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內最具標誌性的音樂事件是什麼?怎麼都繞不開《中國有嘻哈》對不對?但諷刺的是,這個事件,跟如今的音樂主流服務平臺沒半毛錢關係……
我們細數2017年的音樂流媒體圈大事,顯而易見,籌錢、撕逼才是主旋律。而就在昨天,騰訊音樂又雙叒叕被傳2018年要IPO籌錢了,這是它今年第六次被傳上市。順著六次傳言回看2017,竟能把音樂流媒體圈的大事都串起來,只是這劇情……有點狗血,有點殘忍,也有點眼熟,更有點值得思考。
「我想在跑車裡,想融好多人民幣」
「4月27日上午消息,香港媒體報導,騰訊旗下音樂業務啟動上市計劃,公司已開始為騰訊音樂上市尋找投行,估值達100億美元。」這是騰訊音樂2017年第一次被傳上市,但就在消息爆出前不到半個月,網易雲音樂在上海剛開了一場融資發布會,會上高調公布用戶數破3億,A輪融資7.5億元,估值80億元。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SMG)領投,芒果文創、中金佳泰基金參投。
對於「燒錢」的行業來說,有新資金、新玩家湧入,都可能成為打破既有市場平衡的不確定因素,視頻、直播行業如此,音樂流媒體也不例外。
逆襲成功案例諸如愛奇藝、今日頭條,愛奇藝是視頻行業的後進生,但趕上了商業模式突進期,靠著會員付費和精準採買逆襲成功。今日頭條同樣是資訊行業的新面孔,但切準了個性化推薦、信息流廣告這些被老玩家忽略的商業模式,成功上位。
網易雲音樂這次融資,很容易激發聯想,它會成為下一個逆襲者嗎?對比2016年全年國內音樂產業59起融資事件,沒有高過網易雲音樂融資金額的案例。這就放大了網易雲音樂打破局面的「不確定性」——「用戶UGC內容及社交潛力」,歌單,評論。
儘管網易雲音樂與騰訊音樂體量相差懸殊,但因為玩法不盡相同,還是會影響資本市場在衡量企業價值時,對市場競爭情況的評估。
因此網易雲音樂的融資,對於2016年起就在為上市積極準備的騰訊音樂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回顧2016年,騰訊先是收購中國音樂集團,後又調整騰訊音樂集團的組織架構,擺明為上市做準備。但誰想2017年剛到就被搶了頭彩。不過,這之後的半年裡,網易雲音樂為自己的高調,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老子吃火鍋,你別想碰底料」
在網易融資後不到一個月,騰訊音樂便向環球音樂母公司發出戰略投資邀約,搶到環球音樂數字版權分銷權,至此騰訊正式獲得環球、華納、索尼三大唱片公司獨家版權。有消息稱,環球最初報價只有3000萬美元,但在多輪競爭後,騰訊音樂不惜血本最終以3.5億美元及價值1億美元的股權,才拿下環球獨家版權。
不過,騰訊接下來也用實際行動證明,錢能買到的都不是問題,錢買不到的才是問題:
「老子吃火鍋,你別想碰底料」,這是一場有節奏的「版權護衛戰」,網易雲音樂在回應時多次表示「4月融資後有充裕資金」,「心急如焚,正與騰訊音樂洽談」——可見,戰爭發起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年前,騰訊對阿里也發起過一次版權戰,明保版權、暗搶市場,當時自稱佔據數位音樂市場「半壁江山」的阿里音樂,如今已跌出第一陣營。當時的網易雲音樂,還只是依附於騰訊版權大樹下的小角色,那時它應該沒想到有天火會燒到自己身上。
這場版權戰爭對網易雲音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從百度指數2017全年的搜索熱度看,8月版權大戰期間,網易雲音樂的關注度幾乎沉到谷底。
與此同時,騰訊音樂今年第二次被傳要上市,並擺出了2015年跟阿里的版權大戰如出一轍的「合縱連橫」姿態—— 「知情人士稱,騰訊音樂將向戰略夥伴出售約3%的股份,戰略夥伴將包括音樂廠牌。」很快,騰訊音樂與阿里音樂宣布達成版權轉授權合作。
也很快,9月13日,國家版權局約談包括騰訊音樂在內的二十餘家境內外音樂公司,「要求授權公平,避免獨家版權」。至此,版權戰暫告一段落。
「品嘗喜怒哀樂之後,又是數不盡的troubles」
11月1日,伴隨著閱文集團IPO,騰訊音樂也再傳2018年上市,此次有了明確的籌資金額「10億美元」、上市地點「在香港或紐約上市」。自此,被傳上市的消息越來越頻繁,並且都來自彭博社。
這期間,騰訊音樂與Spotify確認換股交易。兩個為上市準備多年的玩家牽手,目的非常明確,一是在版權買賣市場中,增強流媒體所代表的買方實力,提高議價權。二是為即將上市增加價值砝碼,並在一定程度上牽制對方進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換股後,Spotify估值提高到190億美元,騰訊也借勢宣傳自己將獲益。看起來,全球市場第一和中國市場第一聯手,這場音樂流媒體戰局似乎已經要定了,但細細搜尋上市前後的競品消息,不難發現依舊危機四伏。
國內,網易雲音樂開始曲線救國,一是上線視頻頁面並跨界與愛奇藝達成戰略合作,探索音頻之外留存用戶的媒體形式。二是加大獨立音樂人的推廣力度——「石頭計劃」原創作品集、自製節目《音樂好朋友》;三是一口氣籤下天娛傳媒、KKBOX、Kobalt等四家版權合作,補短板意圖明顯。蝦米音樂雖然動作幅度不大,但也借著雲棲大會辦起音樂節、AI實驗室,搭著雙十一、《功守道》重新喚起用戶認知。
國外,YouTube宣布加入音樂流媒體戰局,整合現有視頻訂閱服務YouTube Re和Google Play Music,2018年3月推全新音樂流媒體Remix;蘋果被傳要集中火力對付Spotify,決定下線iTunes音樂下載功能,猛推Apple Music。
一邊籌錢,一邊撕逼,2017年音樂流媒體圈的劇情不算新鮮。表面穩定的市場背後,實際暗流深藏,而這些又為2018年埋下怎樣的伏筆?所謂溫故知新,下面就鬥膽預測一下2018年音樂流媒體的發展:
版權大戰繼續上演
自2015年「最嚴版權令」後,盜版侵權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肅清,但整個數位音樂市場也被推向了版權為核心的賣方市場。版權方一下成了「香餑餑」,渠道方蜂擁爭搶「獨家版權」,版權費水漲船高。
不出意外,2018年還將有一場版權大戰。騰訊音樂與華納、索尼的獨家版權分別會在2018年8月和12月到期。可以預見的是,經歷2017年和2015年版權大戰的血淚史後,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都不會輕易放棄爭奪獨家版權的機會,且兩家現在也都不差錢。
但事實上, 「獨家版權」模式還屬於音樂流媒體最蠻荒的競爭模式,單純依託資源稀缺性攫取用戶規模,對內容傳播、產品創新、生態建設都極為不利。流媒體平臺像集郵一樣,追求曲庫的擴容和攀比,不說依附於唱片業的活法深藏隱患,就算靠資源壟斷清了場,行業也將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值得思考的是,曲庫攀比對流媒體自身有多少銷售助益?國際三大音樂公司曲庫均以英文歌曲為主,華語歌曲主要是存量版權。QQ音樂的數字專輯暢銷榜顯示,累計銷量前10中,只有Talor Swift的「reputation」來自環球音樂,其他均非三大,可見花了大價錢買來的曲庫,「震懾力」比「銷售力」更強。同樣拿著三大版權的Spotify之所以去收購Niland,就是希望通過AI機器學習來推薦和輔助音樂搜索,喚醒「殭屍」音樂。所以奉勸各位,大戰之餘,還是要想想怎麼閉環。
制衡機制有望出現
值得期待的是,從2017年國家版權局出面終結版權大戰的反應來看,2018年,版權獨家的政策環境不會太寬鬆,國家有望出手制衡野蠻競爭局面。
事實上,國際上的「獨家版權」也不意味著獨佔版權,版權在出售時都會要求分銷,一方面有利於歌曲的最大化傳播,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獨佔版權帶來的惡性競爭。
曾有報導詳細介紹過美國的音樂著作權管理制度,其已形成高效運作的體系,由三大集體管理組織,對電臺、電視、網站、表演場所等音樂版權使用場合進行計算、監測,不僅能比較完善的保護音樂版權所有人的權利,還能維護市場的合理定價及穩健發展。類似環球、索尼、華納這樣的大型音樂出版公司,會將其曲庫獨立授權給某機構,以環球為例,其授權給DEAL代理。
對於國內數位音樂市場來說,這樣的規範管理制度,不止需要應用於唱片公司,同時也應該用來規範擁有大量音樂版權的流媒體,這樣才能真正保護版權音樂的流通。
而這個制衡的角色,由國家監管部門出任的可能性最大。第一,目前市場上缺乏具有權威統計、衡量能力的版權代理商,市場自發形成管理機制和組織機構的可能性不大,從國際引進代理商也並不實際;第二,從近年來的版權大戰來看,國家版權局對版權的歸屬有一定約束和管理能力,至少在現階段由其擔任平衡方最為妥當。
獨立音樂空間巨大
在版權爭奪戰中,有一個不確定因素正在被漸漸重視起來——獨立音樂,由獨立音樂工作室、廠牌甚至是素人原創的音樂,有望成為傳統版權爭奪之外的「槓桿」,而這些音樂也是整個音樂市場的增量。
Worldwide Independent Network最新統計顯示,2016年全球獨立廠牌共創收60億美元,較2015年的56億美元增長6.9%,佔到了全球錄製音樂市場的38.4%,這一數字在2017年還將有所增長,獨立音樂在錄製音樂市場的地位正在越發重要。
美國市場可以說是全球典型,為全球獨立音樂市場貢獻了37%的份額,較去年增長1.7%,美國音樂人服務平臺UnitedMasters最近也宣布完成一輪7000萬美元的融資,領投的正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Spotify收購瑞典音樂人服務公司Soundtrap,主要為在線音樂錄製鋪路,很顯然都是在為獨立音樂市場的前景「買單」。
亞洲方面,韓國獨立音樂佔到了當地音樂市場份額的89%,日本獨立音樂在當地音樂市場的份額則為63%。中國獨立音樂市場尚處於培育階段,暫未有詳實的市場份額統計,但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國內有約10萬獨立音樂人,均存在缺乏曝光和推廣渠道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就是音樂流媒體們的機會。
蝦米音樂是流媒體圈最早推出扶植原創音樂計劃的平臺,但中途因版權大戰應接不暇、大文娛戰略混亂,至今沒有大聲響;2015年QQ音樂推平臺開放策略,酷狗一億元扶植音樂人,也有心做獨立原創,不過至今較少看到明顯成果,今年7月再推「騰訊音樂人計劃」,欲砸5億,希望2018見成效。
從目前有透露數據的網易雲音樂情況來看,入駐獨立音樂人4萬多個,近期合作的音樂服務公司Kobalt為2萬名獨立藝人提供音樂出版、鄰接權和廠牌服務,從扶植成果上來看,擁有陳粒、好妹妹、趙雷等成功案例,讓網易雲音樂看起來最有希望憑藉獨立音樂、原創音樂撬動市場。當然,這也是它早期沒有做好版權布局、彌補版權短板的無奈之選。
產業形態跨界延伸
坦白講,音樂流媒體自誕生至今,發展已有十餘年,但盈利能力一直都很低端,即靠賣數位音樂賺錢。受制於音頻形態,廣告探索並不成功。從Spotify一首歌一個廣告的自殘式廣告推送便能略知一二,不然它也不會到現在都無法盈利,今年Spotify甚至在開始在用戶歌單中悄悄插入帶有贊助歌曲,探索新廣告模式。
盈利模式單一,整體毛利率過低。導致Spotify傳言上市多年都遲遲沒有落實,海洋系與QQ音樂合併前也一直有上市計劃,都未曾如願,已經上市的Pandora更是進退兩難,唯一說自己已經盈利的騰訊音樂,也從未公布過毛利數據。
低端的盈利能力,不只是投資人不看好,連音樂行業都不看好——環球音樂就對Spotify的盈利能力不滿意,其大中華區環球中國董事總經理吳佳倫曾坦言,環球音樂視頻收入已經超過音樂音頻收入,音樂視頻將是音樂產業最重要的付費內容。
而從市場規模的角度來看,以中國為例,2016年整個音樂產業收入規模達到3253.22億元,音樂流媒體集中火力的數位音樂收入規模,僅為529.26億元,只是整個音樂產業規模的1/10。但在核心層之外,音樂演出產業、樂器產業、音樂教育培訓、專業音響產業、卡拉OK市場,都還有大量探索空間,流媒體玩家應該著眼於產業鏈延伸。
從2017年的苗頭來看,騰訊音樂有意拓展卡拉OK市場,全民K歌3年擬開千家K歌自助店;蝦米音樂依靠阿里大文娛新成立的現場娛樂事業部,很可能會拓展音樂演出產業;網易雲音樂音樂、視頻、電臺三大tab中,電臺內容大多圍繞音樂教育。可見,2018年音樂流媒體玩家預計都會打破產業限制,將觸角從核心層,向關聯層、拓展層延伸。
與視頻流媒體必有一戰
如文章開頭所言,2017年最標誌性的音樂事件《中國有嘻哈》,來自視頻流媒體,而非音樂流媒體,這為音樂流媒體圈敲響了警鐘,日後與視頻流媒體必有一戰。
而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布的2017年音樂消費者洞察報告帶來了更恐怖的消息,75%的用戶使用諸如YouTube這樣的視頻流媒體服務收聽音樂。
不得不承認,音樂流媒體可能並不是最好的音樂傳播手段,純音頻形式對感官的調動,遠不如音頻+視頻的雙重衝擊。以2017年兩檔火爆的音樂節目《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為例,帶動起一批名不見經傳的音樂人和原創音樂,如GAI、PG ONE、毛不易……
更不用說,YouTube已經是公認的重要音樂推廣與互動渠道,電子音樂人Luke Hood 2009年時在YouTube開設了自己專門的頻道UKF,用來向觀眾展示他的drum』n』bass和dubstep技能。除了電子音樂愛好者,UKF隨後還吸引到了大量其他領域的觀眾。截至目前,UKF僅僅在dubstep單一頻道就擁有610萬關注者。
而更有趣的是,伴隨著短視頻熱潮,網易雲音樂、QQ音樂的熱歌榜單上,前十有至少6首都是抖音神曲,短視頻成了推動音樂流行的又一手段。
而音樂流媒體與視頻流媒體的戰火,不僅會在數位音樂領域燒起,還會波及音樂產業的其他環節。正如當《中國有嘻哈》走紅後,愛奇藝不只是增長了百萬量級的付費訂戶,還得到了將IP觸角伸向Live演唱會、嘻哈藝人經紀、唱片運營等方面的機會,這些都有可能與音樂流媒體的產業延伸相重疊……
如果不戰便是合作,如果戰則涉及跨媒體形態、跨產業的布局,如今忙著撕逼和籌錢的音樂流媒體們是否能應對?這可能比傳上市、忙撕逼,更值得花點時間。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佛儒法道系」的朋友們都不愛裝深刻,「裝什麼裝」
你說的都對,但與我何幹?快速結束尬聊,請「不懂裝懂」
可愛就是我本人,請把我裝進去隨身攜帶,「此包用於裝可愛」
身為一個帆布袋,用料紮實做工精良質量感人是必須的
空間收納合理,還附贈配套小包,也是必須的
戳小程序,捕獲虎Cares年終用心之作
這份態度,你最好也一起裝下👇👇
由於不可抗力
虎嗅公眾號不能留言評論了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
到文章原文頁愉快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