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律也不是心裡想著就能做到的。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通過自律,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堅定不移,並能從痛苦中獲取智慧。」
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一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想要做到自律,就要遵循4個原則:推遲滿足、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一、推遲滿足
推遲滿足,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其次,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給每個孩子發一顆糖,如果他們能堅持10分鐘不吃,就能多得到一顆糖,如果能堅持一天不吃糖,最後能得到10顆糖。結果很少能有孩子堅持到最後,他們都會選擇把僅有的一顆糖吃掉,儘管10顆糖很有誘惑力,但因為缺乏推遲滿足感,禁不住當下的誘惑,最終無法收穫想要的結果。
自律的人都懂得推遲滿足,比如為了身體更健康,他們會放棄高熱量、高甜度的美食,選擇吃一些更清淡,味道不是很美味的食物;為了提升自己,他們會放棄下班後和朋友聚餐、娛樂,或者追劇、打遊戲,而選擇學習、看書、寫文章;為了能確保工作的效率,他們會優先選擇完成有難度、有挑戰的工作,然後再去做一些比較容易的事情……
如果想變自律,首先就要學會推遲滿足,先吃苦後享樂,這樣不但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能讓我們擁有足夠的自制力,體會延遲滿足帶給我們的益處。
二、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
承擔責任不是簡單地說一句:「這是我的責任。」而是承認自身存在問題,並發自內心地想辦法去解決。
參加工作第一年,因為崗位需要,我們參加了好幾次技能考試,一位同事沒考好,她理直氣壯地說:「沒考好不是我的責任,是因為你們沒告訴我要考什麼內容。」當時我們十幾個人都很無語,因為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參加培訓,考試的範圍每個人都很清楚,壓根不存在誰不知道考試內容的情況,自己沒有努力學習,還把責任推卸給了他人,考試成績不理想也理所應當。
承擔責任,就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向外看推卸責任,而是向內看發現自身的不足,並且努力去改正、彌補不足。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自我學習和提升的過程,持續精進,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三、忠於事實
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事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虛假、錯覺和幻想只能讓我們不知所措。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如果地圖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順利前行,我們需要努力繪製自己的地圖。我們的努力程度越高,對事實的認識越清楚,地圖的準確性就越高,自我成長的速度也會更快。
比如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不能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覺得錯都在對方,而是要忠於事實,發現問題的本質,才能改變策略,高效地解決問題。
四、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項艱苦而複雜的任務,想要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需要我們把持得當,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就是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後甜,把眼光放長遠,又要儘可能過好當前的生活,讓快樂多於痛苦,這就需要我們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比如某件事情讓我們非常生氣,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生氣來反擊,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另一方面對方讓我們生氣,也有可能是無意之舉,並非對我們有敵意。所以我們就要學會控制情緒,避免正面衝突,讓問題惡化。
保持平衡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會讓我們陷入「兩難」的境地,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學會捨棄一些東西,在持續的調整中收穫成長。
自律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需要我們付出很長時間的努力和堅持,遵循推遲滿足、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4個原則,人人都能成為自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