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喆,原名馮貽喆,老家廣東南海(佛山),生於天津,他自幼生長在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馮建統在鐵路部門工作,母親韋瑤珊是富商的女兒,所以馮喆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海聖約翰大學一年級輟學,後考入上海國立音專主修大提琴,曾參加美藝、華藝、同茂等文藝團體,1946年,馮喆進入上海國泰影片公司。1947年,主演劇情電影《裙帶風》,從而開啟了他的演員生涯;同年,主演劇情電影《憶江南》;1948年,出演劇情電影《好夫妻》、《一帆風順》;1949年,主演愛情電影《戀愛之道》、《風雨江南》;1950年,進入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主演了劇情電影《冬去春來》;1952年,主演戰爭電影《南徵北戰》;1954年,主演劇情電影《淮上人家》;1956年,主演戰爭電影《鐵道遊擊隊》;1957年,主演劇情電影《羊城暗哨》;1958年,主演劇情電影《重要的一課》;同年,出演劇情電影《大風浪裡的小故事》;此外,還主演了劇情電影《英雄趕派克》;1959年,主演戰爭電影《沙漠追匪記》;1963年,主演抗日電影《金沙江畔》;同年,主演愛情電影《桃花扇》;此外,還擔任了紀錄片《人民公社萬歲》的解說員。
少年時期的馮喆(右一)
馮喆的戲路非常寬廣,且人物反差極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將;既能演現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說是古今縱橫,工農商學兵皆有,&34;當之無愧。其在《南徵北戰》中飾演的有勇有謀的解放軍&34;、《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滿鬥志的&34;、《羊城暗哨》中的虎膽英雄&34;、 《鐵道遊擊隊》中睿智老練的遊擊隊政委、《沙漠追匪記》中為革命獻身的&34;,還有《桃花扇》中的一代名士&34;,均是中國著名的影片中的著名角色,讓人記憶猶新,且津津樂道。
圖為《鐵道遊擊隊》劇照。振臂高呼者便是馮喆
馮喆在電影事業上是相當成功的,他在藝術上有追求,素以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為人們所稱道。他深諳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的道理。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莽莽蒼蒼的川西原始森林、縱橫交錯的淮河水網地區、峰迴路轉的膠東老根據地的山村,無不灑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的表演才顯得從容不迫,遊刃有餘。他創造的眾多的銀幕形象,以其瀟灑自如的氣度,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讚許。從外表看,馮喆是一位飄逸、俊朗的電影演員,在特殊的「老三色」年代,即使他穿上工農兵的肥衣大褲,帥氣也能從骨子裡透出來,從衣褶裡飄出來。
馮喆與妹妹馮琳的合影
但是在他個人生活以及結局,是令人感到十分遺憾的。馮喆的妻子叫張光茹,原來叫張啟珍,1929年出生於四川省宜賓敘永縣,父親是個破落的秀才。張啟珍9歲時,為了生計,也為了出人頭地,進了戲班學戲。1946年,張光茹跟隨中華劇藝社一起,沿武漢、南京等城市,一邊演出,一邊順長江而下,最終來到上海,並認識了馮喆。那時,馮喆已經是鼎鼎有名的大明星了。張光茹當時不是主演,只是在劇中扮演一些小配角。但她美麗的舞臺形象卻非常打動人心。馮喆第一次看到她,就被她吸引了,並開始了對她的猛烈追求。 1949年5月7日,29歲的馮喆和19歲的張光茹,年齡差10歲,在香港六國飯店舉行了婚禮。
馮喆和妻子張光茹的合影
婚後,兩人有過短暫的幸福時光,可是好景不長,因為張光茹在舊社會曾經遭受過壞人的欺辱,受過傷害,所以心思極敏感。再加上可能因為馮喆太優秀,又經常和其他女演員演對手戲的緣故,張光茹經常吃醋,產生了猜忌之心,總擔心馮喆與其他女明星或者女粉絲們發生什麼。拍完《南徵北戰》後,馮喆隨「祖國慰問團」去朝鮮慰問志願軍。或許是要上前線的緣故,臨行前,馮喆提出想生個孩子,卻遭到了張光茹的拒絕,馮喆很傷心。
馮喆(左一)在這一時期與親人朋友的合影
1953年4月馮喆從朝鮮歸來,久別勝新婚,兩人的感情有所好轉,張光如同意要個孩子。可當懷孕後,張光如好像又被什麼事情刺激了,忽然又說馮喆風流成性,一時間又開始大吵大鬧,弄得馮喆疲憊不堪。發生了什麼事呢?據說原因就是英俊倜儻的他太「風流」,與某位大人物的女秘書睡到了一起。後來就被下放勞改,連黨籍也被開除。這事傳到張光茹的耳朵裡,她又是翻單槓又是翻筋鬥,終於造成了流產。 這讓夫妻二人的情感受到極大傷害,感情上出現了裂痕。這樣嚴重的「生活作風」問題,馮喆因此不能再登舞臺,也暫時不能再拍電影。而他的妻子張光茹的生活和事業,自然也受到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導致張光茹很長時間遠離馮喆。馮喆想到過離婚,可在那個時候,離婚不是件光彩的事,哪怕是你有千萬條理由。為了名聲和事業,馮喆忍了。張光如的猜忌心理越來越重,哪怕是馮喆跟哪位年輕女性說兩句話,也被懷疑兩人有染。馮喆為此痛苦不堪,他曾對最好的朋友說:光茹太多敏感,讓我無法暢快地呼吸了。
馮喆與老搭檔秦怡的合影
不久,馮喆在拍攝《淮上人家》時感染上了血吸蟲病,不得已摘除了脾臟和胰腺,這使得他的免疫功能全面下降。這時的他多麼希望得到妻子的安慰,恰在此時,四川川劇團正在招兵買馬,張光茹為了個人發展,也為了遠離馮喆,她毅然回到四川。就這樣,從1956年開始,馮喆和張光茹兩地分居了。
馮喆
時間來到1960年的某天,馮喆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個年輕的女子,很適合拍電影,就跟著這女子走了一段。但「腦子裡始終繃著階級鬥爭這根弦」的該女子,直接把馮喆「扭送」進了專政派出所。這件事很快在社會上傳開,負面影響非常大。組織上不得不對馮喆進行嚴肅處分:不僅工資降兩級,而且從上海調遣到當時各方麵條件都不足的峨影廠。發生了這樣的事,妻子張光茹更加的憎惡馮喆,在當時又不能選擇離婚的情況下,張光茹只能把這份怨恨埋在心底。
馮喆
&34;爆發後,徹底改變了馮喆一生的命運,使他陷於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他解放前參加的由黨的&34;文化運動領導的&34;劇團的演出,還有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經歷,本是他一生都引以為榮、感到自豪的歷史,卻在其時是非顛倒。馮喆極力申明,極力表白,極力解釋,極力辯護,然而一切都是無濟於事。對這些莫須有的罪名,馮喆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他為自己極力申訴,但是給予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厲害的批鬥遊街,一次比一次更殘酷的拳打腳踢。馮喆身陷囹圄,隨時隨地、隨時隨刻都會被失去人性的造反派招之即來,進行肉體摧殘和人身凌辱。這是馮喆一生最為沉重而悲涼、悽慘而恐懼的日子,也是他始終難解鬱悶而最感痛苦的日子。
馮喆(前排左一)與秦怡、陳述等同事的合影
更為不幸的是,其妻子的所作所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馮喆的妻子張光茹自然也是被作為&34;,強行送進了成都市文藝系統學習班,整天就是不斷地反省自己。由於她與馮喆早在上海就已情感破裂,尤其對馮喆在調來成都之前所做出的&34;一事大為憤怒,更是對他眼前的處境不但沒有絲毫的同情,而且還由此產生強烈的報復意念。她由於從來沒有原諒過馮喆,早已與他同地分居,甚至還向峨影廠造反派密報了馮喆和一些同事以前談論形勢的事情,結果使他招來一場裝進麻袋裡的毒打。馮喆的肉體在遭受摧殘,他的內心在默默地流血。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曾經傾情恩愛過的妻子,會這樣無情無義。
前排左一位馮喆
1969年6月2日這一天,&34;院裡的高音喇叭地猛地傳出兇神惡煞般的聲音:&34;這種聲音反覆叫嚷了十幾遍,十幾個專政隊員來回奔跑,像是在上天入地般地搜查&34;。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到操場大草坪上,口氣生硬地宣布說馮喆已畏罪自殺。就這樣,一代著名影星自此永遠消失於人間,他死亡的時間是1969年的6月2日,年僅四十八歲。1978年7月13日,峨影廠舉行全廠追悼會,公開為馮喆平反昭雪。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辰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之際,馮喆被國家文化部列為126名&34;之一。
馮喆
最後,我想用下著名詩人臧克家的名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覺得用這句話可以高度概括著名表演藝術家馮喆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