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季《奇葩說》中,90後女孩詹青雲脫穎而出。作為哈佛博士、學霸型辯手的她,只要站上辯論臺,立馬散發出女王的氣場。
每一次辯論的時候,她總是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在辯論「忘情水該不該喝?」的那一場,詹青雲從《西線無戰事》說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再到《美麗新世界》,旁徵博引,行雲流水。
觀眾誤以為自己不是在看「抬扛」,而是被她帶著走進了人文思想的海洋中。
人氣超高的「老奇葩」傅首爾評價:「聽青雲辯論就像被風親吻。」
網友熱議:「看詹青雲才知道多讀書能有多優秀。」
很多網友甚至發出感慨:養女當如詹青雲!
詹青雲有著耀眼的履歷:2014年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最佳辯手」、2015年《精彩中國說》節目總冠軍、2018年華語辯論世界盃「最佳辯手」。
如今的詹青雲,仿佛傳說中「別人家孩子」般耀眼奪目。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時候的她卻是一個「不標準」的孩子。
從小學到初中,經歷過6次轉學,每到一所新學校,都是學習上的「落後分子」。
小學時,詹青雲是老師眼裡開竅晚、學習差、最讓人心煩的學生。有位老師當著全班同學說她是「笨豬」,甚至用歇後語罵她「詹青雲呀,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了」。
每當詹青雲因為自己變不成「好學生」而苦惱時,媽媽都沒有放棄對她的期待。
媽媽胸有成竹地告訴她:「別著急,媽媽能掐會算。媽媽算過了,你到了四年級,就會變成『好學生』了。」
到了四年級,詹青雲的成績仍不見提高,媽媽卻還是態度輕鬆:「不用急,媽媽重新算過了,你變成『好學生』的時間就在初二!」
到了高一,「能掐會算」的媽媽終於說對了。
在媽媽的期待裡,一種奮發向上的激流一直在詹青雲的心中流淌著。
從此,詹青雲的成績終於開始青雲直上。
她不僅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還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借款100萬,去讀了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要知道,詹青雲的母親只是個高中英語老師,父親也只是普通工薪。100萬對於這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數目!
但詹青雲的父母依舊選擇了信任,並且全力支持女兒!
於是,她在父母強力的支持下,遊歷了20多個國家,在恣意飛揚的青春裡,讓自己的見識與知識齊飛。
詹青雲很慶幸,有這樣不著急而永遠相信她、鼓勵她、對她有著深深期待的爸爸媽媽。
父母多一份積極的期待
孩子就會多一份自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曾經做過一項試驗。
羅森塔爾教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煞有介事地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給了老師一份名單,告訴老師,根據測驗的結果,名單上列出的學生是班上最有發展可能的學生。
名單上的孩子,有些確實優秀,但有些水平很差,羅森塔爾解釋說:「我指的是他們的發展,你們只要從現在開始,相信並且期待他們。」
8個月後,羅森塔爾又來到學校,發現名單上的孩子,成績都有了明顯進步,與老師同學的關係也更融洽。
原來,這就是羅森塔爾進行的期望心理實驗,其實自己對那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他不過是撒了個「權威性的謊言」。
羅森塔爾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權威,老師們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上課時,忍不住給予那些學生充分的關注,通過眼神、笑容、音調等途徑向他們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
而這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變得更加自信,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準,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俗話說:「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期待什麼,什麼就可能會發生,要想讓孩子發展得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待。
作為中國女子仰泳第一個登上奧運領獎臺的選手,讓「洪荒少女」傅園慧,爆紅的不止是成績,更是她的自信和樂觀。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我們才知道,傅園慧的自信也不是天生的。
傅園慧小學時候,因為遊泳訓練佔用較多時間,成績相對落後,老師來到家中家訪建議孩子降級。
但傅爸爸並沒有因此而批評傅園慧,而是當著孩子的面向老師保證,之後考試女兒一定能考出好成績。
父親的肯定給予了傅園慧無限的力量,作為回報,傅園慧的期末考試成績也大幅提升。
傅園慧在節目裡說道:「父母從小就不斷告訴我,『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天才』,這雖然聽起來挺傻的,但是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三句話就會成為自己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她也會就一直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天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讓每個孩子主動參與的這種自由狀態下,孩子不但不會降低參與積極性,反而以更高的熱情參與活動,更有效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當孩子處於困境時,父母不是一味地指責,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和愛,多給孩子一些正面暗示和期待,也許奇蹟就在下一個路口。
不過度期待
放下培養「理想小孩」的執念
對於「期待」,我們內心似乎有著約定俗成的印象——被期待,就是幸福的。
然而,如果父母將未完成的願望,放在孩子身上,以各種「期待」之名行「控制」之實,或者對孩子施以超出心理承受力和實際能力的「期待」,對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種傷害。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說過:「過度期待就是施虐。」
電影《黑天鵝》中,演繹了一個關於「過度期待」的故事。
妮娜是一個對自己雄心勃勃、對自我過度期待,追求完美的女孩,她有一個對她高度期待的母親,電影裡她幾乎沒有一個開懷大笑的鏡頭,因為她從來沒有真正放鬆過。
當她被選為一場重大演出的A角後,她希望自己能夠無懈可擊地完美演出,絕不能失去角色。
在巨大的壓力下,她的精神幾近崩潰,整個電影的色調壓抑灰暗,猶如那些活在過度期待中的人共同的內心環境。
她的導演對她說:「完美並不是都來源於控制,它也來自放手。」
最後她放下對自己的過度期待,對結果的控制,體驗到了比所謂的「完美」更完美的——自由的狀態。
我有一個閨蜜,就是被媽媽「過度期待」的典型。
她的媽媽漂亮能幹,但卻因為當年生不逢時,沒有考上好大學、沒能出人頭地一直是她的遺憾。
她的媽媽將這份「夢想人生」的期待,放在了女兒身上。
閨蜜雖然從小學習就出類拔萃,但是,她對我說:「我從來沒有讓我媽媽滿意過。」
除了她把獎狀拿回家,媽媽會稍微高興那麼一會,然後就會對她提出更高的期待。
她媽媽覺得,女兒只有活成她理想中的樣子,才是她滿意的樣子。
當孩子背負了父母太多不合理的過度期待時,焦慮和壓力隨之而來。
如何鑑別期待與過度期待?這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你要觀察:孩子被期待時,是感覺自己有價值、愉悅、能量滿滿,還是有壓力、窒息、不痛快?
如果孩子動力滿滿,那就是剛好的期待;如果痛苦不堪,那便是過度期待。
這種「剛剛好」的度的掌控,是對家長的終極考驗。
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望子成龍」或許是潛藏於內心的一種意識或潛意識層面的欲望。
面對孩子,可以期待他們變得更好,但也要相信,平庸才是人生的常態。
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曾跟她講:[媽媽,你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很平庸,不可能像你和爸爸一樣都拿到博士學位的。]
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接受,孩子,最大的可能是成為一個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孩子放棄努力和成為更好自己的可能性。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真正的愛是允許每個人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願。」
讓我們的孩子,在父母的合理期待中,感受到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讓我們,期待孩子變得更好,但也無條件接納和愛著孩子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