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距也稱為焦長,是光學系統中衡量光的聚集或發散的度量方式,指從透鏡中心到光聚集之焦點的距離。也是照相機中,從鏡片光學中心到底片、CCD或CMOS等成像平面的距離。
根據焦距的大小,可分為標準鏡頭、超廣角鏡頭、廣角鏡頭、中焦鏡頭、長焦鏡頭。具體劃分的標準沒有準確的「定義」,因為對於不同尺寸大小的感光幅面,差別也很大的。
對於135全畫幅鏡頭來說50mm是標準鏡頭;可對於大畫幅相機來說,50mm的鏡頭就是廣角了;對於1/2.3的卡片機或者手機來說,50mm的鏡頭絕對是長焦鏡頭了。
所以僅僅以鏡頭的真實焦距,無法比較不同相機的拍攝範圍(成像視角)。但對於用戶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正是相機的拍攝範圍(視角大小)。而由於一直以來大家通常以135膠片相機的鏡頭焦距來界定拍攝視角,所以大家也習慣於將不同尺寸感光元件上成像的視角,轉化為135相機上同樣成像視角所對應的鏡頭焦距,這個轉化後的焦距就是135等效焦距,也就是等效焦距。
為了閱讀方便,下文當中筆者所有的焦距都會以135全畫幅相機為標準的等效焦距。
其實不同焦距的鏡頭對於照片的影響主要有三點:視角(拍攝範圍)、景深效果(照片中的清晰範圍)和透視關係(近大遠小)。下面我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對不同鏡頭做一個解讀。
1、標準鏡頭
所謂標準鏡頭,是指焦距長度與膠片對角線長度相等的鏡頭。對於135全畫幅相機就是43mm,當然卡在這個數字也是很彆扭的,所以從38mm-58mm都可以算是標準鏡頭。
之所以被稱為標準鏡頭,是因為標準鏡頭的視角最接近人眼的視覺效果,畫面即肉眼所見,不會出現透視變形,因而拍出的照片看起來更加真實自然。
手機中的兩倍焦距鏡頭也屬於標準鏡頭範疇。上圖就是用iPhone11pro的2倍焦距鏡頭拍攝的。
2、廣角鏡頭
相比標準鏡頭,廣角鏡頭的焦距要比標準鏡頭的焦距短,一般在24mm~35mm之間,但其視角比標準鏡頭要大很多。由於它的視角比較大,視野範圍更廣,在狹小的空間內拍攝就會有很大的優越性。但也正因為如此,廣角鏡頭也會導致畫面的透視效果比較誇張。
比如上圖是我用手機廣角鏡頭拍攝的,畫面中的兩頭銅象大小都是相同的,但距離鏡頭近的大象就比遠處的那頭大很多。如果用標準鏡頭拍攝的話,這個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是沒有這麼誇張的。
廣角鏡頭這種透視畸變的程度和鏡頭的焦距有關,焦距越短,變形程度就會越大。我們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揚長避短。為什麼很多人自拍的時候總是喜歡把手機舉高一點呢,因為這樣就可以讓鏡頭和眼睛近一些,同時距離下巴遠一點,從而拍出大眼睛瓜子臉的效果。
相對於標準鏡頭來說,廣角鏡頭的景深比較大,就是拍攝的畫面中清晰的範圍大。
3、超廣角鏡頭
在傳統理念當中,大於35mm都可以算是廣角,而大於24mm都可以算是超廣角。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在的人們普遍認為大於24mm才算的上是真廣角,而大於18mm才敢說自己是超廣角。下圖是16mm鏡頭拍攝的效果。
超廣角鏡頭拍攝的視角更大,同時近大遠小的透視畸變和景深也都更大。
4、中焦鏡頭
從標準鏡頭到135mm的部分可以算是中長焦,其中的85mm-105mm階段是人像攝影師的最愛。
中焦鏡頭的視角比標準鏡頭要小,透視變形不明顯,景深相對也比較小。
5、長焦鏡頭
而大於135mm可以算是長焦鏡頭,大於300mm就算是超長焦了,長焦鏡頭的視角更小,有壓縮空間的透視效果,景深也更小。下圖就是用長焦鏡頭拍攝的背景虛化的小景深效果。
關於鏡頭焦距的概念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這裡是手機攝影手冊,我是楊濤,歡迎您的點讚、關注和轉發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