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雜記:
費半天勁就為吃顆水波蛋,值嗎?
本期主題:班尼迪克蛋
1
班尼迪克蛋,或者班尼迪蛋,或者班迪蛋,英文名字都是一個,就是Egg Benedict。簡單來說就是麵包、火腿,再加一顆澆了醬汁的水波蛋。
這個早餐大大的有名,關於它的起源還有過一番爭議。《紐約客》上有篇文章,說是在1894年,有個叫Benedict的股票經紀人,在華爾道夫酒店吃早餐的時候,點了「黃油烤吐司、水波蛋、脆煎培根配荷蘭醬」,廚師為他做了這個早餐後,對這個早餐組合大為讚賞。然後把其中的吐司改為英式馬芬,培根改為火腿,並把它加入了酒店提供的餐單。
而雜誌《Bon Appétit》則聲稱,這道菜是Benedict夫婦二人,入住紐約德爾莫尼克酒店時,吩咐廚房這麼做的。然後德爾莫尼克酒店的廚師對此搭配大為讚賞,改良後加到他們酒店的餐單上。班尼迪克蛋的來源,到底是因為Mr.Benedict點的餐,還是因為 Mr.and Mrs.Benedict點的餐,至此成為一段懸案。
似乎還想不夠熱鬧,很快又有人發現:一本名為《肯塔基主婦》(Kentucky Housewife)的食譜中就有類似的菜式:以黃油烤吐司和火腿片墊底,放上一個水煮蛋,撒上鹽和胡椒,再淋上融化的黃油食用。而這本書,早在1839年就出版了.
華爾道夫酒店的餐廳
2
班尼迪克蛋所用的水波蛋,是個溏心蛋。上面澆的醬汁,裡面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黃油。吃的時候,首先要戳破蛋白,半熟的蛋黃緩緩流出,與澆在蛋上的醬汁混合到一起,流淌到麵包和煎過的火腿等配菜之上。用刀把它們切開成小塊,然後一起送入嘴裡.嗯,高熱量的東西,一般味道都不會差~
講究的班尼迪克蛋,所用的麵包應該是英式馬芬。因為好的英式馬芬,上面會有很多洞洞。有了這些洞洞,麵包才可以盡情的吸收那些醬汁。雖然名字叫做英式馬芬,但它和英國人其實一毛錢關係也沒有,而是一種流行在北美的早餐麵包。大家在國內也很可能吃過它。因為麥當勞的麥滿分(McMuffin),就是用英式馬芬做的。
不過,好味道都在細節裡。講究的班尼迪克蛋,所用的英式馬芬不能像麥當勞那樣用刀切開,要用叉子從中間劃開。這樣表面才能凹凸不平導致受熱不均,烤了以後才能形成有地方焦脆,有的地方柔軟,吃起來口感才豐富。
班尼迪克蛋要好吃,澆在上面的荷蘭醬很重要。調製得當的荷蘭醬,吃起來既要稠,也要像絲綢一樣滑順。黃油的味道濃鬱,但是因為有了檸檬汁的清爽作為調節,所以並不感覺膩口。
班尼迪克蛋
3
荷蘭醬的原料不複雜,黃油、蛋黃加上檸檬汁就可以。雖然叫做荷蘭醬,但其實這是法國五大基本醬汁之一,做的時候也是各種講究。
首先,你需要澄清黃油。黃油切小塊放鍋裡,用小火把它融化。融化的過程中,你得不停的攪拌,還得把面上的白沫撇去。等黃油都化開了,還得過篩,這樣得到澄清的黃油。
接下來,要把生蛋黃加上檸檬汁隔水加熱。加熱的時候,得用打蛋器不斷地攪拌。火力小了,蛋黃不凝結,做出來的醬不稠,質感不行。火力大了就成炒雞蛋了,雞蛋一旦凝成大塊,那就休想「絲綢一般順滑」了。這個火候,老實說一直沒有掌握好。
打到有微微的凝滯感,類似沙拉醬那樣之後,加入剛才澄清後的黃油。加的時候不能一次倒入,要加點油攪勻,再加點黃油再攪勻。因為出現油水分離的狀態,那就又前功盡棄了。
荷蘭醬現做現吃,味道才好。所以,還不能圖省事,做一大瓶冷藏著慢慢吃。因此,水波蛋是經常吃的,但是班尼迪克蛋還是算了吧。太麻煩了!!!
麵包火腿夾煎蛋,一樣好吃妥妥噠~
end
往期內容
一見乾媽誤終身
黃油拌飯,好吃嗎?
豆包也當乾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