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這麼好的演員,在1969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年僅四十八歲。至於「他殺」「自殺」,已不再重要,一個鮮活旺盛、才華橫溢的生命就此嘎然而至是事實。
文|蕭述祖 來源:人生
前幾天我看到《馮喆───一位"性格演員「的非正常隕落》一文,不禁悲從中來,潸然淚下!半個多世紀以來我與馮喆這位天才電影明星的交往一點一滴湧上心頭,對往事的無盡回憶使我夜不能寐……
1960年夏天,我在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任導演的姐夫張波和任編輯的大姐蕭惠琴雙雙調到新組建的峨眉電影片廠。當時正在武漢讀完高二的17歲的我,因生活和學習費用由大姐負擔,心血來潮,跟隨他們一起來到饑荒嚴重的天府之國,轉學到了成都四中(今石室中學)的高三住讀。每到周末,我就回峨影廠姐姐家。
當時姐姐一家住在廠裡唯一的"高知樓"的一樓,差不多同時馮喆也從上海調進了峨影,住在同一單元的三樓。一天,姐姐向我介紹了馮喆。他一米八的大個子,身材魁梧,不到四十歲,微黑的臉,五官端正俊俏,顯得風流倜儻,玉樹臨風。這位站在我面前的就是電影《羊城暗哨》男主角王煉的主演(該片曾在捷克的國際電影節獲獎)、贏得全國觀眾喜愛的電影明星!他待人熱情,一點架子都沒有。
以後,一到周末,我就到他家去玩。他妻子張光茹是川劇演員,住城裡劇團,不常回來,家裡經常就馮喆一人。記得有一次我在春熙路(相當於上海南京路)附近,迎面踫上騎著當時非常時髦的英國產鳳頭自行車的馮喆,他當即邀請我去有名的耀華餐廳喝咖啡吃點心。有時,我和馮喆還有施湘飛(1961年夏天由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畢業分配來峨影,後與同班同學、著名攝影家楊恩璞結婚)等人去我就讀的成都大學(現西南財大)遊泳,或在峨影舞廳裡跳舞;有時馮喆要去廣播電臺播革命小說,事先約我去他家聽他朗誦,為他記時間並挑毛病。有一次,我與他坐在峨影小放映室觀看他主演的《沙漠追匪記》,他演班長,牛犇演戰士,馮喆邊看邊對我講述當年拍此片時的艱辛。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963年的峨影廠新年晚會上馮喆與我姐夫張波登臺表演,互相PK騎馬的動作,贏得大家的掌聲,至今我還保存著他倆表演的照片。
那幾年,馮喆還先後主演了電影古裝劇《桃花扇》和長徵影片《金沙江畔》。他從西影拍完《桃花扇》回來後,還送我兩張照片:一是他的標準照,一是他飾男主角侯朝宗與王丹鳳演李香君的劇照。可惜的是文革初期北京掃四舊時,我心裡害怕,把兩張照片都燒了!
1965年夏,我從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經濟學院任助教,臨行前與馮喆依依惜別。過了一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這場浩劫,無數老革命家、科學家、知識分子、演員等慘遭迫害,多少人被打死或自殺,馮喆也在劫難逃:他匆匆告別當時借調工作的珠影返回峨影。然而等待他的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戴上了"夏衍黑線人物"、"文藝黑線的黑幹將「、」特嫌分子「的大帽子,多次遭到圍攻和批鬥;他解放前參加黨的"左翼"文化運動領導的"同茂劇團"的演出,還有在香港的拍電影經歷,本是他一生引以為榮的事情,此時都是非顫倒變成莫須有的罪名。他百思不得其解,極力申訴,得到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厲害的批鬥。廠內的造反派和社會上的紅衛兵將他放在卡車上,迫使他穿著從劇團抄來的戲服拿著一把繪有桃花的扇子遊街示眾,甚至將他裝進麻袋裡毒打……我後來聽成都菊樂公司董事長童恩文說,文革期間,馮喆曾一人偷偷去財大找童母要十塊錢買香菸。
使我終生難忘的是1968年8月,我由北京來成都結婚,楊恩璞幾乎也同時從北京來成都結婚。記得有一天中午在峨影廠食堂,我們拿著碗排隊打飯,忽然發現馮喆身穿勞動服站在我們那一隊的前面買飯,他買完飯菜,扭頭往回走時突然發現了我們,三人六目相對幾秒鐘,在眾目睽睽之下,可憐的馮喆三步一回頭望著我們,慢慢遠去!我至今還恨自己的懦弱,為什麼不敢與他講幾句話呢?這也是我們最後的一次見面。
第二年6月2日,馮喆在大邑劉文彩莊園省文藝界學習班被關押時上吊自殺(也有人說是他殺)身亡,至今也未破案。
嗚呼,馮喆,你以四十八歲之英年早逝,假若你能挺過來,我相信你這位天才演員會創造多少令人振奮的角色!《南徵北戰》的高營長、《羊城暗哨》的偵察員王煉、《鐵道遊擊隊》的政委李正、《沙漠追匪記》的班長、《桃花扇》的侯朝宗、《金沙江畔》的指導員……他們都一一向我們走過來了!
馮喆,我的好兄長,你在天堂好嗎??我和千百萬你的影迷、粉絲,永遠懷念你!
在你身後的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辰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之際,你被國家文化部列為126名《中華影星》之一;2005年,你被評選為「中國電影百年百星」之一。這些遲來的榮譽能告慰你的在天之靈嗎?
安息吧,馮喆!
(本文來源:《人生》 作者:蕭述祖 如涉侵權 請聯繫刪除)
附文:
馮喆:一位「性格演員」的非正常隕落
馮喆是個不可多得的優秀演員,他的戲路非常寬廣,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將;既能演現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說是古今縱橫,工農商學兵皆有,「性格演員」當之無愧。他演過《羊城暗哨》的我黨的公安幹警王練、《桃花扇》裡降清變節的侯朝宗、《南徵北戰》的高營長、《金沙江畔》的指導員,《鐵道遊擊隊》、《沙漠追匪記》。解放前演過《冬去春來》、《結親》、《勝利重逢》、《憶江南》等。
馮喆原名馮貽吉,1921年生於天津。40年代初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肄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迫輟學,投入抗日救亡活動。
1942年始,先後加入"美藝"、"華藝"、"同茂"和上海劇藝社等進步文藝團體,演出了《家》、《日出》、《上海屋簷下》、《風雪夜歸人》、《重慶二十四小時》、《大明英烈傳》等話劇四十餘部,通過舞臺實踐,他的演技得到鍛鍊與提高。
抗日戰爭勝利後轉向電影,參加了國泰影片公司出品的《裙帶風》、《憶江南》、《鸞鳳怨》、《十步芳草》、《一帆風順》等影片的拍攝,並擔任主要角色。他在田漢編劇,應雲衛、吳天導演的《憶江南》裡扮演的青年詩人黎稚雲,能較好地體現出這個人物的思想演變軌跡,在各種黑暗腐朽勢力的影響下從進步逐漸走向墮落變節的歷程,這是他從影后的成名作。
1948年離滬去港,曾在《戀愛之道》、《結親》、《冬去春來》等影片裡飾演重要角色。在《冬去春來》中,他扮演了一個純樸勇敢的青年農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屬不易。
1950年,被一個生機勃勃的新中國所鼓舞,馮喆回到了國內,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從一個拿金條的電影明星,變成了一個拿工資的人民演員。他出演的角色,除了《鐵道遊擊隊》、《金沙江畔》《沙漠追匪記》外,影片《南徵北戰》中的高營長,這個性格鮮明、生龍活虎的藝術形象,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羊城暗哨》中的偵察員王練,,由於他能準確地把握住人物的基調,又善於表現人物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的細微變化,充分顯示出他的藝術功力,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很有光彩的公安人員形象之一;《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候朝宗是他生前塑造的最後一個銀幕形象,對這個最終降清變節的古代文人並沒有簡單地把他當作受批判的反面人物來演,而著力體現了一個「真」字,同時,又細微地用眼神動作,反映出他在真情之中潛伏著的脆弱動搖的性格因素,因而使這個人形象具有了自己的特點。
這個男人,天然就有一種儒雅和倜儻,眉眼間始終閃爍出成熟男性的魅力,無論是扮演遊擊隊政委、解放軍營長這些略顯粗曠的角色,還是演繹在南國旖旎風光中與女特務巧妙周旋的偵察員,在南明小朝廷的風雨飄搖中與青樓女子憂憤命運的多情公子,馮喆都拿捏得當,舉手投足之間,透出來一種別人根本無法模仿的瀟灑氣質,那種氣質,現在一些走紅明星一輩子也別打算學會。
一直以來,馮喆是一位飄逸、俊朗、磁性的電影演員,在階級鬥爭的年代,即使他穿上工農兵的肥衣大褲,但從骨子裡出來的帥氣,從衣褶裡都能飄出來。
馮喆是一個十分英俊的男演員,藝術上很有水平。他和妻子之間的恩怨來自於他自己的風流,但他的妻子對他的報復有點過頭,只能說這個女人心太狠啊。特別是文革間馮喆已經山窮水盡之時,作為昔日的妻子還要那麼無中生有的踩一腳,把他逼上死路,自己又會得到快樂嗎?畢竟當年馮喆選擇她結婚也放棄了許多。
60年代初他調去峨嵋電影製片廠。
1961年,由於「大躍進」運動帶來的後遺症和自然災難的無情來臨,國家重新調整經濟方針,開始壓縮、改建、合併和撤銷在「大躍進」中紛紛上馬、遍地開花的各省已成立的地方電影製片廠。上影的天馬廠決定與四川的峨眉廠進行合併,馮喆被名列第一批入川援助峨影廠建設的人員之內,因為在此之前1957年,他的妻子張光茹為了重新找回失去的川劇事業,已經調往四川成都川劇院。馮喆在峨影廠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無片可拍,只能全身心投入到新廠的各項建設之中。
然而,來勢洶猛的「文革」風暴,徹底改變了馮喆的命運,使他陷於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文革開始後,馮喆遵照廠裡決定,對這場觸及靈魂、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自是不敢有絲毫怠慢。他匆匆告別當時借調工作的珠影,返回峨影,參加運動鬧革命。然而,等待馮喆的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他剛一入廠即被戴上「夏衍黑線人物」、「文藝黑線的黑幹將」、「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廠裡造反派的圍攻和批鬥。
這場來勢兇猛的打擊,給馮喆猝不及防,當頭一捧。他解放前參加的由黨的「左翼」文化運動領導的「同茂」劇團的演出,還有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經歷,本是他一生都引以為榮、感到自豪的歷史,卻在其時是非顛倒。馮喆極力申明,極力表白,極力解釋,極力辯護,然而一切都是無濟於事。對這些莫須有的罪名,馮喆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他為自己極力申訴,但是給予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厲害的批鬥遊街,一次比一次更殘酷的拳打腳踢。馮喆身陷囹圄,隨時隨地、隨時隨刻都會被造反派招之即來,進行肉體摧殘和人身凌辱。這是馮喆一生最為沉重而悲涼、悽慘而恐懼的日子,也是他始終難解鬱悶而最感痛苦的日子。
此時,馮喆的妻子張光茹自然也是被作為「專演才子佳人的舊戲子」,強行送進了成都市文藝系統學習班,整天就是不斷地反省自己。由於她與馮喆早在上海就已情感破裂,對他眼前的處境不但沒有絲毫的同情,而且還由此產生強烈的報復意念。她甚至還向峨影廠造反派密報了馮喆和一些同事以前談論形勢的事情,結果使他招來一場裝進麻袋裡的毒打。馮喆的肉體在遭受摧殘,他的內心在默默地流血。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曾經傾情恩愛過的妻子,會這樣無情無義。
人是很複雜的,馮是一個好人,一個好演員,不是好丈夫。他的悲劇只能說是「似被前緣誤」
馮喆和張光茹的婚姻是一個悲劇。這是兩個絕對不合適的人。馮喆受過高等教育,家學淵源,眼界開闊,生性浪漫。張光茹出身窮苦,多從戲文裡學看事物的觀點,幼年被奸,心態偏狹。他們相識時,馮喆是如日中天的紅小生,張光茹是默默無聞的小配角。可以想像他們初相識的情形,丰神如玉的男子從燈火璀璨處走到楚楚動人的女子面前,微笑著說:「你好,張小姐。」一段如花美眷的故事從此開始。
他娶了她,儘管門不當戶不對。童話在王子娶了灰姑娘後就不寫了。真實的生活是,灰姑娘有著極強的自卑和自尊心。周圍的一切時時提醒著她,他們之間的差異。她變得極端地敏感和偏狹。於是開始了無休止的爭吵,王子開始有了外遇。而為了懲罰他的出牆,她打掉了和他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相好,並開始了對他深切的,無休止的恨。
美麗的東西註定要毀滅,所以悲劇才會在動人心魄的同時也層出不窮。馮喆就是一個悲劇。這個從香港歸來的演員,先是在1961年從上海發配到四川,無片可拍,然後在文革風暴中,被戴上 「文藝黑線的黑幹將」、「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廠裡造反派的圍攻和批鬥。
他想不通,他上述,他辯解,結果得到的是更多的肉體摧殘和人身凌辱,甚至被裝到麻袋裡面毒打。1969年6月2日,造反派宣布馮喆上吊自殺。雖然他的死疑點重重,很多人更相信馮喆是被毆打致死的。但在一個失去理智的年代,這樣的疑問根本沒有得到破解的機會。而且,這樣的破解也沒有什麼意義。
重要的是,馮喆,真的死了,年僅48歲。
每次接觸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都充滿了一種遺憾和憤恨。如果馮喆當年選擇留在香港,我們一定會欣賞到更多的絕世風華。但是,一個如同旭日般升起的新中國,實在太有感召力了,很少有人能抵擋的住打造一個新世界的誘惑,特別是這個新世界還是自己的祖國。於是,千千萬萬的馮喆們從海外歸來,投身到這個新國度的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體育、國防等各個領域。他們奉獻了,他們一度也收穫了。
但最後的結果,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象馮喆、容國團一樣,沒有熬過那個荒誕的時代。當初吸引他們的,最終辜負了他們,而且,有時候還被堂而皇之地稱為「引蛇出洞」,是「陽謀」。一想到這種辜負,就有種想罵人的衝動。同時也祈禱,這樣的辜負不再重演,那個荒誕的時代不會再來。
如今再欣賞馮喆的電影角色,依然有股強烈的內心衝動,多麼好的演員!多麼好的表演!但這麼好的演員,在1969年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年僅四十八歲。至於「他殺」「自殺」,已不再重要,一個鮮活旺盛、才華橫溢的生命就此嘎然而至是事實。讓我們記住那個非常的年代吧!
馮喆一生無子嗣,他1969年死於四川安仁鎮。
1978年7月13日,峨影廠舉行全廠追悼會,公開為馮喆平反。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辰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之際,馮喆被國家文化部列為126名「中華影星」之一。2005年馮喆被評選為「中國電影百年百星」。
(本文來源:《老電影裡的那些事》如涉侵權 請聯繫刪除)
小院歡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時代的流金歲月、逐漸泛黃卻依舊溫暖的年代故事、「80」後與父母的共同記憶、閒情偶寄談天說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恢復高考40年"
1977年在中國發生的事情,最重要的莫過於12月,全國高考在中斷12年後恢復舉行。在那個冬天,有大約570萬人走進高考考場,27萬人被錄取。
高考的恢復給當時的一代青年帶來了希望和不同未來的可能性,許多人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轉折——這其中有被錄取的勵志人生,也有落榜失意後的不同際遇。恢復高考,其實只是回到常識與傳統,但在當時卻是從瘋狂走向正常、從禁錮走向開放、從停滯走向流動的關鍵一步。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此時再回望那一年,時代的意義與烙印似乎更加清晰。歡迎當年的學子或親歷者投稿告訴您或您身邊人那年高考的故事。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尋找·重逢"
人世間的相聚與分離,有時隨著時代的漩渦讓人無法回頭,望盡天涯路,有時卻在驀然回首時,找到當初的痕跡。
我們近期特別策「尋找·重逢」徵稿啟示,您可以給我們投稿,講述你們當年的故事,尋找當年的夥伴;您也可以把您與朋友重逢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30號院願成為老知青相聚的平臺。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