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即可進入「蟈蟈的世界」哦!
多少次提起筆想寫一篇關於韓國電影的評論,因為中國的觀眾對韓國的電影並不陌生,前些年韓國的電影,電視劇鋪天蓋地席捲中國大陸,形成了一股強勁的韓流,培養了一大批哈韓一族。《藍色生死戀》、《我的野蠻女友》、《共同警備區》、《生死諜變》等影片彰顯了韓國電影的精神魅力,電視劇《大長今》更是熱播大江南北,感動男女老少,一個中國文化的翻版,一個五百年前還使用漢字的韓國,卻以一部電視劇顛覆了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面對這種現象不能不讓人深思。一個民族和國家失去物質繁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與信仰。
恕我直言,在維護民族文化,繼承民族精神等方面我們做的很不到位,不如日本,更不及韓國。因為工作的緣故,我去過兩次韓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韓國人的自信的精神風貌和極致的愛國情懷。在韓國大宇公司的辦公樓上書寫著:「身土不二」幾個大字,這是韓國人的集體意識,就是說他們的身體和他們腳下的土地是不能分開的,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下至二十多歲的新娘子都自願的把自己的結婚戒指和首飾無償的獻給國家,幫國家度過這場危機,我們能做到嗎?
韓國的電影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並樹立品牌,進而衝出韓國,走進亞洲,影響世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從國家到電影人到觀眾對民族電影的保護扶持與熱愛。韓國的電影季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好萊塢覬覦韓國市場已久,但該國一直拒絕開放本土電影市場,這也成為美韓兩國貿易談判最大障礙之一,韓國政府視電影為「文化產品」,美國則把其視作「工業產品」,應受自由貿易協定約束,世貿與美國立場一致。
韓國於1966年實施《電影振興法》,規定本土戲院每年至少要放映146天國產電影,以保護韓國電影業。為了和美國籤署自由貿易協定,韓國政府宣布實行新的國產電影配額制,將韓國電影院每年必須播放國產影片的天數從146天減少到73天,引發了韓國廣大電影人的不滿,韓國的著名導演、演員數百人削髮靜坐在大南門廣場抗議政府的新配額制度,最後韓國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
本文的題目是解讀韓國電影《八月照相館》,剛才洋洋灑灑又跑題了,就算是作為背景資料來介紹吧,不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你也不可能了解一個國家的電影,因為電影是文化的載體。很多人知道《我的野蠻女友》和《藍色生死戀》,但是看過《八月照相館》的人並不多,但是我要負責任地告訴你,《八月照相館》是我看過的韓片中最優秀的電影,代表了韓國藝術電影的最高成就。在這個充斥著商業和娛樂的時代裡,流行的未必是經典的。藝術上的優秀往往和商業上的票房不同步,這不是電影的問題,是社會浮躁帶來的惡果,就像中國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一樣,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但他依然代表著中國藝術電影的最高成就。
《八月照相館》是個愛情片,是個小製作。一看名字人們就會想到她不會象《鐵達尼號》、《亂世佳人》、《羅馬假日》、《魂斷藍橋》一樣波瀾壯闊,盪氣迴腸,浪漫傳奇的鴻篇巨著。但就在這麼一個小小的照相館,就是兩個普普通通男女青年,卻演繹了生命、愛情、死亡的三大永恆的藝術主題。
面對生命、愛情、死亡的態度和選擇使你對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她震撼著你的心靈,雖然影片娓娓道來,她激蕩著你的情感,儘管影片不著一字。他用微笑告別著生命與愛情,你卻是心中壓抑著想哭都哭不出來的感覺。看完這部電影,你就真正體會到了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境界。你就會感到因為死亡而拒絕愛情使一個平凡的人情感升華為悲壯而崇高。
正是因為如此,《八月照相館》獲得1998年韓國影評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女演員獎,1998年第34屆白象藝術大獎新人導演獎、女演員獎,1998年第22屆黃金攝影獎新人導演獎,這是許泰豪的處女作,主創人員都是1963年生,生月都是8月,所以又叫《八月聖誕節》。
主人公正元(韓石圭)開了一個照相館,一天到晚忙的充實而快樂,騎著一輛紅色的電動摩託奔波在家與照相館之間,他總是微笑著面對一切,微笑著拉開為女孩子打架的一群小男孩,微笑著為老太太再照一張照片留給孩子們做留念。笑著和姐姐回憶起以前的有趣的往事,高興地吐著西瓜子……
如果這一切就這麼下去,生活該是平淡無奇的。可是在正元微笑的背後卻隱忍著絕望的痛苦,他不幸得了絕症,不久將離開人世。就在這時不知是上天的眷顧,還是人間的憐惜,年輕漂亮的女交警德林(沈銀河)闖進了正元的生活。
因為要洗照片,德林經常到正元的照相館去,漸漸地兩個人熟了起來,德林單純、青春、活潑的性格贏得了正元的好感,正元沉穩、善良、幽默的品質吸引著德林的芳心,兩個人朦朦之中有了愛的感覺。可是美好的愛情還沒有開始,正元就給他畫上了一個句號,當正元因為病情惡化再次住進醫院時,他對愛情選擇了放棄,因為他不想給純潔美麗的德林的心中因為他的離去而留下永遠的陰影。
德林一次次來到照相館,望著一直緊閉的大門,一次次失望的離去,直到忍無可忍地用石塊砸爛了櫥窗的玻璃,然後傷心地調離了原來的工作區域。正元從醫院出來,坐在咖啡館裡,隔著玻璃遠遠地看著正在忙碌的德林的身影,他內心刀割般難忍,他不能表達,他不能相見,只有用手輕輕觸摸著玻璃向最難得的愛情,最美麗的女友做最後的告別。
最後正元來到照相館,認認真真地為自己照了一張照片,鏡頭疊化,照片加上了黑框,正元離開了人世。留給觀眾和德林的最後一句話:「我明白,愛情的感覺會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卻會長留我心,永遠美麗,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再見!」
不忍看《八月照相館》,就像不忍讀青青,不忍看愛情與生命的鮮花同時凋零。這部片子真正代表了韓國的文化內涵和傳統審美,含蓄、委婉、雋永,平淡中見真情,平凡中見崇高。敘事舒緩,如涓涓細流,情節平淡,如張張照片。情感表達,審美價值,道德標準和中國傳統審美理念高度一致,撼人心魄卻沒有一個愛字,真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藝術片動人心處,全在細節。
《八月照相館》的細節表現至今讓人難以忘懷:正元知道不久將離開人世,為了教會父親用電視遙控器,他把每一個步驟都畫下來用相機拍下來留給父親。
渴望生命,懼怕死亡是人之本性,正元也未能免俗,影片並沒有用道德的力量將其拔高,在夜深人靜時正元失聲痛哭,再懼怕死亡時和父親依偎在一起。
和朋友醉酒說出要死的消息,歇斯底裡的發洩和吶喊象徵著無奈和絕望,而這一切在面對生活時都表現為沒有任何異常的微笑和平靜。死亡是任何人不可避免的結局,所不同的是面對死亡的態度和選擇,用微笑來告別親情、友情和愛情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所以,偉大和崇高不僅僅屬於英雄,也屬於普通人非普通的選擇。
愛情是這個影片的主題,但是最經典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通篇沒有說一個愛字,連一個擁抱甚至一個拉手都沒有,但是他卻詮釋了生命、死亡、愛情的本質意義。她超越了生死,拒絕了平庸,擺脫了肉身,達到了極致之美。在這裡愛是默契,愛是欣賞,愛是奉獻,愛是永恆。
唯一的一個愛的場景是在雨中正元和德林打著一把小雨傘,開始兩個人還在保持著距離,後來德林把傘偏向了正元雨水打溼了她的雙肩,然後是正元把傘偏向了德林,雨水打溼了他的雙肩,後來兩個人在雨中相擁在一起快樂著幸福著甜蜜著溫暖著前行。我在想,雨要是不停下來該多好,就這樣一對戀人雨中漫步就這樣直到永遠,直到永恆。
還有最讓人心靈顫慄的就是正元透著玻璃用手一遍遍觸摸德林的特寫鏡頭,他是用手觸摸著德林的臉,用心撫慰著德林的心,他在用盡他一生的情感呼喚著:德林,我愛你。這是生離死別的時刻,這是肝腸寸斷的瞬間,這是永存我心的經典。懷念《八月照相館》,他讓我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超越生死的愛的極限。
文|蟈蟈
編輯|木木南喃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