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是羅爾德·達爾的童話小說,而蒂姆·波頓卻賦予了電影版以全然不同的生命。索性跟隨蒂姆·波頓把腦洞的開的大一些,從心理學視角出發,來一次幻想之旅。
巧克力工廠的大boss威利·旺卡偶然發現自己長出白髮,萌生尋找工廠的接班人的念頭。於是他向在售的巧克力中投放了5張金獎券,5位金獎券的獲得者將有機會得到一份神秘的大獎(繼承他的工廠。)縱觀整部影片,這5個獲得金獎券的孩子似乎都和旺卡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像是旺卡不同的部分自體狀態的象徵。
第一位金獎券獲得者貪吃的Augustus,在他那有著肥碩乳房的媽媽的陪同下出現在參觀工廠一行人中,格外搶眼。吃總是讓人和口欲期聯繫起來。旺卡的媽媽在整個影片中是沒有出現過的,也就是說這在某種意義上暗示著,旺卡的成長中母親是缺失的。這些信息疊加在一起,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聯想:從未出現的母親似乎暗示著口欲期的不滿足。從克萊因的理論來看,嬰兒是要通過吃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恨情仇。客體缺失,全能的嬰兒只有在幻想中創造一個能夠滿足的自己的理想化母親,即一個取之不盡,總在身邊的乳房。這樣的乳房是嬰兒最大的欲求,而巧克力工廠裡所有景物都是可以吃的糖果恰恰隱喻了這樣一個部分。與理想化乳房相對應的是毀滅性的乳房。而毀滅性的乳房根植於嬰兒強烈的被害焦慮之上。被害焦慮使得嬰兒會對毀滅性乳房產生破壞與攻擊的衝動。乳汁(到處可以吃的巧克力工廠)隨處可得,嬰兒會感到安全滿足,同時也造成了嫉羨。因為這樣好的乳房好像自己沒辦法得到,這也會促成嬰兒的貪婪。影片中Augustus跳進取之不盡的巧克力河裡面,汙染了巧克力河,在其中盡顯貪婪,而這種貪婪使得他先是被巧克力河吞噬,繼而被吸進一個管道。整個過程很好詮釋了被害焦慮、嫉羨與貪婪的相互交織與碰撞。結合馬勒的理論,巧克力河隱喻著理想化客體形象,處在與母親共生融合的狀態中的嬰兒,會認為這個理想化母親是自己well-being狀態自體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條取之不盡的巧克力河同時也是旺卡誇大性自體的象徵。這似乎為後面自戀型(父)母女的出場埋下了伏筆。
隨後兩位金獎券獲得者分別是Violet和Veruca。Violet的媽媽目光所及都是Violet獲得的獎牌,以及這些獎牌帶給她的榮耀。驕傲的目光卻片刻未在女兒身上停留,完全忽視了Violet的存在。而Violet為了得到母親的愛,極力塑造一個假自體去滿足媽媽的需求。最後Violet變成紫色藍莓人的時候,還在討好的試探的問媽媽自己是不是變得更靈活了。而媽媽只是冷冷的說了一句,但是你現在是藍色的。Veruca的爸爸對她有求必應,溺愛至極。這种放縱的溺愛,很大程度上是父親把自己的兒時未被滿足的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我」,予以過度滿足。這兩個孩子的父母像鴕鳥一樣,把頭深深藏入沙中,沉浸在自己的自戀需要裡,而不能看到孩子的發展需要。他們被困在了自戀的牢籠之中。
談到自戀,就不得不提到自體心理學中的自體客體需要。科胡特及其之後的自體心理學家提出7類的「自體客體需要」:
鏡映需要:需要感到被承認、被接受、被認可、有價值,尤其是當向重要他人展示自身某些重要方面的時候。如其所是的被看見。
理想化需要:需要體驗到自身是受欽佩和受尊重他人的一部分並受其保護;需要有機會被接受並融入穩定的、平靜的、有力量的、智慧的、有保護性的他人,這個人被體驗為擁有主體所缺乏的特質。我是你的一部分,和你在一起,我會獲得你的力量感。
另我/攣生需要:需要體驗到與他人的基本相似性。需要在人群中,體驗到自己是人類的一員,不會感到異化,或自己是個異類的隔閡感。
效能需要:需要體驗到對重要他人施加影響並且能夠喚起被需要的自體客體體驗。
對抗性需要:需要體驗到個體的依戀對象是一個親切的假想敵,在允許甚至鼓勵個體主動反對並因此肯定至少部分自治,同時還能繼續給予支持和回應;需要獲得面向依戀對象的堅定自信和對抗性對峙的自體客體體驗,同時沒有喪失這個依戀對象的自體客體回應。
自體-界定需要:需要獲得幫助來清楚表達知覺和情感體驗。
確認需要:需要確認個體的真實性;也許最重要的確認方面是個體的情感體驗。
影片中的兩個小女孩在某種意義上都分別成為了其父母滿足自戀的工具。
Violet成了母親的自戀延伸,母親自己無法得到的榮譽通過Violet一一獲得。影片中可以看到,當記者來採訪Violet的時候,母親大肆炫耀Violet的獎盃,最後還加一句「也不知道是遺傳了誰。」 隨後又以此為契機炫耀自己的戰利品。這樣的孩子早年成就被母親所劫持,成年之後他們劫持自己的成就。因為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不曾因自己的本性被接納被愛,所以他們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功成名就之上。這些成就並不能讓其感覺良好,相反的,總是會被「你還不夠好」的魔咒所束縛。外部認可能夠一時填補內心的空虛,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大的焦慮與恐慌。外部認可永遠是不可控的,隨時會消失,為了保住這份認可,保證自體感的完整,只能不斷的超越,不斷的追求的更高的成就。影片中我們看到旺卡也同樣表現出自戀的部分。在製造巧克力方面不斷的追求成就,一定要做到獨一無二。他需要外部成就去填補未被父親認可的內在虛弱感。
Veruca滿足了其父親的效能需要,一方面父親獲得了被需要的自體客體體驗,同時父親通過投射彌補了自己兒時的缺失。有求必應式的溺愛,往往暗藏著父母自身分離個體化的困難。父母面對分離和喪失通過立即滿足來填補內在的焦慮和恐慌。父母牢牢的把孩子抓在身邊,來滿足自己的自戀需求,而這剝奪了孩子成長和獨立的機會。自戀型父母養育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被工具化的,是滿足父母自戀需求的附屬品。
童年旺卡戴著的牙齒矯正器同樣暗諷了他工具化的存在。旺卡的父親是一名牙醫,他從未看到過旺卡的需求,而是一味以「為你好」的名義去忽視旺卡的感受,禁止旺卡吃任何糖果。當旺卡提出要做糖果的時候,其實有明顯的對抗性自體客體需要,他需要獲得對抗性的體驗,但同時不會喪失客體的自體客體回應。遺憾的是,當旺卡開始提出自我訴求的時候,父親以消失相要挾。在影片中,當旺卡回家的時候,發現父親連同家一起不見了。這不僅代表著客體的消失,在某種意義上隱喻著旺卡自體的部分喪失。不管現實中父親和家是否依然還在,在旺卡的內心,需求被忽視,某些自體狀態得不到確認,拋棄創傷帶來的是某種自體狀態的解離。在結尾的時候,我們至少看到Veruca的父親開始拒絕女兒的需求,這意味著他開始允許女兒和自己分離走向獨立,而不是滿足自己自戀的工具。彼時,旺卡回家見到單獨矗立的家和父親。父親檢查過牙齒之後,表示旺卡的牙齒雖然20年沒有使用牙線,卻是他20年見過最好的牙齒。也就是說旺卡而是追尋的反抗性需求在那一刻得到了確認。消失的家重新出現,意味著伴隨著與客體聯結的恢復,被隔離的自體狀態(Violet和Veruca的象徵形象)也得到確認。
隨後出現的電玩科技男孩Mike,沉浸在虛幻的世界裡,與他人幾乎沒有聯結,暴力冷漠。相應我們可以看到影片開場,旺卡的歡迎儀式中,那些被燒焦的娃娃,融化脫落的眼睛似乎都暗示著旺卡內心的無法釋放的憤怒。我們可以看到旺卡的生活,表面功能十分良好。而驅動他不斷向前的是其誇大性自體。誇大性自體的主要任務是需要變得完美,得到讚許,絕對不依賴他人。在誇大性自體之下隱藏著Kernberg曾經描述過的自體形象:
「一個飢餓、憤怒、空虛的自體,充滿了受挫之後無能的哀怨,害怕那個像病人自己一樣充滿仇恨和報復的世界。..這些病人最大的恐懼就是依賴任何人,因為依賴意味著恨和嫉妒,暴露與被利用、被虐待、被挫敗的風險之中。」
所以我們看到,影片中對旺卡完美自體形象的任何質疑都會立刻喚起他的自我保護需要,要麼輕蔑的疏遠對方,要麼理直氣壯的感到憤怒。
旺卡經歷過被工廠工人背叛之後,將工人換成了奧帕倫帕人和松鼠。這都意味著旺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無法信任他人,與他人建立真實的聯結。兒時父親的拋棄,後來工人的背叛也是一種拋棄。一個拋棄感強的人一面強烈的渴望與客體聯結,同時一面又無法與人建立關係。因為關係在他的內心中意味著被拋棄的危險。強烈分離焦慮所引發了彌散性的恐慌,於是旺卡在遭到工人背叛之後關閉了工廠大門(內心)。這意味著旺卡用一種疏離的防禦試圖把被拋棄的恐懼轉化成從關係中離開。疏離可以保全他誇大性自體的完整。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旺卡看到白髮時打卡巧克力工廠大門,尋找繼承人,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他可能感受到誇大性自體的匱乏感,某些自體狀態想要得到確認。於是開始了尋求自我(關係)的旅程。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影片最後一個重要人物,查理。可以說查理是旺卡渴望家庭渴望關係的那部分自體形象。旺卡可能終其半生都在各個自體狀態之間對抗掙扎。旺卡對著分析師的自由聯想暗示著他誇大性自體的弱化,並開始意識到對好關係的期待。隨著各個被解離的的自體狀態逐一得到確認,最後聯結與愛的自體形象帶他走向了整合之路。
查理的父母能夠予以他足夠好的關注與回應。雖然他家境貧寒,但父母都能關注到查理的需要。比如帶牙膏蓋子回來給他做模型,過生日會送巧克力。爺爺也能體會到查理想要得到金獎券的需求(當然其中也包含了自身的一部分需求),拿出僅有的私房錢給查理買一線希望。查理周圍幾乎都是共情性的好客體形象。這使得他有愛和感恩的能力。克萊因在《嫉羨與感恩》中提到,「一個對愛和感恩有很強能力的孩子與好客體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關係。因為沒有受過根本的傷害,他可以承受暫時的嫉羨和怨恨的狀態.當這些消極狀態是暫時的,好客體便一次又一次的被重新獲得。」影片最後一個深意的鏡頭恰如其分的暗示了這部分整合。在影片開始,查理家的房頂是缺少瓦片的破爛的,而影片結尾,現實的屋頂被修復,並最後搬進了查理(旺卡)的巧克力工廠。這似乎也暗示著旺卡創傷的修復與治癒。最後影片以旺卡的心理治療師的獨白結尾,是否也在暗示這一切都是旺卡治療過程中的幻想呢?
幻想裡的故事也好故事裡的幻想也罷,也許,終究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幻想裡摸索著尋找真實。
1. 《自體心理學導論》,Peter A. Lessem著。3. 《讓我看見你》,Philip M. Bromberg 著。作者:陳玲玲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精神分析動力學取向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