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經用了十四年,李世民不著急?原來生死簿上早有了結論

2020-12-24 騰訊網

西遊記是什麼故事呢?簡單來講,就是說唐僧帶著四個徒弟,一路向西行,卻又遭逢各路妖魔鬼怪阻撓之事,這些事中,有悲慘的有傷心的,有激人向上的,也有讓人肝腸寸斷的,總言之,他們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真是太不容易了。

他們經歷了八十一次劫難,又是行走了十四年,我們初看可能會覺得,老唐你真不容易!耗費了那麼長時間,累了吧?但再回看原文你會發現,唐僧當年跟李世民承諾,是只需要三年就可以回來的。

唐僧跟李世民說三年就回來,但事實上,他用了十四年,逾期十一年,李世民不擔心著急麼?李世民稱呼唐僧,一口一個「御弟」,別提多親熱甜蜜了,他真不擔心?

事實上,唐僧團隊回到大唐時候,李世民是興高採烈的,他帶著大隊人馬前去迎接,絲毫沒有怪罪唐僧的意思(大人物常常有脾氣的),也對唐僧遲遲未歸併不感興趣,好像是理所應當的,好像是真箇能如此這般的。

李世民這是怎麼了?其實,他對這一切早已洞察清晰。答案就顯露在生死簿上。

這事還得說回那個涇河龍王。這個涇河龍王是個神仙,卻被凡人袁守誠給間接斬殺了,而直接斬殺他的是魏徵,魏徵是何人?是李世民手底下的一員大將!就這樣,涇河龍王之死原本與李世民扯不到半點干係的,但他硬生生被拉了進來。

唐太宗就這樣領了一張地府的入場券,來了個一日遊。

在那兒,他見識到了各種冤魂,也見識到了曾經被自己打死的哥哥李建成。

這一日遊給李世民的心理造成頗大的陰影,讓他回到凡間第一件事就是召開水陸大會。

他如此急迫匆忙地召開水陸大會,我們是知道的,可唐僧正是為他擺平這些事情的,說他不關注唐僧西行取經之路,怎麼說得過去?

但那又如何解釋上面這個問題呢?其實,原著中有個細節。

還記得,唐太宗是怎麼回到凡間的嗎?那是崔判官拿著筆在生死簿上給他多添加了兩筆,便從「一」改為「三」,本該貞觀一十三年死去的,就成了貞觀三十三年,就只要兩筆,李世民就多多享受了二十年的快樂日子。

就是這小小的兩筆,讓李世民多活了二十年!

唐僧取經用了十四年,李世民為何不著急?李世民在後來也意識到,自己多來了20年陽壽,那這所謂的水陸大會,取經之路就可以往後延伸了,因為在20年之間,冤魂是肯定不能來到凡間的,所以他就安安心心地等待唐僧取經就完事了。

地府(其實是如來)讓李世民得到了甜頭,所以他才不慌不亂,慢慢等待唐僧到來。

相關焦點

  • 唐僧發誓3年完成取經大業,卻14年杳無音訊,李世民為何不著急?
    到目前為止,小編還能回憶起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主角們的形象也是各具特色,有武功蓋世的齊天大聖,也有任勞任怨的沙僧,還有對錢沒有什麼欲望,卻愛美人愛吃八戒。唐僧告訴李世民三年後再來,可實際上,他用了十四年,過期了十一年,李世民不著急嗎?唐朝對唐僧的稱呼,就是一口一個「御弟」,別說是親熱甜蜜,他真的不擔心嗎?
  • 判官在生死簿上,為李世民添了20年的壽命,閻王看破為何不說破?
    說完這話,十殿閻羅轉頭對崔判官說:「你去把生死簿拿來,我看看唐太宗還有多少陽壽」。崔判官急轉司房,將天下萬國國王天祿總簿,先逐一檢閱,只見南贍部洲大唐太宗皇帝註定貞觀一十三年。崔判官一看大事不好,生死簿上註明李世民的壽數已盡。意思是說李世民回不去了。
  • 《生死簿》的秘密
    至於崔判官改生死簿之所以能成功延長李世民的壽數,仔細想想這就是個陰謀,再說一個小小的判官能逃脫閻王的法眼,所以崔判官不過是做個順水人情而已,無論崔判官改不改,李世民都是死不了的,因為他死了誰來支持唐僧取經呢?關於李世民魂遊地府的幕後真相,咱們日後再說。現在看來通過修改《生死簿》來實現長生不老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問題二,生死簿真的能改寫嗎?
  • 唐僧為什麼主動接過李世民敬的酒?說好的取經三年為何卻用了14年
    什麼唐僧怕李世民,李世民不是封了唐僧為御弟嗎?李世民不是非常器重唐僧嗎? 可你不知道,伴君如伴虎,李世民對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尚且殘忍,對你這個非親有故的御弟能沒有戒心嗎?
  • 《西遊記》裡的神仙為什麼吃仙桃續命,而不去修改生死簿?
    3.妖怪能改生死簿嗎?《西遊記》中有名有姓的妖怪有90多個。按來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來自神佛界。這些妖怪中,有的是受觀音委派,下界故意給唐僧師徒設卡,如平頂山蓮花洞的金角、銀角大王,本來是太上老君看爐子的兩個童子,是觀音找太上老君借來,考驗唐僧師徒取經的決心。有的是動了凡心,出於各種目的私自下凡。
  • 生死簿上為啥不見牛魔王名字?閻羅王說了個謊,騙了孫悟空十四年
    吃了孫悟空,應當就是間接吸收了多年的天地真氣,且又不腐爛身子,從這種角度來講,妖怪太傻了,非要吃啥唐僧肉呀!將孫悟空抓來啃兩口骨肉,不是很香嗎?但這可憐的天產石猴也是有壽命限制的。當他從菩提祖師處高高興興地學了法術回來後,真箇以為長生不老了,便在花果山喝起了小酒,酒酒酒,終日皆是酒。在一天的傍晚,他喝多迷迷糊糊地入了夢鄉,但在睡夢中,卻目睹一黑一白兩人拿著鎖鏈子勾他的魂魄來了!
  • 《西遊記》中神仙為什麼靠仙丹續命,而不是閻羅王改生死簿?
    3.妖怪能改生死簿嗎?《西遊記》中有名有姓的妖怪有90多個。按來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來自神佛界。這些妖怪中,有的是受觀音委派,下界故意給唐僧師徒設卡,如平頂山蓮花洞的金角、銀角大王,本來是太上老君看爐子的兩個童子,是觀音找太上老君借來,考驗唐僧師徒取經的決心。
  • 西遊記;雖是本神話小說,卻包含李世民讓唐玄奘取經的歷史真相
    哈嘍大家好我是搞笑黃風怪,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西遊記;雖是本神話小說,卻包含李世民讓唐玄奘取經的歷史真相,大家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西遊記這本小說相信大家都看過,小說講述的就是唐僧西行取經的故事。而這段長十萬八千裡的路途上,無數的妖魔鬼怪想要吃掉唐僧,甚至還有想要嫁給唐僧的。
  • 唐僧玄奘真的是李世民派去天竺取經的嗎?
    全書以唐太宗時名僧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經為題材,描寫孫悟空蔑視一切權威,敢於徹底否定和勇猛反抗神權,對玉皇大帝也毫不畏懼,將天宮打得天翻地覆的故事。另外還塑造了性格憨直、勇於戰鬥、貪圖享受、好進讒言的喜劇形象豬八戒;取經信念堅定,恪守佛教戒律,心地慈善,但卻輕信讒言,人妖不分的唐僧;以及沙僧、白骨精、鐵扇公主等具有鮮明藝術個性的藝術形象。
  • 《西遊記》中,神仙為什麼要靠仙丹仙桃續命,而不是請閻羅王修改生死簿?
    所以,玉帝一般也不幹涉冥界的事情。《西遊記》中有名有姓的妖怪有90多個。按來源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來自神佛界。這些妖怪中,有的是受觀音委派,下界故意給唐僧師徒設卡,如平頂山蓮花洞的金角、銀角大王,本來是太上老君看爐子的兩個童子,是觀音找太上老君借來,考驗唐僧師徒取經的決心。有的是動了凡心,出於各種目的私自下凡。
  • 南海觀音菩薩一句話 揭秘唐僧取到的「真經」到底有什麼用
    書生看原著光看孫悟空降妖除魔了,講真完全不知道唐僧取到的「真經」是用來幹什麼的,今天書生仔細看了下原著,南海觀音菩薩曾經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一句話,原來唐僧取到的「真經」是用來幹這個的。話說唐僧師徒到達西天靈山大雷音寺,在唐僧的請求下,如來佛祖傳佛旨給阿儺、伽葉二尊者,先帶唐僧師徒去吃齋飯,吃完就將三藏經中三十五部之內,各檢幾卷給唐僧,讓唐僧傳到東土大唐去。
  • 生死簿上為何沒有豬八戒的名字?被扔下天庭咋連閻王都不敢收?
    豬八戒按理說應該是著急去取真經才對,他曾經是天蓬元帥,有著極高的地位,自己犯錯被打下來,他應該好好努力,早早改過自新,才能順利回到仙班。可他卻並不積極,無論對長生還是對取經,豬八戒的態度都非常曖昧,他也不是擺明不要去,而是一邊拖延一邊走,由於他這種態度,還給師徒一行惹出了不少的麻煩。
  • 李世民進入地府之後,為何連閻王都要行禮?看看他的前世就明白了
    東土大唐在取經行動開始前發生的一件事,就是涇河龍王私自篡改了雨水點數,別魏徵拍板。但是在此之前,涇河龍王再次找李世民求情,而李世民也答應了。如此一來,涇河龍王那是死不瞑目啊,一直在找李世民的麻煩,上了年紀的李世民根本扛不住這樣的折磨,沒幾天魂歸地府。
  • [西遊連載28]唐僧取經沒有回頭路
    而此時老唐才只有31歲,沒有觀音菩薩的幕後操盤,老唐怎麼可能一夜登天。在唐僧取經出發之前,咱們先看看唐僧作為唐王特派的西天取經欽差,出門都帶了什麼裝備呢?根據《西遊記》原文,唐王宣唐僧上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這是通關文牒。朕又有一個紫金缽盂,送你途中化齋而用。再選兩個長行的從者,又銀絺[chī]的馬一匹,送為遠行腳力。你可就此行程。」
  • 孫悟空排在生死簿第1350號,那麼排第一號的是誰?
    孫悟空可不吃這套,用金箍棒架在他們脖子上問責:老孫早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你們吃飽了敢來惹老子?十王趕緊說:不好意思,肯定是那兩死鬼勾錯人了!孫悟空可不好糊弄:官差吏差,來人不差。你們快取生死簿來我看!生死簿拿來後,孫悟空推開他們亂翻,竟然沒找到自己。
  • 西遊記中,十殿閻王都要出殿迎接李世民,為什麼李淵卻成了野鬼?
    地府的最高統治者,十殿閻王都跑出殿來,「控背躬身」前來迎接李世民,這種待遇可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就算李世民是人王,十殿閻王是鬼王,那也是平級啊,可是幾個人的對話卻明顯的有尊卑之分。比如秦廣王說話的時候得「拱手」,李世民說完了話,十個閻王得趕緊「伏禮」,用閻王的話講,自己是「鬼臣」,理應行禮。
  • 唐曾師徒四人取經,原因竟是緣自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夢」
    大家都知道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西天取經的故事。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唐太宗要派唐曾去西天取經呢?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在歐美等落後國家還熱衷搞殖民時,我天朝上國在多數情況都不屑於開疆拓土——因為那些蠻荒之地,搶來也不能種田留之何用?我們一直以中原自居,中國在那時立意就是世界繁華先進的中心。雖然佛教源自西土,可是,在唐朝那個國力鼎盛的時期,佛教之盛行已經遠超西牛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