千古。不朽的功績使其列入史籍,而歷史的書寫又助其實現了人格向神格的跨越,唐宋之際的文化轉向更為其神化的人格增加了傳奇的文學色彩。從歷史人物到文學傳奇,玄奘的歷史形象經歷了劇烈變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取經僧人,玄奘所表現出的英勇無畏和對真理的探索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已成為民族精神中的印記。而今,我們通過玄奘生前身后豐富的圖文資料,繼承和弘揚優秀的這民族精神。

圖二 玄奘法師像(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唐僧取經圖像的研究回顧

早在20世紀50年代,史巖在調查杭州南山(即飛來峰)的造像時即已確認飛來峰有一組唐僧取經故事的雕刻。(圖三、四)嗣後,黃湧泉編撰《杭州元代石刻藝術》也將之命名為唐僧取經故事。這應該是關於中國境內取經圖像的最早研究。對於飛來峰的這組取經圖像,後來又引起了一些爭鳴。史巖先生的調查報告還提到了兩個很關鍵的問題,一是《西遊記》的文學來源是在唐代的張鷟《朝野僉載》、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人的《唐三藏》、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和明代的《四遊記》等傳奇性小說中吸取材料,加以貫串和敷衍而成的。而這種神怪小說的原始材料,又是從民間傳說中得來的。這種傳說,過去只知道最早是在宋代才有,從這一浮雕的實證,可以更進一步確定,遠在五代後期,不僅產生了這種傳說,且早已把這傳說表現到佛教的造形藝術中去了。從而更可以證明,在五代後期這傳說已極為流行。也就是說,唐僧取經的文學及神話化是從唐代開始的。另外一個是史巖先生注意到了飛來峰取經圖像的旁邊,還有一身觀音造像。這身觀音造像雖然已被損壞,但很可能與唐僧取經圖像有關。

史巖先生的調查報告雖沒有大篇幅對唐僧取經雕像做過多的討論,卻是此類圖像研究的開創者。

圖三 杭州飛來峰取經故事組雕 (張利明合成)

圖四 杭州飛來峰取經故事線描圖 (據《漢藏瑰寶杭州飛來峰造像研究》改繪)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和東千佛洞)中取經圖像的研究,有賴於王靜如、段文杰等先生的開創。(圖三、四)直到本世紀,甘肅河西、山西、四川、陝西等地區寺院、石窟寺的西遊記壁畫和取經圖像才被漸次發現和重視,其中尤以於碩博士的研究較為系統和全面。

申紹然和常青等的研究為我們提示出唐僧及其取經圖像的起源在玄奘之後即已出現。《歷代名畫記》卷三《東都寺觀壁畫》記洛陽昭成寺西廊有楊廷光繪「西域記圖」,很可能據《大唐西域記》為藍本創作。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記五代畫家「富玫,工畫佛道,有……慈恩法師等像傳於世」。正式以「玄奘取經」為題的壁畫最早見於北宋歐陽修《於役志》所記述的五代揚州壽寧寺壁畫。遼陽遼代「玄奘取經」畫像石應是已知現存最早的該類題材藝術作品。

唐僧取經圖像研究的主要方向與新動態

近年來的研究,除了圖像的解讀,多有關注唐僧取經圖像的文本來源、唐僧取經故事的神話開端以及唐僧取經圖的流變、唐僧取經圖像與觀音菩薩(水月觀音)的組合和信仰等諸多問題。綜合來看,關於唐僧取經圖像的研究,其實主要關聯到以下幾個主要的問題:

一、唐僧取經圖像最早始於何時?又是如何演變成西遊記圖像的?

取經圖像應首先源於作為玄奘之後唐代開始的唐僧畫像,這是出於對高僧玄奘的敬仰。繼之出現根據《大唐西域記》或《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描寫具有故事情節的取經圖或西遊圖像;最後演變為具有神話色彩的西遊記故事圖像。

二、唐僧取經事跡的文學性和神話。

毫無疑問,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的《大唐西域記》(646年)、麟德元年(664年)唐冥祥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道宣(596~667年)撰《續高僧傳·玄奘傳》及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688年)是唐僧取經故事的藍本。

往印度取經僧人的艱辛本就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隨著對玄奘這位被人敬仰的高僧事跡的不斷演繹和加工,一位求法僧人的印度之行,漸次被視為傳奇,而被後代的描述者從具有紀實性的西遊紀行演變為神話。求法僧到聖僧的轉化逐漸完成,至明代最終產生了神話小說《西遊記》,唐僧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神僧傳》輯錄漢至元代僧人208人,其中西行之三國魏朱士行、東晉法顯、唐玄奘等被列入。這方面,王邦維、劉淑芬、鄭驥等已經梳理得相當清晰。

三、現存唐僧取經與西遊記圖像的分布與調查。

史巖先生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調查了杭州飛來峰的唐僧取經圖像。七八十年代,敦煌石窟所屬的榆林窟等石窟的取經圖像開始被關注。(圖五、六)

圖五 榆林窟第3窟唐僧取經壁畫 西夏晚期

圖六 東千佛洞第2窟唐僧取經壁畫 西夏晚期

本世紀以來,陝西(主要是陝北地區宋金石窟寺)、山西(主要是佛教寺院)、川渝(石窟寺及佛教寺院)、福建(泉州開元寺南宋東西兩塔)、甘肅(石窟寺及佛寺)等地的圖像逐漸被發現並引起重視。圖像的分布以北方地區為主,尤其是甘肅地區,在隴東、隴南、隴中、河西走廊都有較多的遺存。陝西地區則主要集中於延安地區的宋金石窟寺中。

圖七 鐘山石窟第2窟唐僧取經雕像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

圖八 大足北山168窟唐僧取經雕像 北宋晚期

現存的圖像從北宋開始,金、西夏、元、明清歷代都有。宋金及西夏時期的圖像基本以取經圖像為主,人物較少,一般都以唐僧和白馬馱經為主,並隨行後來孫悟空(猴行者)的原型石磐陀。(圖七、八)至元代開始出現四人一馬的組合,已經是明代《西遊記》定型的圖像。(圖九、十)目前保存西遊記壁畫內容較多的有甘肅天祝東大寺及甘肅民樂童子寺石窟第1窟,分別有194和39個情節。(圖十一、十二)另外,蓬溪寶梵寺大雄寶殿也有40多個壁畫情節。目前保存有唐僧取經和西遊記壁畫圖像的載體有石窟寺、佛寺、石塔、鍾、造像碑等,材質有石雕、壁畫、瓷器(兩件瓷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廣東省博物館各一件)、銅鐘(山西婁煩縣清涼寺廟鍾)等。

圖九 「古相張家造」唐僧取經圖瓷枕 元末

圖十 甘谷華蓋寺釋迦洞取經歸來壁畫 明中晚期

圖十一 民樂童子寺石窟西遊記壁畫 悟空收八戒

圖十二 天祝東大寺西遊記壁畫 敕封弼馬溫

四、玄奘取經圖像和西遊記壁畫與觀音尤其是水月觀音的組合。

這一點多數研究者已經有所關注和研究。陝北地區以及榆林窟的取經圖像更多地與水月觀音組合。(圖七、十三)郝稷披露了一件收藏在美國的宋代石雕觀音,其座下有龍,呈遊戲坐的姿勢,完全可以判斷其為水月觀音像,是少見的單體水月觀音造像與取經圖像的組合,十分重要。

圖十三 榆林窟第2窟水月觀音變相與唐僧取經壁畫 西夏晚期

觀音菩薩為唐僧取經途中的保護神,觀音菩薩救度諸難的圖像在南朝佛教造像上即已出現。在莫高窟隋代第417、303窟、唐代第45窟南壁等繪製情節完整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音經變,並一直流行到莫高窟晚期。救諸苦難的觀音菩薩,在玄奘艱險的西行途中,自然成為其心繫的保護神。圖像史中的唐僧取經圖像與西遊記壁畫自然會配套有觀音的圖像。果然,河西地區和隴東地區連續出現了以觀音信仰為中心的取經圖像和西遊記壁畫。(圖十四)

圖十四 寧縣塔兒莊磚塔西遊記與觀音救難壁畫 清鹹豐五年(1855年)

受漢代白馬馱經故事影響,在玄奘取經故事圖中很醒目地雕繪出白馬馱經的情節,構成了一僧一從一馬馱經禮拜觀音的早期取經圖像的構圖模式。可以說,漢代攝摩騰、竺法蘭白馬負經的故事成為玄奘取經圖像的直接來源,也是佛教傳入中國,西來傳法僧及漢(唐)僧赴印取經的形象體現。唐僧成為佛教持續東傳之最典型代表與象徵,並成為求法諸僧堅韌不拔精神的代表。

五、玄奘取經的豐厚遺產。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都是中土被動接受外來的佛教,即所謂「胡神」。從漢至唐,大量印度、西域而來的傳法僧被收入到中國僧人所撰寫的僧傳等著作中。尚永琪先生為我們呈現了東來僧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中土僧人西行求法者也出現在這些著作中,唐代高僧義淨更是著錄了50多位前往印度求法的唐代僧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大正藏》第 51 冊)。中土僧人之所以前赴後繼西行,大致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於胡僧傳來佛經的不滿足;二是對佛教誕生地以及佛陀聖地的景仰,一探佛教發源地及其聖境成為許多僧人的夢想。他們的西行,帶給我們的不止是中印之間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佛經原本的東傳,更多地體現了他們對真理的孜孜追求和不畏險途、捨身忘我的奉獻精神。各類僧傳所記西行求法的僧人雖眾,但遺產豐厚者屈指可數。著名的有曹魏時期的朱士行、東晉法顯、北魏惠生、唐玄奘及義淨諸僧。

玄奘取經事業的先驅

朱士行是中土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他僅到于闐,未能前往印度。朱士行所在的曹魏時期,雖有西來僧人傳譯佛教,但畢竟因語言等問題,無法滿足漢地僧人的修習。
朱士行善講漢末由竺佛朔翻譯小品《道行般若》,卻「此經大乘之要,而譯理不盡」。魏甘露五年(260年),他從雍州出發西行,度過流沙,克服各種因難,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求得大本《般若》。于闐為佛教傳入西域較早之地,法顯西行,記于闐盛行大乘佛教。故士行西行的目的就是至于闐尋得大品「般若」。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往西域之路暢通,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曹魏時期仍之。從洛陽至于闐,數千公裡之遙,雖然道路暢通,但在那個年代,仍然十分艱苦。《高僧傳》關於士行西行的過程,僅有「發跡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闐」短短十二字,期間艱辛令後人想像!

士行的西行,貴在對大乘佛教原典和佛教真理的追求,從朱士行求得大品般若至羅什時代,「般若」一直是北方佛教義理的大宗。其最後「死于于闐,散形異域」的忘身精神,可與後來的玄奘相若。「四百餘年後,玄奘忘身西行,求《十七地論》。二人之造詣事功,實不相侔。而其志願風骨,確足相埒也。」

140年之後的東晉隆安三年(400年),僧人法顯「發跡長安」,帶著他虔誠的願望出發,踏上了前往印度求取佛教的道路。與朱士行西行至于闐路途寥寥的記載不同,《高僧傳·釋法顯》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其度流沙之後的種種艱難險阻。「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望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度小雪山遇寒風、詣耆闍崛山遇黑師子。海陸還國時,船遇暴風進水,「唯一心念觀世音」得免。法顯回國後,留下了一萬多字的著名西行遊記即《法顯傳》(《佛國記》),成為我們了解西域、中亞、印度佛教狀況非常珍貴的資料,同時對研究5世紀初期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陸路和海路交通提供了較為詳細的線路記載。

相較法顯,北魏僧人惠生往西域取經似乎輕鬆很多,從神龜元年十一月至正光二年(518-521)共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印度之行的使命。惠生的西行與朱士行、法顯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官方性質,受當時胡太后的派遣西行,自然路途會少很多困難。《惠生行記》(《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大正藏》第51冊, No. 2086)僅千餘言,記述簡略,但出行的線路卻很完整,從洛陽經青海至西域鄯善,沿西域南道逾蔥嶺進入中亞阿富汗,再南下到達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惠生所到之地,皆有相關佛教遺蹟的記錄,雖然很簡單,卻也是研究絲綢之路佛教遺存狀況很重要的資料。

《西遊記壁畫與玄奘取經圖像》,魏文斌、張利明編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年6月。

玄奘的遺產與新遺產

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又一位偉大的中國僧人從長安出發,踏上了西行的道路,他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師。玄奘的西行,「越阻涉險,歷盡艱難」。其路途的艱難,唐秘書著作佐郎敬播撰《大唐西域記序》曰:「 資皇靈而抵殊俗,冒重險其若夷;假冥助而踐畏塗,幾必危而已濟。暄寒驟徙,展轉方達。」垂拱四年(688年)三月十五日沙門釋彥悰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遂發憤忘食,履嶮若夷,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玄奘十七年後東歸回到長安,終於完成了他的心願。

關於玄奘的研究,近些年來隨著絲綢之路的熱潮,又開始繁榮起來。關於其從長安——印度——長安往返的千難萬阻,也有諸多探討,此處不再多表。玄奘西行所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和影響,相比前面所提到的朱士行、法顯、惠生諸人,以及後來者義淨等,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玄奘留給我們的遺產,異常豐富,澤被千年。玄奘譯經及佛教著述是中國佛教歷史上十分重要的內容;《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唐代中國與西域、中亞、印度間交通路線最為詳細的記載,成為這一方面研究最直接的材料;玄奘及其傳記為後來尋找發掘印度佛教遺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一些重要的佛教遺址據之而得以調查和發掘,並獲得了重要的收穫,成為研究印度與中亞佛教建築、佛教藝術最直接的資料;玄奘西行事跡,逐漸被神話,從唐至明,不斷產生了一系列不朽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當屬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在當今,又不斷根據《西遊記》的神話,產生了各種影視作品,聖僧唐僧及其弟子們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備受喜愛。由此而形成的各類藝術作品,從唐代開始,玄奘法師畫像到取經圖像再到西遊記圖像的一系列轉化,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位高僧。

玄奘取經西行所經之地、譯經之所、寂滅之處,都留下了大量相關的遺蹟。從長安行經河西走廊到瓜州,再抵高昌達西域,現今的大雁塔、興教寺塔、鎖陽城遺址、高昌故城、蘇巴什佛寺遺址等均已成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的佛教遺蹟則是絲綢之路上反映中印佛教文化交流最耀眼的明珠。關於玄奘及其西行求法的研究成果豐碩,這些又構成了新的玄奘遺產,而這種新遺產今後又會源源不斷的產生。本書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希望能為今後的玄奘及其相關研究有所裨益。

來源:澎湃新聞

本文摘自《西遊記壁畫與玄奘取經圖像》,魏文斌、張利明編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年6月。刊發時有刪節。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唐僧取經成功的十大力量!
    凝聚力的產生除了對徒弟的點化之恩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懂得關懷夥伴,比如為徒弟孫悟空縫製衣服,為八戒蓋被子等,使得所有人都記住了他的好,就像孫悟空在被趕回花果山以後,腦子裡想的仍然是唐僧和他相處的那段美好時光,人在花果山,心隨取經人。所以,後來當唐僧真的遇難時,他能夠挺身而出,搭救唐僧,再次保護唐僧順利取得真經。
  • [西遊連載28]唐僧取經沒有回頭路
    小寶這裡不得不吐槽說,唐王這裡的見識就斷了,根據小寶的生活經驗,1呢和尚比一般人更缺錢,2呢這和尚比一般人還有錢,3呢和尚人家也是有夢想的,比如融資上市,開開學校什麼的。至於唐僧出發去西天帶沒帶錢,帶了多少錢,咱們也不知道書上也沒寫!總之唐僧作為最早的瑪麗蘇,身邊永遠都有王子孫悟空來保護!再說所有的小說的主人公根本就沒有缺錢的時候不是嗎?一直以來小夥伴們問唐僧師徒的擔子裡究竟裝了什麼?
  • 唐僧取經到底用了多少年?
    要搞清楚,唐僧取經既有真實歷史的唐玄奘取經,也有小說《西遊記》裡唐三藏取經,並不一樣。先說說真的。真實歷史中,唐玄奘取經用了多少年呢?眾說紛紜,不過說別的沒用,看看史書記載吧。記述唐玄奘西行取經歷程的,最重要是兩部書,一本《大唐西域記》,玄奘口述,辯機撰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成書。
  • 《西遊記》:唐僧取經為何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唐僧取經,為何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都不行呢?在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剗盡,三三行滿道歸根中,菩薩細數唐僧師徒所受的磨難,發現還差一難,菩薩說,「佛門中九九歸真,聖僧受過八十難,還少一難,不得完成此數。"於是菩薩即令揭諦,飛雲一駕向東來,一晝夜趕上八大金剛,附耳低言,讓他們師徒再受一難。
  • 唐僧玄奘真的是李世民派去天竺取經的嗎?
    全書以唐太宗時名僧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經為題材,描寫孫悟空蔑視一切權威,敢於徹底否定和勇猛反抗神權,對玉皇大帝也毫不畏懼,將天宮打得天翻地覆的故事。另外還塑造了性格憨直、勇於戰鬥、貪圖享受、好進讒言的喜劇形象豬八戒;取經信念堅定,恪守佛教戒律,心地慈善,但卻輕信讒言,人妖不分的唐僧;以及沙僧、白骨精、鐵扇公主等具有鮮明藝術個性的藝術形象。
  • 唐僧取經團隊只有4人?錯了,一共是44人!
    兩界山下,正當唐僧進退兩難、孤立無助之時,取經團隊內定的大弟子孫悟空出現了,也算是一大安慰,接著師徒二人相依來到盤蛇山鷹愁澗。在這裡又有怎樣的際遇呢?這裡收伏白龍馬自然就不用多說了。今天要講的重點卻是暗藏在這一回中你所忽略的重要信息。唐僧的馬被西海龍王三太子吃了,悟空一邊要去降妖,一邊又要保護唐僧,兩相為難。這時候登場了一大波人物。
  • 除了唐僧和觀音,取經隊伍誰還知道緊箍咒的念法?
    (蝸牛看西遊第2590期)文/牽著蝸牛散步緊箍咒,是唐僧專門控制孫悟空的法寶,知道念法的人只有三位,如來、觀音和唐僧。但是,除他們之外,還有一人知道,並且就在取經隊伍中。觀音準備去長安尋找取經人時,如來取出三個緊箍圈對她說——「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這三個緊箍圈,分別給了孫悟空、紅孩兒、黑熊精。
  • 唐僧發誓3年完成取經大業,卻14年杳無音訊,李世民為何不著急?
    唐僧告訴李世民三年後再來,可實際上,他用了十四年,過期了十一年,李世民不著急嗎?唐朝對唐僧的稱呼,就是一口一個「御弟」,別說是親熱甜蜜,他真的不擔心嗎?實際上,當唐僧團隊回到大唐時,李世民是興高採烈的,他帶著一隊人馬前去迎接,沒有一絲責怪唐僧,也沒有一絲關心唐僧遲遲不歸,似乎是理所當然,似乎是真能如此。
  • 除了唐僧和觀音,取經隊伍還有人知道緊箍咒的念法?
    (蝸牛看西遊第4776期)文/蝸牛孫悟空在取經路上聽從唐僧的吩咐,全有賴於唐僧口中的緊箍咒,倘若沒有緊箍咒的制約,悟空哪會被一個囉嗦至極的凡人支使呢?但是,如果說緊箍咒已不是唐僧的專屬呢?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取經隊伍裡還有人會緊箍咒的念法。西遊中有幾人懂得緊箍咒的念法呢?應該是有三人,觀音手中的緊箍咒是從如來手裡接過的——「此寶喚做緊箍兒。
  • 【版權作品】歡喜西遊之唐僧師徒-做自己的取經人
    今天小鑽鑽推出歡喜西遊,祝福各位在新的一年裡,做自己的取經人!在經歷過2020年的患難煎熬中,迎來了充滿希望的2021小鑽鑽攜手設計師們設計了這樣一組歡喜西遊IP助開「2021希望之門」歡喜西遊之唐僧師徒神魔皆有人情得失自在我心看歡喜西遊做自己的取經人
  • 《西遊記》唐僧四人取經成功後,封號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寓意?
    司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而取經後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被封了什麼封號呢?唐僧:旃檀功德佛。唐僧封為旃檀功德佛主要是因為這一路上,他作為凡夫俗子,經歷種種艱難,而且求取真經毅力堅決;領導三個徒弟取得真經。為這趟西天之行做出巨大貢獻,也是對唐僧的一種肯定和支持,待唐僧回到大唐,還要由唐僧去講解真經,對唐僧也是一種安慰。
  • 觀音菩薩為何不選擇孫悟空、紅孩兒和黑熊精三個保護唐僧取經?
    觀音菩薩為何不選擇孫悟空、紅孩兒和黑熊精三個保護唐僧取經?觀音菩薩選擇唐僧師徒進取經團隊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西遊記》是我國最著名的神話書籍,其中神仙妖魔眾多,但總歸圍繞著兩個重點來寫,那就是孫悟空和取經大業。
  • 西遊記後傳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大宴群臣,孫悟空為何不辭而別?
    誰對西天取經最熱心、最迫切?當然是唐太宗。畢竟,唐僧、孫悟空熱心取經,不過是求功名而已。而唐太宗卻是拿取經當搏命。佛派掌控的地府,借給他20年的陽壽,換去他支持取經工程,將大唐的香火分一些給佛教。一旦取經工程失效,那麼借給唐太宗陽壽的合同也就終止,你說唐太宗他急不急?
  • 唐僧為什麼主動接過李世民敬的酒?說好的取經三年為何卻用了14年
    在我們的印象裡,西天取經路上,人家禮節性地要請唐僧喝酒的時候,唐僧總是很禮貌的推辭,並且告訴對方,酒乃僧家第一戒。 西遊記第12回,唐太宗送唐僧出長安,唐太宗給了唐僧一杯酒。 但是唐僧的動作很奇怪,他沒有像取經路上一樣推辭,而是接了酒杯,然後對唐太宗說: 「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
  • 唐僧西天取經原來是被逼的,觀音菩薩套路太深,竟與涇河龍王有關
    唐僧是個厲害的角色,雖然一介凡人,但是帶領四個神通廣大的徒弟,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成就了取經大業,陽光總在風雨後,實在是可喜可賀啊。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唐僧是一個意志力特別堅定的人,不為各種誘惑所屈服,一路直奔西天,一刻也不想在路上耽擱。雖然在路上花費時間14年遠遠超過了當年約定的三五年,但是加上其遇到的各種磨難著實是已經很快了。
  • 【姿勢】唐僧取經,給現代人什麼啟示?
    唐僧,或者叫唐三藏《西遊記》裡著名的草包和尚他的原形,卻是中國佛教界最偉大的法師玄奘大師
  • 唐僧取經用了十四年,李世民不著急?原來生死簿上早有了結論
    簡單來講,就是說唐僧帶著四個徒弟,一路向西行,卻又遭逢各路妖魔鬼怪阻撓之事,這些事中,有悲慘的有傷心的,有激人向上的,也有讓人肝腸寸斷的,總言之,他們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真是太不容易了。
  • 取經路上,唐僧對女色真的沒動過心嗎,三個小動作出賣了他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路上所遇到的妖怪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漂亮的女妖精。唐僧畢竟是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青人,見到美女能不心動嗎?難道唐僧真的不食人間煙火,絲毫不為這些嬌豔的女妖精所動心嗎?連孫悟空也看出唐僧動了凡心,要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在這裡搭個窩鋪,讓二人圓房成事,把唐僧「羞得個光頭徹耳通紅。」,唐僧的反應很奇怪,沒有義正言辭的怒斥孫悟空胡說八道,而是只顧低頭紅臉,可見,此時的唐僧是動心了。
  • 唐僧也曾中斷取經大業?遇到這隻妖怪他連經都不想取了?
    唐僧在說這句話時是特別果決的,有種不成功便成仁的破釜沉舟的氣魄,也正是因為這句話我們看到一個兢兢業業的老唐,一路上縱然不停的遇到妖怪,不停地承受艱苦的環境,但是他都沒有放棄取經之事。可是,你們能夠想像到像老唐這樣的人也有打退堂鼓的一天嗎?
  • 唐僧取經隊伍為何會是四人一馬組合?五人一組為何會是最佳搭配?
    《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團隊是怎麼搭配的?為何會是四人一馬組合?有人說唐僧象徵心,孫悟空象徵智,豬八戒象徵欲望,沙僧象徵身體,師徒心智體一致,摒除雜念欲望,走向成佛之路;有人說孫悟空主戰,豬八戒主樂,沙僧主苦,正是現實人生寫照;也有人說唐僧執著堅定,孫悟空理性客觀,豬八戒貪嗔痴念,沙僧清靜無為,正反映了修行人的各種複雜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