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部韓國恐怖片火了。
——《昆池巖》。
偽紀錄片的形式、真實恐怖地點的加持,使其上映後迅速受到了廣泛關注。
從而取得了製片成本近十倍的票房成績,令人咋舌。
不過還沒蹦躂幾天,該片就陷入了「抄襲門」。
當然了,小嗨不是什么正義使者,我們今天只來聊聊這部被借鑑的電影。
——《墓地邂逅》。
故事的主人公同樣是幾個「不知死字有幾筆」的俊男靚女。
哦,還有大叔。
他們是一個專門獵奇的靈異節目組,節目的名字就叫做「墓地邂逅」。
按理說,這種獵奇節目應該很受歡迎對吧?
可他們偏偏就像小嗨一樣,給大家安利了上百部恐怖片依然不溫不火。
於是節目組準備玩點兒刺激的——深夜探訪當地廢棄多年的科林伍德精神病院。
傳聞,當年這所精神病院的醫生利用患者進行了大量的腦部實驗。
結果某天6名患者成功逃脫,將院長殺死在了辦公室裡。
此後,這裡便一直鬼影重重、人心惶惶。
雖然最終被強制關閉,但鬧鬼的傳言仍在繼續。
了解完情況後,節目組成員帶著各種設備和儀器,在管理員的帶領下進入醫院。
未來的8小時,他們將一直被反鎖在這裡,直到第二天一早管理員來開門。
幾人在傳聞中經常發生靈異事件的地點布置監控,並逐一排查。
前半夜一切如常、毫無異樣,一行人平安無事,甚至相互玩起了惡作劇。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氛變得越發陰森詭異,恐怖的事情也接踵而至。
陰暗的走廊上的輪椅,居然自行移動。
翻倒在地的病床,底部的輪子飛速旋轉。
女組員嘗試與鬼魂溝通,忽然怪聲四起,一道鬼影伴隨著呼吸聲從她身邊疾馳而過。
一系列突如其來的怪事令幾人始料未及,於是當即決定結束錄製,離開這個鬼地方。
然而當他們好不容易撞開大門,更加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門外不是戶外,而是另一條幽長的走廊……
偽紀錄片形式的恐怖、驚悚電影,並不少見。
自從1999年的《女巫布萊爾》開始,此類型電影便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出。
時至今日,早已自成一派,吸引了一大批粉絲。
而且這種形式可以說與恐怖題材天然契合。
因為恐怖題材最重要的是真實感,看起來越像真的,恐怖感越強烈。
而偽紀錄片最大的優勢,恰恰就是真實感。
相比之下,這部上映於2011年的《墓地邂逅》在一眾同類型電影裡算不上出眾。
該片在國內外主流評分網站上的分數都不高。
國內豆瓣6.7分,國外IMDb6.1分、爛番茄新鮮度64%。
甚至在《昆池巖》事件之前,只有幾千人在豆瓣上標記「看過」。
不過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往下看。
本片作為一部低成本恐怖片,製作固然略顯粗糙。
但不可否認的是,主創團隊確實用腦思考、用心去做了。
其思考在於:除了傳統的一驚一乍,還能有什麼樣的創新、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吸引觀眾。
於是就有了片中不斷完善這所鬧鬼的精神病院的過程,以及對於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封閉和扭曲的設定。
大門外,是另一條幽暗的長廊;明明已經到了白天,窗外卻依然一片黑暗。
這兩個橋段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詭異的幽閉空間。
試想一下,當你發現自己身處於一個可能永遠也逃不出去的環境裡,時間在流逝,你的一切努力全都無濟於事,只能坐以待斃。
什麼心情?
這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看到的一驚一乍和血腥暴力的視覺衝擊,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恐懼。
比起頻繁出現的鬼怪,更讓人細思極恐、背脊發涼。
最難得的是,本片從頭至尾智商在線,劇情合理。
導演基於一個正常人的視角和心態講述故事,絕非某些恐怖片那樣從一開始就「侮辱智商」。
在分享《昆池巖》的時候小嗨就說過,我最接受不了侮辱智商的恐怖片。
閒著沒事玩招魂遊戲,引鬼上身。
旅行偏要去深山老林裡找刺激,遭遇不測。
明知道某個地方鬧鬼,還管不住自己的腿,正中下懷。
這些基本上就屬於「生活好了,吃得太飽了」的作死行為。
如何挽救?聰明的導演一般都會安排一個合情合理的理由。
正如《昆池巖》是為了流量,本片是為了收視率,兩者總歸是為了錢。
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人之常情。
而且本片相比於《昆池巖》,有一點更為合理。
後者中的領隊,在明知有鬼的情況下還像個傻子一樣往裡闖。
進入昆池巖的幾人明明已經嚇得半死,硬是在他幾句勸說下看在錢的面子上繼續直播。
為了錢不要命?
在那種情況下,相信但凡是正常人都會選擇保命。
而本片中的領隊雖然也堅持了一下繼續拍攝,但在眼看事情不對頭之後,立刻選擇放棄拍攝,保命重要。
結果打開門才發現,無路可逃。
這就給了銀幕外的觀眾迎頭一擊。
因為不少人在觀看恐怖片的時候都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優越感」,時刻認為自己比片中的角色聰明。
現在片中的角色和你做了一樣的選擇和決定,可事實證明,完全沒有用。
這樣一來,恐怖感和絕望感大大提升。
說了這麼多,小嗨並非在吹噓本片,也絕非想要比較出來孰高孰低。
畢竟我經常說一句話:電影這東西你自己看著好就是好,看著不好,別人說什麼也沒用。
我只是不忍心這樣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被埋沒罷了。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