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小年等,它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時值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一年之中最為寒冷的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還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盛大節日,自古以來,我國民間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因地域不同,因而冬至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掃墓、宴飲的傳統;而在我國北方地區,則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們吟詩作詞,他們或思念故鄉,或懷念家人,或熱愛生活,或效忠祖國,有的平鋪直敘,有的熱情謳歌,留下了許多與冬至有關的膾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傳統上有冬至三候的說法:「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是為「一候蚯蚓結」。
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故曰「二候麋角解」。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但他終生窮困潦倒,顛沛流離。這首七律《冬至》,其實也是他坎坷人生的真實寫照,甚至通過此詩,他的整個人生可以窺斑見豹。
杜甫一生仕途不順,只做過左拾遺之類七品芝麻官都不如的小官。為了生計,他常年奔波在外,哪怕是傳統的節日冬至,他也是年年獨在異鄉為異客。
對於人生艱辛的感悟,杜甫可以說是刻骨銘心。他曾經說過:「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誠然沙鷗沒有世間名利的羈絆,所以看似瀟灑自如。
杜甫曾經為黎民百姓鼓與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地不知寒人要暖,少躲人衣作地衣!」
然而老年杜甫自己人生的真實寫照卻是非常殘酷的「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在杜甫的這首《冬至》裡,很顯然他只感受到了冬至三候的「一候蚯蚓結」。在腐朽的封建社會,他確實是無法看到「二候麋角解」,更無法體會到「三候水泉動」。
詩人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局限。
白居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邯鄲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當時的人們認為冬至是一個很神奇的節氣,這時候白天的時間最短,黑夜最長。
這年冬至夜,白居易獨自一人在邯鄲客棧裡守著孤燈,長夜漫漫無心睡眠,不由得思念起遠方的家人。而與此同時,家人們又何嘗不是燈下枯坐,牽掛遠在他鄉的遊子呢?
在古詩詞裡,思念是永恆的主題,思家念鄉的詩詞佳作不勝枚舉。在有祭祖、掃墓等風俗傳統的冬至,思家自然更是意味深長。
白居易這首《邯鄲冬至夜思家》,語言精煉但感情濃鬱,言簡意賅卻紙短情長,堪稱冬至思家詩作中具有的代表性的名篇。
蘇軾: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冬至日獨遊吉祥寺》(宋)蘇軾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溼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這一年的冬至,宋詞豪放派掌門蘇軾一人去了吉祥寺遊玩。陽光微弱無力,蕭蕭寒雨把乾枯的荄草根都打溼了。蘇軾由衷感慨:誰人會像自己一樣,不是花開的時節,卻獨自一人來此出遊觀覽呢?言下之意,蘇軾很會給自己找樂子。
事實上,蘇軾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樂天派。雖然才華橫溢,可是仕途坎坷,屢遭貶謫,烏臺詩案時甚至有性命之虞。
在政治立場上,蘇軾屬於保守派,與謀求變革新法的王安石意見相左。
在個人婚姻大事上,蘇軾卻對王家女子情有獨鍾,先後娶了三房夫人,無一例外都姓王。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蘇軾一生雖然娶有三房夫人,但他對婚姻十分忠誠,沒有婚內出軌「找樂子」,他的後一任都是在前一任不幸去世一段時間後再娶。蘇軾懷念亡妻王弗,有《江城子.記夢》等佳作。
令人唏噓概嘆的是,即便三夫人王朝雲年齡比蘇軾小很多,差距達26歲。但她也沒能陪蘇軾白頭到老。王朝雲死後,蘇軾不再續弦,孤獨終老。
文天祥:家禍三生劫,年愁兩度冬。
《冬至》(宋)文天祥書雲今日事,夢破曉鳴鐘。家禍三生劫,年愁兩度冬。江山乏小草,霜雪見孤松。春色蒙泉裡,煙蕪幾萬重。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
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在廣州循州南嶺山林率領軍隊抗元,在1278年農曆十二月份被捕,時年42歲。
文天祥有兩首冬至詩傳世,都應該是寫在被捕前的冬至。
這一年,8月份流行的瘟疫,他死了母親和唯一的孩子。11月份的冬至節,顯然是分外的寒冷。這首《冬至》詩中「家禍三生劫,年愁兩度冬」,正是文天祥當時生活情景的真實寫照。
「江山乏小草,霜雪見孤松。」縱然自然界的嚴寒,與社會的嚴寒網羅交錯,文天祥還是告誡要自己做一棵不屈不饒的小草,一棵凌霜傲雪的孤松。天地之間浩然正氣,溢於字裡行間。
傳統上有冬至三候的說法:「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冬至這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這種現象是陰氣重的表現,但同時物極必反,這也是陽氣開始升騰的時候。
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由此謂之「三候水泉動」。
文天祥詩中最後兩句「春色蒙泉裡,煙蕪幾萬重」,說的是在嚴寒的冬至裡,春意卻已然在泉水中萌動,雖然雲遮霧罩,希望之光卻從不泯滅,表達了自己堅貞不渝的信念。
文天祥被俘後,忽必烈以宰相之位誘其臣服,遭到文天祥嚴詞拒絕。在關押了4年之後,忽必烈經過反覆的權衡,在放與殺之間難以定奪。最終文天祥在柴市慷慨赴義,但他的《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佳作與愛國精神千古流芳。
果爸思詩:
與冬至有關的古詩詞,還有成千上萬。
比如詩聖杜甫的《至後》:「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又比如宋朝詩人李洪的《冬至前》:「隱居慵出人嫌癖,樂靜安閒只自憐。窗眼白駒催短晷,案頭黃卷遣長年。南枝春信應先透,北陸寒凝勢更堅。地下一陽何日復,千林枯木已欣然。」
還比如南宋四大家之一楊萬裡的《冬至前三日》 :「故山千裡幾時回,又見初陽動琯灰。酒不逢人還易醉,詩如得句偶然來。」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眾多的詩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儘管冬至天寒地凍,哪怕千裡冰封萬裡雪飄,詩人們仍然飽含生活激情,堅信愛在人間,他們在艱難困苦中看到了希望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