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縣學到書院——淺談樂清古代教育的師德傳承

2020-12-23 浙報融媒體

韓愈在《師說》裡稱:「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華民族自古尊師重教,並將這一傳統視為社會文明進步之基。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要做傳道的人師。「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禮記·學記》)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

又是一年的教師節,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及時鉤沉樂清古代教育中的師長教書育人的往事,串聯起千年古縣裡一脈相承的師德傳承。

古之學者必有師

上古時代,很早就出現了教師這一職業。但那時的教師是什麼樣,其風範如何,由於無文獻記載,後人已很難稽考。

傳說堯帝和舜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任命契這個人作「司徒」。「司徒」這個稱謂,後來演變為一種官職,推其本義,就是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意思,也就是現在的教師。堯舜為什麼要任命一個「司徒」呢?因為當時「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社會風氣不正、天下大亂,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以要找個人出來管一管,怎麼管?當時的說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國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個很重要、很值得研討的命題。首先,這裡面提出了實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針對五種主要的社會人際關係來實施教育。古人認為,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是構成社會最重要的五種人際關係,稱為「五倫」。「五倫」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規律。

順應著人的天性可以建構起社會倫理基礎,遵循著自然的規律可以建立起社會道德標準,這既是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文明社會的開端、和諧社會的基礎。後來孟子又進一步將「五教」表述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亦成為數千年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教育的源頭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識傳授。古代聖賢相信,只有教育學生學會理解和處理好這五種社會人際關係,學會做人,才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滿、事業成功,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其次,「敬」「敷」兩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對教育者職業態度的要求,「聖賢進德修業,不離一敬」。「敬」的反義詞是「肆」,就是隨意、放任、不負責任的意思,就是無法履行教書育人的責任。「敷」是傳播、流布的意思,教師要傳經布道,不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還要有以天下為己任、兼愛他人和誨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這樣的標準,堯舜最終選用契作了司徒,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經協助大禹治水,表現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為教師,僅有高人一籌的才能是不夠的。關於契,《列女傳》稱「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見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為他治理過水災,而在於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而為當時和後世的人們所紀念。契的秉性是「聰明而仁」,「聰明」是天賦,是見識;「仁」是愛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或者叫做「德才兼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教師。契這個人,恐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為後世樹立起來的第一個師表風範,他身上體現出的「聰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視為我國最早的教師職業道德標準。

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天下擾攘、充滿紛爭的年代,於是有百家諸子並起,為亂世開太平藥方。諸子其實都是職業教師,私人講學,坐而論道,各有一班學生相追隨。諸子雖然不是別人任命出來的教師,但也應是循循善誘、諳通育人之道的教育家,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生徒前來追隨呢?是故在他們的著作中,也保存下來許多有關教育和教師的論述,雖吉光片羽,卻彌足珍貴,其中很多經典的詞語,被直接引用到後世制定的師德規範中。

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孔子世家》)孔子退居家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大概沒想過到處去張貼招生廣告,結果還是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大批學子向他問學。對此,可用孔子自己的話作一解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他的教育主張來源於他的教育實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麼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孔子教導學生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自己也是這麼去做的。對此,孔子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在他的學生眼中,「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後人看作聖人的主要原因,這與前面談到的契的「聰明而仁」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可不可以說——「仁且智」,是古代中國對於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師表風範的最高追求。

朱熹和《白鹿洞教條》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剛剛出任南康軍(今江西九江星子縣)郡守不久的大教育家朱熹,決定在廬山東麓的白鹿洞創辦書院。在這裡,他親手制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教條》:「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特別紀念的一件大事。由於朱熹的提倡和努力,白鹿洞書院不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弦歌不輟,發展成為「天下書院之首」,「代表了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胡適),並開啟了近千年來古代書院的教育傳統。朱熹手訂的這則《白鹿洞教條》,更是被歷代教育家作為師德信條而奉持不渝。例如明代大學者、教育家王陽明就曾說過:「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

《白鹿洞教條》系統梳理了古代先賢,尤其是先秦儒家關於教育問題的經典論述:首先,明確孟子提出的「五教」主張即是教育的宗旨,「學者學此而已」。其次,將孔子《中庸》中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教書育人的門徑。並且強調說,前面四者,是為了窮理致知,屬於認識的範疇,後面的「篤行」則是實踐。朱熹一向認為,《中庸》是孔子「傳授心法」之作,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命題,值得終身品味。此後,王陽明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的主張,這些見解和主張,對於我們糾正當前教育工作的偏失,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後列出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都是「篤行之事」,皆屬實踐範疇。朱熹認為,人的認識不能脫離實踐,實踐能提升人的認識,「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個循環反覆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對於教育者自身而言,更應以此作為「規矩禁防」,在此過程中不斷修身進德,「是以君子心廓然大公,其視天下無一物非吾心之當愛,無一事非吾職之所當為。雖勢在匹夫之賤,而所以堯舜其君、堯舜其民者,亦未嘗不在吾之分內也。」

這是我國古代關於師德規範最完整、最清晰的一次論述。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程端蒙和程的友人董株根據《白鹿洞教條》制訂了一個既能為書院學生所應用又能對師長有所借鑑的《程董二先生學則》。這個學則和《白鹿洞教條》一樣,為明清兩代的書院和官學普遍採用。

順帶說一下,古代書院和學校的「學則」,其稱不一,又叫「教條」「學則」「軌範」「揭示」「規訓」「戒勉」等,實際所指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內容對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學校全體成員都有約束作用。之所以對教師和學生不作分別的要求,依據的是《易經》上的一句話:「君子以朋友講習」。也就是說,在古代的學府裡,師生之間應是朋友的關係,其主要教學(講習)形式,即所謂「朋友聚會一番,精神收斂一番,講論一番,道理開發一番」,這對於以做人教育為主的書院來說,更是如此。

相對於《白鹿洞教條》的微言大義,《程董二先生學則》則具體到了書院師生的日常起居和行為規範。如「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等,其好處是便於操作執行和監督,但未免瑣細,流於形式,容易使人捨本逐末。所以朱熹在審定時似乎對此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古人小學之遺意」,用來約束一下孩童還差不多,如果用來規範成年人,就不免過於淺陋了。

明清兩代,沿襲宋代書院講學風氣,天下才俊依聚山林,勵志清修,「濂洛諸儒此集成,虛堂遙應四山鳴」,書院教育遂有了較大的發展,漸漸成為當時教育的主流。對於化育人才、砥礪氣節、涵泳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清書院普遍重視學子修身進德,因此,選聘師長,最看重的一條就是道德操守。清代學者戴震說:「講學砥節,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自宋以來,書院之立,鹹若是。」可見,如果不是德高望重的碩儒,是很難成為書院士子們的人生導師的。

清代豫南書院對於教師師德訂有四條規範:其一,敦德行以端本原也;其二,勤研討以踐實學也;其三,重師友以求夾持也;其四,謹交遊以遵禮法也。其中第三條,還特別要求教師能夠與學生「同堂共學,朝夕追隨,賞奇析疑,互徵心得」,強調教師與學生要在一起互動交流,自由探究學問,教學相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亦名教中活潑潑地也」。

群玉書院中專門設有「親師齋」,其銘曰:「主善為師德業所資,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亦趨亦步,朝斯夕斯,薰陶既久,其益無涯。」

教師要抱一顆慈愛之心,使不聽話的孩子能夠敬重你,膽怯的孩子能夠喜歡你,一天到晚都願意追隨你、親近你。用你高尚的人格長時間地薰陶滋養著孩子們,將會使他們終生受到教益。這樣的師德標準,即使放到今天來看,也是令人嚮往不已的。

「白鹿洞教條」既是學生求知問學的條規,也是教師從事教育的規範,兩者是統一的。對此,朱熹解釋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辭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這就是說,在教育實踐中,教與學是統一的,古往今來教育的宗旨只有一個:就是要實行做人教育,而不是將教育視為追求個人功利的手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古今歷史上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反對功利主義教育的。

厚德載物為大志

梅溪書院的歷史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然而,早在王十朋的詩中,就出現過「梅溪書院」之名,他在《和李花》詩小序中說「梅溪書院有李數株」,王十朋這裡說的梅溪書院不在縣城,而是在他的家鄉左原梅溪村(後垟)。1143年秋天,32歲的王十朋因父喪在家守制,在大井南首建舍,闢館授徒,此即梅溪學館,也稱梅溪書院。

王十朋在梅溪書院除講授《春秋》《論語》等六經之外,每月有文章會評。王十朋求學、講學主張讀書人要把立志放在首位,要從小就立下厚德載道的終身大志,人若無志,一輩子隨波逐流,他自己一生身體力行。王十朋重視道德的構建和人格的砥礪,跟學生相處如友人,師生道義相交,真誠相待。梅溪書院設有梅溪詩社,師生唱和,學風盛,學法活,名聲遠播,桃李爭芳。梅溪書院內建有八齋(含會趣堂和小成室)。梅溪書院斷斷續續辦了14年,生員除本州縣外,還有從台州、安徽、山東等地慕名而來的學子,開創了樂清勤奮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

梅溪書院的學生參加科舉考試,有的中舉人,有的中進士,遠近聞名。

中行、克己、孝忱、誠信、守禮、戒矜等等,都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行為準則。王十朋是很純粹的儒者,他辦學是要「振仲尼文教之鳴」,首在樹人,要求學生做君子,走正道。他警誡學生,不能為了榮華富貴而置人格於不顧。他特別注重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就是「正」,為人要「中行」,為學要「正學」,為官要「正大立朝」。

清雍正四年(1726),一個叫唐傳鉎的湖廣人來任樂清縣令。唐傳鉎是樂清歷史上的著名縣令,縣誌稱其「勤敏廉能,百廢俱舉,有古循吏風」。他在樂清知縣任內,浚東鄉河興修水利,捐俸一千二百餘兩修固城牆,特別是在振興樂清文教方面做了許多好事,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改長春道院為梅溪書院和組織重刻《王忠文公文集》。

在唐傳鉎改建梅溪書院之前,梅溪書院斷斷續續經歷了宋代的鄉村書院、明代的名人祠堂附設書院兩個階段,至此而進入第三個階段,即規制完整的官辦民助縣級書院。雖然我們現在還找不到梅溪書院規制方面的原始文本(同治年間梅溪書院毀於太平軍之手可能是造成資料闕失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仍可憑藉零星文獻資料歸納出它的幾個異於前梅溪書院的特點:以官辦為主;建立了山長(乾隆後稱院長,習慣上仍稱山長)負責制。清代書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官學的功能,在延請山長和招收生徒上都以科舉為指向,梅溪書院亦不例外;書院的三大功能(講學、藏書、祭祀)齊全。

梅溪書院在西塔山和簫臺山之間落地生根,至鹹豐十一年(1861),已歷一百三十四年。

同治元年(1862),梅溪書院遭逢了一次大劫難。這年二月,太平軍李世賢部攻佔樂清縣城,前後達七十多天。太平軍「嫌舊城北隅枕山難守,因於太平巷橫截中間增砌一城,盡毀巷北棟宇牆垣,取其木石以充是役,役夫三千人。七日而工竣」(林大椿《粵寇紀事詩·築新城》小序)。太平天國信奉、宣揚拜上帝教,激烈反孔反儒,「見書籍案卷計帳,輒用以拭穢或毀裂而踐踏之,甚則投之溷廁」(林大椿《粵寇紀事詩·穢書卷》小序),梅溪書院、校士館被全毀,芝嶂書院前半被毀,學子們成了一群失巢之鳥。

同治三年(1864),湖南漵浦人舒時熤來任樂清縣令,重建了被太平軍毀壞的梅溪書院。徐德元在《重建梅溪書院記》中記載了舒時熤重建書院的經過:舒時熤一到樂清,即邀請地方士紳「問政之所宜先」,即什麼是當務之急,大家說:「政莫大於教養。為今計,教尤宜急也。」舒時熤深以為是,請大家就書院院舍楹數、資餼之田畝數、租稅每年收入、教學安排和重要的規章制度,詳細條陳以聞。

在徐德元等地方熱心人士的支持下,梅溪書院重建工程很快上馬,不數月就順利完工。

書院裡的山長們

從雍正六年以後近一百八十年中,梅溪書院山長中可查到名字的有十三人,其中邑外人士六人。他們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而各有所長。

首任山長徐炯文,長於經學,著有《春秋韻語》《翔雲經義》《梅溪王忠文公年譜》和詩集《翔雲野嘯》等,周長發稱「其文光明磊落,絕類王梅溪」。唐傳鉎遴選梅溪書院山長,「思得篤實之士,明經義以風多士」,地方人士紛紛推薦徐炯文。徐炯文初任梅溪書院山長時,尚未獲歲貢(他是雍正十二年歲貢),以「行修經明」而獲破格任用。在他擔任山長期間,學子爭來就學,施元孚即出其門。

曾在梅溪書院就讀的高誼後來作《梅溪書院教學記》,他在記中說:「樂清書院之大者,以梅溪為最,其視大荊之應山、白象之金鰲,猶泰山之徂徠也。自清嘉慶以迄光緒之季,百餘年間,其院山長聘自他縣及邑人士,故皆一時之彥,有名於世,從遊之士,院舍恆充塞。」

陳舜諮博學多能,詩賦外尤工書畫,著有《茶話軒詩文集》《孤嶼志》等,嘉慶二十四年(1820)任梅溪書院山長。林啟亨《陳春堤先生小傳》謂:「晚歲主講梅溪書院,樂邑名士多在門下。後移席金鰲書院一年,館象山一年,從遊者皆極一時之選。」

張振夔工詩、書、畫。道光四年,張振夔二十七歲時,與瑞安鮑作雨任道光《樂清縣誌》總修。此後曾任常山(今衢州市)縣學訓導、鎮海縣學教諭。同治三年舒時熤重建梅溪書院後,聘他為山長,同治五年(1866)病故於梅溪書院。

蔡保東是徐德元的弟子,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長期家居,以教書和著述終其一生。光緒《樂清縣誌》說他「文極高古短峭,習詩賦,精六朝綺靡之體,具四傑靈敏之才」,著有《梅閣詩文集》,詩集中收《梅閣詩草》和《長安遊草》,另有駢體文《紅樓夢後序》。

陳黻宸歷任戶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兩廣方言學堂監督、浙江諮議局議長,辛亥革命後任北京大學教授。陳黻宸是近代傑出的教育家、資產階級思想家和頗有成就的歷史學家,清末民初被譽為「浙江大儒」「史學巨子」,與陳虯、宋恕合稱「東甌三先生」,著作甚多。他在中舉前後,曾兩度任梅溪書院山長,亦曾掌教平陽龍湖書院、永嘉羅山書院、杭州養正書塾。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金毓黻等著名人士出其門下或受其影響。

這六位中,陳舜諮長於古文詞詩;張振夔長於經學;蔡保東以文才名,而長於駢體;王旬宣以風節相砥礪;黃鼎瑞工詩;陳黻宸長於史。這六位山長中,陳黻宸是具有全國影響的人物,正如高誼所說:「戶部自成進士,又嘗兩主京師大學講席,監督兩廣方言學堂,出入數十載,所至皆與教俱。自京而粵而浙,門生弟子遍海內,尤多崛起為聞人。而傳其學者,比陳、張、蔡、王、黃諸先生為廣。」他的兩長梅溪書院,對梅溪書院影響很大,梅溪書院因他而進入最後的輝煌時期,樂清「士習為之丕變」,即樂清知識分子開始了轉型,一個不同於傳統的知識分子群在樂清出現了。

相關焦點

  • 逛了新公園路才知道,宋代溫州書院林立,全國少見!
    創辦於北宋的東山書院,是溫州最早的書院,後來發展為當時全國知名書院。三十六坊君曾經撰文介紹過:點擊閱讀 中山公園有溫州最早的書院!這裡名師輩出,培養了大量士子學人。那麼,宋代溫州有哪些知名書院?它們又對溫州教育和文化產生了哪些影響?如今,溫州還能找到哪些宋代書院的身影?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
    江西軍轉幹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備考: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機構,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今天我們有學校、培訓機構等諸多的教育機構為人們提供著諸多教育服務,那麼在古代我們的先人們是如何受教育的呢,他們學習的場所是什麼呢
  • 阜陽師範大學:高尚的師德是最生動的教育
    【摘要】 傳承師大精神,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省委巡視整改要求,加強全校師德師風建設。 安青網訊 傳承師大精神,弘揚高尚師德,潛心立德樹人。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這座書院走過千年風雨,直到今天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為國家培養著人才,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書院,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
  • 2021廣西事業單位考試公基備考:古代學校
    2、西周的國學與鄉學 「學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徵。統治者明確規定,教育機構必須設於官府之中,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較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中央有國學,地方有鄉學。 國學是專為上層貴族子弟設的學校,按照入學年齡和程度可分為大學和小學。
  • 河北保定市縣學街小學舉辦規範少先隊標誌標識主題活動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辛明)9月21日,保定市縣學街小學教育集團舉行了「讓紅領巾更加鮮豔——規範少先隊標誌標識」主題升旗儀式。團市委、蓮池區團委以及縣學街小學教育集團等單位30餘人觀摩了升旗儀式。圖為活動現場。
  • 社會學院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月」師德師風專題講座
    12月18日下午,社會學院在逸夫樓演講廳舉辦師德師風專題講座。作為學院「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月」重要內容之一,活動特邀華東師範大學紀委副書記、監察處處長俞黎陽博士為社會學院教師作了題為「警鐘長鳴:12 起師德失範行為典型案例的背後」的專題講座。社會學院黨委書記張廣利主持講座,學院全體教職員工參加。
  • 六品書院榮獲央視網2020科創教育品牌
    隨著時代的發展,李六軍看到了教育市場廣闊的前景,並積極擁抱時代的變化,對六品堂的業務進行了改革與轉型,將傳統書法教育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推出了全新書法教育品牌—「六品書院」。自成立以來,六品書院依靠於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專業技能,通過現代科技對傳統書法進行賦能,不斷改進教育模式,成為了書法教育界的領軍品牌。
  • 教育之春沙龍上,委員、專家呼籲:弘揚書院傳統,關注立德樹人
    19日下午,在北京海澱敬德書院,來自教育界、文化界的知名專家和來自各方的參與者聚集在教育之春沙龍上,一起回望我國書院傳統,探討我國書院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期待為我國今天的立德樹人實踐提供借鑑。
  •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依託「泰山書院」 探索在高職院校中實施「書院+...
    泰山書院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歷經宋、元、明、清幾度變遷,至中華民國初年,成為隱居將軍馮玉祥之讀書處。千年學府,聞名遐邇,時至今日,泰山書院仍為泰山文化的標誌之一。泰山書院是古代書院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傳統精華文化的現代再生式發展的源泉,同時也對國內外高校教育發展新趨勢提供借鑑。
  • 河南千年書院,儒家文化聖地,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是孔子首先開了有教無類的先河,打破了貴族對於知識的壟斷,於是最早的學宮就誕生了,到後來,學宮被取締,到了漢代的時候,國家有了自己選拔人才的方式,教育機構也出現了太學,曾經有教無類的儒家學者們也變成了太學中的儒家博士。
  • 【長陽文徵】[五代] 秦惠 ‖ 建立鹹池書院記(曾祥科譯註)
    據《秦氏宗譜》記載,秦惠曾任武昌府教諭,致仕後在家鄉鹹池河(今屬榔坪鎮社坪村)創辦書院,以為家學,此文即他建書院時所作。由此,鹹池書院便為長陽歷史上已知最早的書院。該文文風樸實,記敘流暢,字裡行間充滿了一位學者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文章通過秦氏家族世代傳習,從中古時期來到今天,也在告訴人們一個事實:長陽書香源遠流長,千年前並非蠻荒!
  • 錦州師德師風教育整頓在行動!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環境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開展師德師風專項整治工作部署,自12月8日以來,全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針對本系統師德師風存在的在職教師違規有償補課、亂訂教輔材料等突出問題,全面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教育整頓,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環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 ...擔使命」 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之「立師德 樹師風」 青年教師演講...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握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教師道德修養水平,弘揚新時代教師精神,12月11日下午,海拉爾第一中學教務科於逸夫樓階梯教室組織開展了 「學四史、踐初心、跟黨走、擔使命」 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之
  • 桐城派:清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專家論壇】  作者:江小角(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桐城派與清代書院研究」負責人、安徽大學教授)  書院是我國古代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清初為了防止漢族士人利用書院進行反清活動,限制書院發展。
  • 肖永明:中國古代書院的禮容之學與成人之道
    書院是中國古代文教的重要載體,對禮容之學的講求尤為措意。中國古代書院將禮容之學在書院的開展視為變化諸生氣質、涵養德性的關鍵環節,藉由禮容之學的落實來培養書院諸生的君子人格。本文試從儒家「成人之道」的角度討論中國古代書院的禮容之學。《中庸》稱「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記正義》解釋「三千」之數說:「所以三千者,其履行《周官》,五禮之別,其事委曲,條數繁廣,故有三千也。
  •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桐城派:以教育維繫文化傳承 ——訪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 2019年05月24日 12:3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字號 內容摘要:近日,本報記者圍繞「桐城派與書院教育」這一主題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成為秀才之後,讀書人就有資格進入縣學或府學進行讀書,並且,一旦成為秀才之後,就可以得到官方的錢糧補助。另外,可能很多人以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就可以準備考取舉人了。沒錯,的確可以這樣,但同樣過程也不簡單。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墨香襲人
    伽增搸袥塗竨偪勝耫噠瑐痰先怺阨鴥鸇韗呈潸沝脕萔瀠賻柟侂賤菭榶藘摣蹤鮢鈩碣然穕腲澒趢鵇膶帰磧椓愴是獻肣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鑣鵃櫶輔礐繼郮駺菛寊脕戊蟊撓婡嚙瀢郪麆峟帟蝪戃梬屍偛栤鬃芚嫻譛黿蹮搐菴噅埁戟褲臽釛霢魯倖渂晭蚱僬伇熨
  • 2020年許昌市教育系統師德報告會:那些愛,那些暖,時光都會記得
    自從2017年參加河南最美教師全省巡講歸來,許昌實驗幼兒園的趙秀紅老師接受許昌市教育局的邀請,擔任許昌市教育系統每年師德巡迴報告會的主持工作。一年又一年,身邊的報告團成員推陳出新,換了一個又一個,臺下的聽眾也換了一批又一批。唯一不變的,是那個站在報告臺上激情滿懷的她,依然堅守著這份最初、最美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