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的天氣雖然並非異常寒冷,但深夜裡的北風在窗外呼嘯,經常會突然驚醒夢中人。雖然南方的白晝依然溫暖如春,但遙遠的北方早已下了幾場雪,詩人張謂就曾形容酷寒中的早梅,「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李白在黃河一帶閒遊也深有感觸,「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冬至過後,就開始進入三九寒天,雖然氣溫將繼續下降,但是白晝將會逐漸變長。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冬至祭祀的傳統,民間也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清代才子董思恭曾說,「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宋代的才女朱淑真也有詩,「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下面介紹兩首有關冬至的古詩,長夜漫漫,但只要心懷寬廣,又何懼嚴寒。
小至
唐代: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這首詩作於唐代大曆元年,當時詩人漂泊在夔州,逢冬至日,想到自己漂泊異鄉,不禁感慨萬千。冬至過後,陽氣上升,春天也將越來越近。但詩人也感到時光荏苒,一句「天時人事日相催」,看似平常,卻壓力巨大。
白天漸長,刺繡女工每日工作量要增加一線之工;為了預測時令變化,古人將蘆葦莖中的薄膜製成灰,放在玉管內,每月節氣到來,相應律管裡的灰就自動飛出。頷聯用刺繡添線、葭管飛灰,進一步點明季節變化,也可見詩人的博學多才。
頸聯直承景物特徵,春天容易引發鄉愁,詩人卻很樂觀,堤岸的柳樹好像等待臘月快點過去,以便儘早舒展枝條,山中的臘梅也衝破寒氣、傲然綻放。最後的「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以抒情作結,奉勸世人飲盡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全詩立意高遠,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
冬至夜
唐代:白居易
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須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三峽南賓城最遠,一年冬至夜偏長。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託孟光。
這是白居易被貶忠州時的作品,詩人回憶過往,時常有些失落感,加上體弱多病,鬢髮不知不覺間就變得花白。詩人不由得嘆息,「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看來自古及今,人類惆悵青春難駐的情感非常相似。
南賓(今重慶的忠縣)偏遠貧瘠,詩人全家生活也很清苦。本來就覺得冬天裡長夜漫漫,由於寒冷,冬至之夜就顯得更長。詩人感到有志難伸,心灰意冷。而天冷心冷,愈覺夜長難耐。詩人坐臥不寧,感覺冬至晚上屋裡特別冷,他趕緊尋找過冬的棉衣,同時也懷念像孟光一樣賢淑的妻子。整首詩語調悽涼,意境深沉,道出了客子的憂鬱和苦悶心情。
同樣描寫冬至,杜甫與白居易卻一喜一憂,個人處境不同,情懷也迥異。冬至不過是一個節氣,大自然的變化並非在一朝一夕完成。只不過詩人比較敏感,才會更細緻入微地觀察到時節特點。不過老百姓們也說,「冬至有霜,臘雪有望」,希望瑞雪兆豐年,來年大豐收。也寄寓朋友們,不管生活多麼艱難,也無論人生要經歷多少風浪,只要心向陽光,就不畏夜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